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送礼佳品|花开财绵 - 走花路!行大运! ·  12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哪吒2》里的「$」符号在隐射什么?这样的细 ... ·  12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天呐‼️用了这么多年才知道,包书皮应该这选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一半天堂,一半地狱!20张拼接平行照片,每一 ... ·  2 天前  
搜猪  ·  正月初八开工大吉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父母最伤孩子的5句话,最后一句最隐蔽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24-12-25 20:40

正文


▲家有女儿,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言是有力量的,消极、负面的语言对孩子有巨大的摧毁力。

懂得好好说话、控制情绪的父母,才能让孩子看到生活的美好,给他安稳的环境去自由生长。

——鹿妈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女儿派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每个新年的仪式感

都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底色

新年快到了,给娃的新衣准备好了吗?

12月31号 上午 9:00 点击 预约 直播

呀呀妈×年衣专场

亲子装、唐装、裤子、马面裙......

都是原创国潮设计,穿出满满仪式感~

▽▽▽

作者 | 钱志亮

来源 | 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美国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写道: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他在这本书里劝导大家,与人对话时避免评判、指责和带有暴力意味的字眼。

生活中,很多伤害都是发生在日常的对话之中。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

“为什么跟孩子说话他都当耳旁风?”

“为什么孩子在家跟我们都没话说?”

这些问题暗示了家长在无意中用错误的表达,引发了孩子的防卫与抗拒。

和父母沟通不畅的孩子,慢慢会关闭心门,不再对父母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越来越不信任父母,亲子关系逐渐疏远。

好的沟通,家长要尽量避免下面这5种表达:

爱的撤回:
“你那样做我就不爱你了”

人们都说:越熟悉的人越知道利器扎在哪里最疼。

为人父母,脾气上来时,也很会戳孩子的痛处,孩子怕什么,他们就会拿什么去吓唬他,比如:撤回爱。

所谓爱的撤回,是指父母通过各种方式威胁要收回他们给予孩子的爱,他们会直接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样做,我就不爱你了”,或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其不理不睬,变得冷漠。

每个孩子都害怕被父母抛弃。有朋友说,小时候惹妈妈生气,结果妈妈怒不可遏地说:“好,我不要你了,以后没人管你!”她心里很害怕,生怕妈妈真的不要自己了。

类似的话语还有:

你要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

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我喜欢别人家的孩子,不喜欢你了!”

父母看似无害的威胁,一次两次可能有教育的效果,但是长期下来,留给孩子的,是长久的恐惧和压力,不经意间伤害孩子的安全感。

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认为:“爱的撤回”可以成功迫使孩子的行为更加符合成人的要求,但促使其行为做出改变的动机却是深深“焦虑自己可能会失去家长的爱”。

这种沟通方法,可能会比其他惩罚手段更恶劣、更残酷,虽然让孩子暂时顺从父母,但对“被抛弃”的不确定感和恐惧感深深影响孩子的成长。

拿孩子和他人做比较:
“你能不能学学别人!”

大多数人的童年都具备相同的经历:

“看看人家考的,再看看你?”

“你看小叔家的妹妹,人家还比你小,多懂事!”

“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不争气的东西。”

从小到大,“别人家的孩子”总是与孩子形影不离:他脾气很好,回回考试都考年级第一……无论怎么努力,这个孩子总能比自己强。

父母的每一次比较,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

“我对你不够满意”

“你还有很多不足”

“你没什么值得肯定和表扬的地方”

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渴望着被父母理解,如果长期被比较、挑剔,一直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欣赏,孩子会自我否定:“我是不行的,不值得被爱的。”

更糟糕的是,“比较”也会增加父母的焦虑,越是内心不够强大、对教育孩子不够自信的父母,越爱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因为不确信、不笃定,所以需要通过和别人对比,找到自己的定位。

比过了别人,心里就沾沾自喜,优越感得到满足;比不过了,便充满焦虑和担忧,回头把这份焦虑也传递给了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生长节奏和优势,接受每一个生命本来的样子,看到孩子更多的可能性,这样才不会给孩子的成长设限。

给孩子贴标签:
“你真笨/蠢/真没出息”

父母,是孩子眼中的第一面镜子。

我们如何看待他们,也会影响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家长的言语传递给孩子的,不仅仅有爱与信任,也会有失望与质疑。

有时候,孩子身上的毛病和问题,都是被父母不断放大和强化出来的。

比如,很多家长看不惯孩子身上的问题时,总喜欢直接批评、否定孩子,从而刺激孩子改变。

有的孩子一犯错,父母就爱给他们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内向、顽皮、笨、蠢、自私、懒惰:

“笨得跟猪一样!”

“是个人都比你强!”

“天天打游戏能有什么出息?”

殊不知,越是让孩子感觉自己很差,越是会让孩子感觉沮丧、烦躁,失去让自己变好的勇气和动力。

孩子被父母的评价限制住,偏见、标签形成挥之不去的内在声音。

孩子在很小时候,基本上都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中得知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负面标签贴得多了,久而久之,孩子心里就会将其强化:反正我就是这样的人,不良行为反而愈演愈烈。

诋毁另一半:
“你跟爸/妈一个德行”

夫妻有了矛盾之后,总在孩子面前抱怨、说另一方的坏话:

“你爸爸就不是个好东西!”

“你看哪个男人像爸爸这个德行!”

“别理你妈,一天到晚神神叨叨!”

“以后你长大可别像你妈那样。”

父母双方,在恋爱时的甜言蜜语,结了婚之后,却开始当着孩子互相诋毁,用尽最恶毒的语言。

这样的夫妻内心不成熟,也不强大。

孩子怎么看待父母,应该交给孩子去判断,何必把无辜的孩子拉入夫妻之间的战火,埋怨、逼他站队、仇视另一方。

在“坏话”中长大的孩子,有的一开始会不知所措,充满焦虑;渐渐地,甚至会认同这种诋毁,敌视另一方,对他/她失去信任,亲子关系破裂;在争吵的漩涡中待久了,也无法正常地看待父母。

还有很多孩子没有办法,只能带着对父亲或母亲的偏见,在一种无助、困惑感中彷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