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金市场中,助贷平台与资金机构之间的博弈从未停息,尽管双方在利益驱动下能保持动态平衡,但看不见的话语权之争时有发生。
资金价格即是一个缩影。
最近三年,消金行业存量形态加剧,加上流量平台外溢效应衰减,行业获客压力激增。银行和消金公司为了冲规模,不惜资金成本,同意平台方的定价,最终导致助贷资金价格一降再降。
不过转机也已出现。既出于自身收益考虑,也受行业监管影响,已经有部分机构向合作平台提出涨价意向。这些平台主要是中小平台,它们的资金缺口开始扩大,相较而言大平台的资金价格仍然比较稳健。
“今年资方会重新强势,有的会抬高资金价格,有的则处于观望状态,维持不动。涨价主要针对风险溢价较高的合作平台。”
凡事有周期,价格有涨跌。中小平台的资金价格反转,或许也是助贷行业新一轮资金博弈的开始。
现状:价格被压缩到极致
一个直观的现状是,早在2023年就有不少助贷平台(而且不是大平台)向合作消金机构多次提出降价意向,试图将资金价格压缩至6%以下。现在回过头看,资金价格低于6%已成为行业常态。
暂且不论头部平台的极低资金价格,即便是中小平台也创下价格新低。据粗略统计,2024年,城商行的固收资金价格在5%以内,股份行资金价格3%左右,民营银行资金价格6%-8%,消金公司资金价格4%-7%。
价格遭到极致压缩,甚至已经导致合作机构触及盈亏平衡线。
以消金公司为例,一般来讲,消金公司固收资金盈亏平衡线在6.5%左右,达到7%以上才会有可观的利润空间。但现实是,很多消金公司与平台合作的资金价格已经到了7%以下,扣除内部资金价格和运营成本后,实际收益并不高。
对于现行消金公司资金价格及收益水平,可参照某消金公司开展的不同定价的业务情况:
该消金公司合作的担保增信助贷业务的对客定价区分IRR 24%和IRR 36%两道红线。当前对IRR 24%以上的通过“双融担”形式开展的助贷业务,固收价格在5-7%之间,根据平台资质、返佣高低、合作规模差异定价不等;
对IRR 24%以内的的助贷业务,固收价格在4-5%左右。据了解,其中部分特殊业务合作的资金价格更是在4%左右,少量在4%以内,不赚钱还开展的业务更多是基于股东关系和业务往来的考虑。
机构资金价格走低背后,有两方面原因:第一,行业整体和多家头部助贷平台规模收缩;第二,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和消金公司争夺存量消费金融市场,导致助贷平台压价,合作资金价格一直下降。
机构在压价的情况下仍保持合作,更多出于业务规模稳定的考虑,但换来的则是利润大幅压缩。
变动:结构性涨价开始
随着消金公司等资金机构的表内规模趋于稳定,2024年下半年已有部分机构开始轻微提价,资金价格已经出现止跌趋势。
尤其是中小平台,机构提价意愿强烈,助贷市场资金端呈现结构性价格松动。即便头部平台仍然强势,但整体资金价格也能维持企稳。
行业人士对此表示,关于助贷资金端提价倾向,有几方面动作:
第一,资金机构对助贷平台实施更加精细的差异化定价策略,对不同资产类型予以定价模型校正,较差较下沉的资产固收价格和分润比例有所调整。
第二,对于包含权益类的助贷资产,以往是统一定价,但现在对其定价提升0.5%左右。
第三,资金定价能力不同的金融机构,对助贷资金涨价态度呈现分化局面。如资金压力相对较大的民营银行在接入新平台或者关系较弱的平台时,会提出涨价要求。
资金机构提价背后,有四大因素推动,今年有望继续强化。
1、机构表内资产稳定有余,扩张节奏放缓,与平台合作时更看重优质资产和收益回报,不再单纯地看重规模,唯规模论。受此影响,轻微提价实现一定利润空间,成为部分机构的首选。
业内人士透露,部分资方在年底核算业务时发现有些合作平台利润空间较小,开年将重新谈判商务条件,试图将定价抬升一些。
2、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机构资金成本仍面临压力。消金业务的主要资金最终来源于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尽管下调了存款利率,但存款定期化趋势仍然未变,尤其是零售定期存款占比增加,给负债端综合成本压降带来一定压力。
比如, 2024年上半年,光大银行零售定期存款占比23.49%,较年初增长0.41个百分点;2023年末其零售定期存款占比提升了2.48个百分点。
2024年第三季度,交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30.96%,较上年末下降3.37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占比67.14%,较上年末上升3.24个百分点。交行行长曾表示,银行业净息差回稳压力不小,负债端存款结构仍延续定期化的态势,负债成本呈现一定的刚性。
3、助贷新规进一步约束中小助贷平台,特别是总行级准入审批和名单制管理,加强了对中小助贷平台的合规审查。这可能会导致部分微小平台未被纳入银行助贷名单内,进而产生“资金荒”困境。
4、从互联网贷款监管到互联网助贷监管,商业银行跨区域展业的禁令一直在强化,即便是一些民营银行,也仅限于在属地开展业务,如此一来,很多地方性银行不再愿意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可谓宁愿不做也不愿出错。这就产生一个问题,银行有钱但不给平台了,进一步扩大平台的资金缺口。
从中小平台开始,机构的资金议价能力已经悄然生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