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全球宏观对冲
通过研究全球宏观经济动向,完成全球宏观对冲策略,完成与之匹配的全球资产配置。宏观定位时空,中观寻找经济发展动向,微观观察。汇聚中国经济,金融与产业专家与精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清廉蓉城  ·  镜头丨一线监督护春耕 不误农时不负春 ·  昨天  
清廉蓉城  ·  濯锦风丨廉说三国——义薄云天关云长 ·  昨天  
成都本地宝  ·  扩围!2025四川家电和数码产品最新补贴来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全球宏观对冲

中美关系或是重点:拜登将在2月1日阐明其对旨在“恢复美国在世界上地位”外交政策的看法

全球宏观对冲  · 公众号  ·  · 2021-02-01 00:00

正文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上台后已经与多位国际领导人通电话,美国媒体1月31日披露,拜登将于2月1日发表第一次阐述美国外交政策的大型演讲。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1月31日援引高级官员的话称,拜登将在2月1日阐明其对旨在“恢复美国在世界上地位”外交政策的看法。NBC特别提到,这将是拜登就职美国总统以来的第一次重要外交政策演说,很可能将在预定的美国国务院会晤期间举行。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上台后已经与多位国际领导人通电话,美国媒体1月31日披露,拜登将于2月1日发表第一次阐述美国外交政策的大型演讲。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1月31日援引高级官员的话称,拜登将在2月1日阐明其对旨在“恢复美国在世界上地位”外交政策的看法。NBC特别提到,这将是拜登就职美国总统以来的第一次重要外交政策演说,很可能将在预定的美国国务院会晤期间举行。白宫新闻发言人莎琪(Jen Psaki)此前在记者会上表示,拜登将于2月1日前往美国国务院,并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举行会晤。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与加拿大、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等领导人通电话。其中,拜登和英国、德国、法国领导人的通话中,都提到了中国。美国彭博社评论称,“虽然有些观察者曾预测,拜登上台后,美中关系会逐渐缓和,但这一系列电话可以看出,美国在亚洲的安全策略上没有任何软化迹象。”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拜登表示要改变美国前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单边主义、单打独斗的做法,要利用美国的全球联盟体系,和盟友一起协调应对中国,但是时移世易,美国的盟友未必愿意一味追随美国的步伐,对抗中国。这一点从拜登近期同盟友的通话就能看出来。

拜登与英国、法国以及德国领导人通电话后,白宫在这三份声明中都提到了中国。但是,英国、法国以及德国关于通话的声明,均没有提中国问题。很显然,这些国家并不愿意一味追随美国,对抗中国。与之相比,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1月26日在参加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时认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呼吁多边主义的演讲,称“我非常希望避免(世界)形成对立阵营。比如说一边是美国、一边是中国,我们必须要支持其中一边,我觉得这对许多社会并不公平。这也不是我理解的事情应有的发展方向。”

自1月20日宣誓就职后,美国新总统拜登(Joe Biden)签下一连串行政命令,将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移民、气候政策、种族问题等等一连串层面上的政策“遗产”一一废弃,尽显行政权力“朝令夕(可)改”的特色。 然而, 拜登在1月25日签下、旨在“帮助美国企业在战略性行业中竞争”和“帮助美国工人享受繁荣”的“买美国货”(Buy American)行政命令,与特朗普“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的政策有几分神似。

根据白宫的说法,这项行政命令是拜登竞选时“重建更好未来”(Build Back Better)规划的一环,用意是要将美国纳税人的钱花在投资美国企业之上,以兑现其照顾美国劳工的承诺。不过,此举实无新意,类似以政府之力优待本国企业的做法在资本主义美国早已流行。

由纳税人支援国内企业的“传统”

1933年,当时有份造成全球保护主义崛兴、跟特朗普有点类似地以承诺增加农产品关税竞选成功的时任美国总统胡佛(Herbert Hoover),于其任期最后一天签下《购买美国产品法》(Buy American Act),要求联邦采购须优待美国公司,在超过1万美元的合约招标中,须在价格不超过进口货6%的前提下,优先使用美国产品(即产品中有至少一半组件由美国生产)。

1983年的《购买美国法》(Buy America Act)则进一步要求在合约总额超过10万美元、有联邦部份出资的大型运输项目的相关采购中优先采用美国产品。


由于目前全球闹车用芯片荒,预计美方将对此表示关切,要求台湾增加对美国汽车制造商重要芯片的供应。 除了美国之外,日本、德国汽车工业近期也因车用芯片缺货而减产,分別透过外交管道向台湾求援,台湾内部有人建议,台湾不妨以“芯片换疫苗”。

以纺织业为例,先前民众因为疫情宅在家中,不需要穿到高档机能衣,但部分产业在近几个月表现也慢慢好转,相信2021年产业状况精采可期。


2021开年一个月,中国外贸企业集装箱回流不畅、货物排队的无奈仍在继续。这与中国出口持续强劲形成鲜明对比。空运、海运、陆运是外贸出口货物运输普遍方式,而海运由于运量大、费用低且航道四通八达是全球多数货物运输的首选方式。

2020年7月以来,中国出口货量急剧上升,出口集装箱需求猛增,与此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贸易运输中最普通也最不可或缺的集装箱突然变得抢手,各种尺寸的海运集装箱价格不断飙升。

不论是海运市场还是中欧班列,都出现箱源紧缺、运费飙升、周转延迟的现象;在中国青岛、连云港、宁波和上海等大型港口,正在因为集装箱极度缺乏,而导致船舶停泊作业延误,港口承压。

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分析称,出口集装箱短缺有四方面原因:

一是 全球新冠疫情导致对中国出口的依赖加强,国际制造业有向中国回流的趋势;

二是 疫情期间世界各地港口不能正常运转,散落在全球各地的集装箱回流不畅,集装箱在全球的分布出现严重不均衡, 目前,中国每出口3个集装箱只能返回1个,大量空箱在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积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