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侠:英雄归来》的最大意义,除了系列重启之外,应当是蜘蛛侠回到漫威宇宙之中,这点在《美国队长3:英雄内战》中就已经初现端倪。
上映之后,《蜘蛛侠:英雄归来》的评价好到不可思议,烂番茄有92%的新鲜度,位列漫威系列电影史上第二,仅次于系列开山作《钢铁侠1》。
有意思的是,钢铁侠刚好在这部《蜘蛛侠:英雄归来》中,充当了蜘蛛侠的发掘者和教导者。
本片是蜘蛛侠系列的第三代第六部。回顾一下,2002年启动的山姆·雷米执导、托比·马奎尔主演的《蜘蛛侠》三部曲,虽然对原著改编很多,但的确是三代中最完整的一代(也是因为他拍得最多)。
这是一个充满了山姆·雷米个人趣味的改编故事。彼得从话唠变成了真正的屌丝,原本的蛛丝发射器变成了直接从指尖射出蛛丝,能攀爬是因为手指上长出了倒刺。一个「诡异版」的蜘蛛侠。
这些情节都是原著里没有的,至于山姆·雷米为什么要这样改,想想他的《鬼玩人》系列就知道了。也正是因为如此,《蜘蛛侠3》才会拍了黑化的情节,让这一代蜘蛛侠,成为了比较完整的、带有点史诗意味的故事。
纵观超级英雄以及泛超级英雄系列电影,从美队到钢铁侠到蝙蝠侠到哪怕变形金刚,没有黑化史的系列,还好意思叫系列吗?
而《超凡蜘蛛侠》几乎就是超级英雄版的《和莎莫的500天》,因为它们的导演是同一个人。对比一下两者的格局你就会发现实在是太像了,长得有几分姿色的屌丝泡到了女神,谈了一场恋爱以后,莎莫跑了,石头姐死了,恋爱葬送在了男主角自己手中。
《和莎莫的500天》(2009)
到了《蜘蛛侠:英雄归来》里,荷兰弟版的蜘蛛侠,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邻家话痨小男生。
这个设计在《美国队长3》的时候就已经锚定了,英雄内战的时候,猎鹰吐槽蜘蛛侠,「你知不知道一般人打架时根本没你那么多话」。
这就是《蜘蛛侠:英雄归来》得以收获如此多好评的关键点。
其实在《蜘蛛侠》漫画最初的设定中,蜘蛛侠就是个高中生,是个玩票式的社区邻居型英雄,废话非常多。
所以《蜘蛛侠:英雄归来》中,彼得去抓个自行车小偷,扶老太太过马路,完全没毛病。蜘蛛侠也正是因为这个路子,成为了漫威史上最成功最受欢迎的漫画角色。他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不用拯救世界。
「蜘蛛侠」系列此前的两代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为了主打成年市场,都或多或少把主角成年化的比重提高了。《蜘蛛侠:英雄归来》却回头抓住了「低龄化」的小打小闹,在此基础上做完了133分钟的故事。
蜘蛛侠回归了社区英雄
蜘蛛侠总算是想通了。
「低龄化」未必是贬义词,至少放到蜘蛛侠身上这个词是完全成立的。正所谓没有坏的设定,只有不正确的使用方式。
《蜘蛛侠:英雄归来》找到了青少年喜剧和超级英雄电影之间微妙的平衡点,对彼得话唠的设定就是这个平衡点的立足之处,一个校园青春喜剧的主人公模板形象。连梅姨,都顺应这种低龄化变得年青火辣了起来。
超级火辣的梅姨
这和我们以前看过的那些动不动就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电影完全是两个路数。在已经被拯救世界轰炸到视觉疲劳的超级英雄市场中,小打小闹反而成了另辟蹊径。此前的《死侍》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与整体的「低龄化」所匹配,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危机都是都是青少年式的。
破坏校规被逮到留堂,还得看美国队长教育片。
是要执行任务还是对付西班牙语考试?
