咖啡的成本主要是三方面:咖啡、奶、辅料。
咖啡豆是构成一杯咖啡的基本原料。烘焙好的咖啡豆,先用磨豆机研磨成咖啡粉,再利用咖啡机萃取成咖啡液,就形成了一杯意式浓缩咖啡 Espresso。意式浓缩几乎称得上所有花式咖啡的基础,例如一杯美式咖啡即“1份浓缩咖啡+2份水”,一杯拿铁则是“1份浓缩咖啡+1.5份热牛奶+0.5份奶泡”。
接下来,我们以美式12盎司大杯(约360ml)的拿铁咖啡为例,来计算一杯咖啡的成本。
一杯360ml的拿铁咖啡大约需要20g咖啡粉。普通咖啡店采购的咖啡豆一般不超过200元/公斤,我们以150元/公斤计算,每杯咖啡此项成本为3元。
20g咖啡粉萃取出大约100ml 咖啡液,剩余部分主要是牛奶。以某品牌全脂牛奶为例,1L装售价约10元,每杯咖啡需要消耗250ml 牛奶,成本约2.5元。此外原料中还有少量糖浆,由于该部分成本较低,可以忽略(以太古金砂糖为例,每杯一包0.2元,而且很多人喝咖啡不加糖)。
最后一部分是辅料,主要包括纸杯、吸管和外带包装。其中纸杯成本6~8毛,防烫套0.2元,吸管0.1元,外带包装袋约1元,合计约1~2元。
综上可以算出,一杯售价25元左右的12盎司大杯拿铁咖啡,成本大概在6~7元之间,毛利率75%~80%。
当然,如果想降低咖啡成本,门店有太多办法。比如采购品质一般的商业豆(约50元/公斤),再选择奶粉或植脂末(奶精)替代鲜奶,这样一来,一杯咖啡的成本便从6~7元迅速降至2~3元。
咖啡是高毛利产品,但咖啡馆却不属于暴利行业。许多看似“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咖啡馆,实则生存艰难。究其原因,主要在其中不可忽视的两项核心成本——房租和人工。
我们仍然以上述的咖啡馆画像考虑,一家位于一线城市核心商业地段的 100平方米单店咖啡厅,如果仅以提供咖啡为主营收入,门店盈利模型可以简化为:
单日利润=咖啡单价*日均销售杯数*80%-每日租金成本-每日人工成本
由上文可知,每日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合计约5000元。这样看来,若单杯咖啡售价25元,门店每天至少要销售240杯咖啡,才能仅仅达到盈亏平衡点。我们用常识来判断,很多一线城市商街上的非连锁咖啡店是达不到这个指标的。并且,随着租金和人力成本逐年上涨,门店的运营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星巴克、Costa等国际连锁咖啡品牌,其优势在于具有很强的品牌议价能力。同样的地段,单店咖啡馆承担35元/平方米/天的租金,连锁品牌可能只要支付这个数字的一半,两者差距悬殊。如今,开店的核心成本在租金,非连锁店既要承担高房租,又不具有连锁店的品牌优势,双方的竞争从一开始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星巴克前市场主管恩格尔·赛斯曾说过:“星巴克在环境氛围方面没有绝对专利,体验方面没有绝对专利,咖啡豆或烘焙技术上没有绝对专利,所有这些均可以复制……只具有房产方面的压倒式优势。”
咖啡不同于餐饮,“好吃”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国人对咖啡消费的认知不足,造成行业中品牌的规模效应愈发明显——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不论是自己喝还是约见朋友,选择一家星巴克至少“不会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