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有聊、有趣、有料,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欢迎勾搭,和100万小伙伴一起玩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

2016最尴尬姿势:吃瓜 | 年度观察

中国新闻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29 18:0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吃瓜多了,脑子会坏掉的。


还有两天就要和2016告别,时光流逝,只剩一句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无霾处之可贵。

找个形容词贯穿整年很容易,比如:穷;但找个动词囊括一年,向来很难。2016是个例外,“吃瓜”一词把赵薇安排凌晨五点的日出、王宝强马蓉离婚等热点统统收编。

“吃瓜”一点点壮大,也日益尴尬。 不知不觉吃了一年瓜,是这届群众不行吗?


01

从前的吃瓜

并不是坏事

不知从什么时候,批判吃瓜群众俨然成为一种政治正确。但其实追溯起来,“吃瓜”也只是个传统的娱乐活动。

那些年,吃瓜和蹴鞠一样娱人娱己、讨人喜欢。就如同当下,吃瓜和足球一样,让国人态度反转。

谈及吃瓜群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魏文帝曹丕的《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曹魏时期的文人墨客常聚在一起,玩游戏输了的给大家表演节目,其他人则在旁边吃甜瓜围观取乐,这就是最早的“吃瓜群众”。

而近来吃瓜群众的出现是源于一个公路新闻:记者去采访一个老伯,老伯说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当时在吃西瓜。后来新闻评论里就有人评论到:我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从这儿流行开来。

在社交媒体没这么发达的时候,自诩“吃瓜”这样的新潮词汇,是一种时尚。 正如在这个2016年的冬天,谈论时尚大牌的2017夏季的高定一样。

我们,因不明真相而吃瓜。那时候,吃瓜的背后有对真相的好奇,有怕自己说错话、表错态的理性,有引导着知情人士来答疑解惑的可爱。


02

吃瓜新面孔

不思考的冷漠

2016,吃瓜从新潮变成全民姿态。 瓜还是那个瓜,但 吃瓜的人无趣和冷漠多了。

这一年里,有个熟悉的吃瓜场景:雾霾连天的时候,各种调侃的段子在社交媒体泛滥。无论曾经多么义愤填膺,现在很多人都习惯了转发这些梗。


雾霾中的早点摊

今早,我大雾中摸索出门,看到路旁一老者,独坐桌旁,肩披白褂,桌子上摆一小圆桶,里边都是签。我上前去拿起圆筒晃了半天,抽出一支递上前去,说:“老先生,人生如雾,何处是路?给解一卦吧。”老头说:“你晃我筷子干啥?我卖个早点你晃我筷子干啥?”

我是北京人

“第一次来伦敦,第一次遇见大雾,她走丢了,眼镜都掉了。这时,听到耳边柔和的普通话响起:‘迷路了吧?你想去哪儿?我带你吧。’那人带着她七拐八绕,很快就 到达了目的地。临别,看着他在雾气里模糊的面庞,她好奇地问道:‘您是盲人?’他笑着回答说:‘不,我是北京人。’”


在这些段子中,“吃瓜”的姿态显得面目可憎。 个体的调侃,可以视作娱乐;但群体围观的姿态,则足以构成一场暴力——对公共空间管理的集体无意识。 每个人在他的时代都插翅难逃,为什么要像路人一样围观呢?


吃瓜 似乎走入了困境,这让我想起当年冯小刚炮轰“屌丝”。

如果说“屌丝”是对自我解构后的轻贱,那么“吃瓜”无疑对公共空间的冷漠。

自嘲背后是豁达还是堕落?看看吃瓜群众们的战绩:

这一年里,有些人成了婚姻中的战士:文章、陈赫、林丹等好男人“人设”的崩塌,谢谢你们的舆论监控,让更多的“渣男”在出轨面前望而却步;

这一年里,有些人成了雾霾里的段子手:谢谢你们的围观调侃,让雾霾不再严肃,人们的视线脱离雾霾本身,追求有趣;

这一年里,有些人成了可爱无脑的小粉红:谢谢你们的政治正确,堵住了一群公知的嘴巴,让每一次发声都整齐划一。

这些战绩的背后是抱着“看热闹”心理的围观。一切,都和他们无关;或者说,吃瓜群众们自以为无关。


03

吃瓜是一种愚蠢

一个巴掌落下,打在网络暴民脸上,他们可能会责难全世界;打在吃瓜群众脸上,他们会乐呵呵笑话别人:“你怎么被打了呢?”,却全然不见自己脸上的红手印。

相比于吃瓜群众的冷漠,那些键盘侠们的暴戾,反而显出一种愚蠢的真诚。

把不合理消解为调侃,这是苦难中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准则。而在吃瓜群众身上,这种消解变为忍俊不禁的段子。被忽视的一点在于: 值得炫耀的,从来都是和苦难抗争,而不是苦难本身。


“面对雾霾,除了吐槽,我还能做什么呢?”吃瓜群众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最初那些宝贵的恐慌,还来不及思考,就被一个个段子化解成阵阵笑声。


这让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话:“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吃瓜一年,终于发现它背后的丑陋: 集体无意识和娱乐至死,借着社交媒体浩荡而来,奔腾不息,最后以“拒绝思考 不求甚解”的姿态,集中在“吃瓜群众”身上。

“吃瓜”相当于把自己置身于群体,在“枪打出头鸟”的社会里,跻身群体才有安全感;

“吃瓜”是一种精明的躲避,既避免了“出头”的风险,又零成本地获得了存在感、参与感;

“吃瓜”是一种对现状的无力,在“我一个人,能改变什么呢”逻辑下,用调侃获取一种心理上的消解,这种零成本的抗议,既满足了自我表达的欲望,又躲避了表达带来的风险和表达失败带来的挫败感。

生在这个时代,我本以为没人能逃过最终沉默。吃瓜群众不沉默,但他们的表达却如此滑稽。

全民吃瓜,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我们对吃瓜越来越警惕,词汇会消失;但这个姿态呢?


站在2016的结尾,我幻想如果这一年里没有那么多“吃瓜”呢? 不知道那样的世界会不会更好,但一定不会比现在糟吧。

看看窗外,阳光打在树上,温暖留在心里。突然意识到,这是2016年最后一个好天气了。

天气预报说,雾霾还将伴随我们跨过新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她在墙上写了6个字,结果全世界的人都来回应……



点击图片阅读 | 杨时旸:豆瓣和影评人搞不垮中国电影,烂片才会


点击图片阅读 | 王家卫啊,流量有毒,慎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