暗恋对象约你去游泳,但是你还得去做「实习」。
就连最后对付大反派,都是要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搞定女朋友的爸爸。
观看美国队长教育片是头等大事
这已经不是让青少年有代入感那么简单了,解决危机和挫败坏人根本就不是《蜘蛛侠:英雄归来》的主线故事,即便它里面使用了「蛛丝拉渡轮」这样一个超炫的特效场面来致敬初代的「蛛丝拉火车」场景。
蛛丝拉渡轮的致敬
彼得·帕克的高中生涯才是整个影片想要展示给我们的主题,参加比赛、搭救初恋、参加舞会、拜见岳父大人。他更多是彼得·帕克而非蜘蛛侠。这不是蜘蛛侠如何学习成为蜘蛛侠的故事,而是彼得·帕克如何学习成为彼得·帕克的故事。
学习如何成为彼得·帕克,恋爱自然是必修课
所以在这一部蜘蛛侠的结尾,彼得才会在钢铁侠的「考验」下做出正确的选择,做回彼得·帕克自己。
不过,必须要吐槽一下影片在族裔方面的设计,实在是太过「政治正确」了。
女友丽兹的饰演者劳拉·哈里尔父亲是美国黑人,母亲是英国人,她也因此成为蜘蛛侠历史上第一任有色女友,在片中她的父亲是白人,母亲是黑人,很多人吐槽她和帕克之间不够来电。
女友丽兹
队伍里米歇尔的饰演者赞达亚也是黑人父亲白人母亲的混血身份,好基友内德是菲律宾人,饰演亚伯的亚伯拉罕·阿塔哈来自非洲加纳,连学校校长都是韩国人。
将超级英雄喜剧化、低龄化,大方向未必错,但也导致了此片中存在的最大问题。那就是反派boss——迈克尔·基顿饰演的秃鹫实在是太弱了。
迈克尔·基顿饰演的大反派秃鹫
选择迈克尔·基顿来演秃鹫本来是个完美的决定,他既演过鸟人,又演过蝙蝠侠。这两个角色与秃鹫之间构成了巧妙的互文。
穿上飞行服的秃鹫
此前版本的《蜘蛛侠》,多少都带有些暗黑和悲剧的气息,反派包揽了除去彼得黑化和女友死亡以外的全部悲剧性。这种悲剧一方面来源于反派本身与蜘蛛侠牵扯不清的私人关系,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几乎都是因为「非自我选择」的外力完成的转变,完全是一种「被反派」的状态。
绿魔,是因为用自己公司的药剂在自己身上做实验才有了疯狂人格的,小绿魔最后发现杀父仇人居然是自己穿一条裤子的好哥们。
章鱼博士,出身卑微,靠自己努力上位,却因为实验爆炸把自己变成了和机械臂融合的怪物。
沙人,在越狱之后因为偶然事故变成了沙和人的融合体。蜥蜴教授,更是蜘蛛侠家的至交,在战争中残废,为了重生手臂才变成的蜥蜴人。
总之,前面这些反派,个个都是被迫才成为恶人,好像身上都能找到一些值得同情的地方。
但在《蜘蛛侠:英雄归来》中,这种反派的悲情化却被降到了最低。首先是因为影片的喜剧格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种悲剧性。但在人物设定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反派秃鹫走的依然是与主角有着私人关系牵扯的路线。
可惜影片在这点上有过尝试,却并未深挖。他没有什么失意的经历,也没有身体上不可克服的苦痛,更没有走投无路逼上梁山变坏的必然性。
他的坏,打的借口是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说穿了不过是对金钱和物质的欲望罢了。跟以前的反派相比,性格复杂性和命运悲剧性上就差了一大截。
秃鹫这个人物的刻画极其失败,其行为逻辑简直前后矛盾。他能够直接轰死自己的手下,却从来不对邻家男孩彼得下狠手。
影片的前半部分一直在强调秃鹫的行为动机是为了「保护家人」,但在最后大战之时,我们甚至推不通秃鹫「失败」的逻辑:没有战服的蜘蛛侠居然能打败穿着飞行服的秃鹫?这也太不合理了。
准确地说,秃鹫还不是被「打败」的,他是飞行服自爆摔下来的。这也再次体现了秃鹫之弱,和高潮对决的潦草。
顺便说,这部电影无时无刻不在侧面暗示秃鹫的弱,这一伙乌合之众本来就是靠捡资本机器斯塔克的残羹剩饭才能勉强活下去,创业研发出了一批黑科技新项目,还因为没有生产许可证而被警察追捕。
被他们改造过的黑武器,看上去牛逼哄哄,但总像是落入无知妄人手中的玩具,他们并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不停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秃鹫翅膀的自爆也是同样的道理。
影片的高潮,就在这样完全可以被称为敷衍的设计下结束了,让人很是失望。不过,在看到彩蛋的时候,多少也理解了这样设定的用意,秃鹫首先是父亲,然后才是反派,放过彼得,是从父亲立场出发的选择。而彩蛋部分秃鹫那段隐瞒帕克身份的对话,也像在暗示我们,这是为将来洗白秃鹫埋下伏笔。
因为高潮对决的疲乏无力,真正紧张的一刻是在之前的一场戏。秃鹫开车载着蜘蛛侠和女儿去参加舞会,他因为等信号灯而暂时停车,交谈间他发现了屡屡破坏自己好事的蜘蛛侠就坐在后座上,路灯发出的光冷暖交替地射到秃鹫脸上,剧情的张力在这里提前达到了高潮。
钢铁侠在本片中的超强存在感,牢牢将蜘蛛侠故事锁定为低幼版的小打小闹。他的出场次数多到了几乎喧宾夺主的地步,总是婆婆妈妈叫彼得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还说什么你就帮老奶奶过马路就好了,拯救世界的活儿,还是交给大人去做吧。
这种漫不经心的轻蔑态度也体现在,斯塔克家过时的装备成为反派秃鹫垂涎的战利品,侧面说明反派之弱。如果他有闲工夫出手,秃鹫那几个小毛贼算什么东西?
这部电影当然不难看,它在复联大棋党眼里应该是一次深谋远虑的布局。不过,作为一个从山姆·雷米时代成长起来的蜘蛛侠粉丝,我还是对这部电影的低幼定位和弱鸡对决有些不满的。
往期精彩内容
昆汀的《无耻混蛋》你看过,但你不知道它抄了什么片
幸好有她!不然今年国产艺术电影差点在国际上交白卷
虽然毫无内涵,但实在是近期电影院最好笑的一部片,我完全忍不住
Le Cinéma 虹膜定制帆布包
电影台词主题
亚麻轻薄款
惊喜发售中
【轻·走马包】
水粉 / 墨绿 两色可选
迷影人的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