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云科技时代
本自媒体专注于云计算时代的商业变革,广泛研究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对社会、政府、企业与个人的影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云科技时代

放宽历史的视界,看IBM这只“大象”的舞蹈才刚刚开始

云科技时代  · 公众号  ·  · 2017-05-20 01:04

正文


点击阅读原文可收听阿川老师解读本篇文章


著名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其著名《放宽历史的视界》一书中写道:“我提倡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的条件重新检讨历史,称为‘大历史’”。


今天的全球商界正在经历重大的变革。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计算、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兴起,这些技术对于全球商业社会的冲击力之大,让很多传统公司一时之间面临着被颠覆甚至被淘汰出局的命运。在众多受到剧烈冲击的公司中, IBM 首当其冲。在截止至 2017 3 月的一季度里, IBM 已经连续 20 个季度营收下滑,以至于 IBM 最大股东巴菲特开始抛售 IBM 投票。


不过,巴菲特其实只抛掉了 1/3 IBM 持股,因为这位股神看不清楚 IBM 今后的商业模式。那么 IBM 今后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 IBM 这只“大象”还能再跳舞吗?


在《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1995 10 月,《商业周刊》发表了一则封面报道,标题是“郭士纳的增长计划:是的, CEO 的确有一个远景规划,这个远景规划叫做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如果放在今天来看,这段话无疑指的就是云计算,但在当时 IBM 发明了另一个词来称呼它,叫做“电子商务”。


历史的大迂回


IBM 的这段历史其实非常有意思。今天, IBM 被认为几乎就错过了云计算的历史机遇,直到 2013 6 月收购了 SoftLayer 。此时距 2008 年微软发布第一代 Azure 公有云服务已 5 年,距 2006 AWS 诞生也有 7 年之久。


如果按照后来 IaaS PaaS SaaS 的说法, IBM 确实是在向云转型过程中慢了。然而,如果按照 1995 年郭士纳的提法,其实当时的 IBM 就已经提出了云计算的概念。《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记载,当时 IBM 对于即将真正发生的变化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即对互联网、商业或者社会关系的意义有着十分与众不同的看法。


“诸如‘信息高速公路’或者‘电子商务’等这样的词汇,都不足以说明我们所讨论的话题。我们需要一个恰当的词汇来帮助我们的行业、客户甚至是 IBM 员工来理解我们所要表达的为数字信息和在线商业提供接入服务这一业务。它将重塑非常重要的商业和人际交往及互动关系类型。”郭士纳在书中回忆道。


“最终,我们的市场营销和互联网团队想出了‘电子商务’这个词。”一开始,郭士纳也对这个词汇不太满意,但至少这个词的核心理念中强调的是商务而不是技术。好多个月以后, IBM 的广告代理奥美推出了一个著名的电视广告,即工作在文字逻辑单格式里的办公人员向客户解释互联网及其价值,客户可以通过这个文字逻辑单格式直接购买商品。


然而,这样一则大幅简化了郭士纳最初“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的构想的广告,造成了后来戏剧性的结果,特别是后来亚马逊、阿里等互联网电商的崛起,让人们直接把电子商务与电商划起了等号。实际上,郭士纳的原话是:“一个真正的网络化世界,我们就可以分享、整合计算能力。”其实,这句话指的应该是今天的云计算或企业互联网,而在 1995 年还没有出现这两个词汇。


始于1992年的IBM“祥云”


早在 1983 年的时候,郭士纳就开始谈论“集中”一词。“不仅你可以凭借它把你的所有信息内容实行数字化,而且你还可以利用它在各种设备上进行信息内容传递 —— 从个人电脑、智能电视机、蜂窝电话、一直到具有网络化功能的手表都可以!信息技术行业也正在做好充分地准备以满足‘集中’所带来的爆炸性的市场需求 —— 对可以管理、处理和存储世界上所有的数字信息内容的硬件和软件的需求。”


1992 年,郭士纳在与高管关于企业数据中心集中外包服务业务的讨论中,开始认识了当时 IBM 经常使用的一种图形符号“祥云”,它可以揭示网络将如何改变计算、通信以及所有的商业和人类交往的方式。“祥云”图像被展示在一个演示图的中间:它的一边是一个小图,代表着使用个人电脑、移动电话以及其它种类的网络连接设备,另一边是已经连接在互联网上的商业、政府、大学以及各类组织机构。该演示图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祥云“ —— 网络,将支持那些数量多得令人难以想像的人、商业以及机构之间的交往和交易活动的进行,并使其成为可能。


用今天的观点来看,“祥云”奇迹般的描述了今天所谓云计算的愿景。而按照今天 IaaS 的观点,在计算、网络和存储三大件中,网络是最为核心也是最难的技术。而 IBM 早在 1992 年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了网络的重要性,以及基于网络连接的计算与存储。


郭士纳继续强调,如果“祥云”真的能够成为今天所有这些交往互动活动的中心,那么它就会引发两项革命 —— 一个是计算领域的革命,一个是商业领域的革命。计算领域的革命,指的是“祥云”会将工作负载从个人电脑上转移到其它所谓客户设备上,而“祥云”所揭示的大规模的、全球范围的连接也将给数百万的商业、学校、政府以及消费者的交往互动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于是,从那时开始 IBM 着手描述网络计算蓝图。当时 IBM 所构想的网络计算就是基于开放式、标准化的计算领域,包括接受所有重要的互联网标准和协议,这为今天基于开放、开源的云计算打下了基础。在软件领域, IBM 认识到中间件将是网络化应用软件的粘合剂。 1996 IBM 与莲花公司推出了 Domino ,这是 Web Server 改编版,后来又研制出了商业服务器,这就是今天大家都知道的 Websphere 。而 Websphere 所代表的技术思想,其实就是今天云计算里的 PaaS 层。


而当时, IBM 还构想一个网络化的世界,就是要帮助企业客户转化他们的业务,为此就必须提供与之相关的咨询以及执行服务方面的能力。 1992 年,服务在 IBM 中还是一个价值 74 亿美元的业务(不包括主机), 2001 年其价值就上升到了 300 亿美元。大力发展 IT 服务业务一直是后来为业界所津津乐道的 IBM 成功转型案例,但其实大家都没有想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伏笔,就是为当时的“电子商务“后来的“云计算”提供整合、咨询与实施服务。


埋了20年的伏笔


为什么说到了 2017 年, IBM 这只“大象”的舞蹈才刚刚开始呢?原因很简单, 1993 年到 2001 年由郭士纳领导的 IT 服务转型,本质上是以“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为核心理念,只是当时全世界都对这个理念具体如何实现而一无所知,于是 IBM 就沿着这个方向调整自己的产品、技术与研发,而这些研发的成果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今天 IBM 云计算的基础。


IBM 2016 年创纪录产生了 8000 多项专利,其中超过 30% 的专利是云、大数据分析及认知计算相关。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好像 IBM 2013 年才开始进入云计算,怎么到了 2016 年就一下子有了那么多云计算相关的专利呢?原因很简单,这些专利的研究其实从 1993 年就开始了,只是当时不叫云计算。所以 IBM 1993 年开始的转型,真正最后落地是到了 2013 年以收购SoftLayer进入公有云为标志,而当年的那场“舞蹈”仅仅是个前奏。


对于从 2006 年开始的云计算来说,在过去十年间用公有云的形式实现了“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 AWS 、微软、谷歌包括 IBM 在内,在全球遍布了大规模的云数据中心。这种大规模的“基建”现在已经结束,接下来要真正让商业和企业用上、用好、用深云计算,这是一场更大规模的硬仗,需要精深的行业知识与经验。


对于很多互联网公司和软件公司来说,一到了要深入行业领域就束手无策了,而 IBM 恰恰为此准备了很多年。从电信、制造、金融到医疗、能源、零售等, IBM 通过开展服务业务,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资深行业专家。所以,在 2017 年之后接下来的十年,才真正是 IBM 在云计算领域大展拳脚的阶段。


平台级产品推动整个企业转型


然而,现在的 IBM 并没有止步于 1993 年的伏笔,而是为未来又埋下了新的伏笔,这就是认知计算 Watson


Watson 对于 IBM 的意义,不亚于当年的主机 S/360 S/360 对于 IBM 来说,有什么价值呢?“ IBM 不得不进入半导体行业。为什么呢?因为那时还没有半导体业务。 IBM 不得不大量投资研究和开发以发明出全新的 S/360 所要求的新技术。”“ 1990 年我们是如何最终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的呢?因为,如果没有一个操作系统、数据库、程序转换系统,或者软件工具以及程序语言,我们的 S/360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