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肿瘤资讯
分享肿瘤领域最新进展,传播正确肿瘤防治理念,提高全社会对肿瘤的关注!新浪微博:@肿瘤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肿瘤资讯

【回顾】2017 ASCO重要研究结果荟萃-儿童肿瘤(上)

肿瘤资讯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6-14 20:0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编译:Ryy
来源:肿瘤资讯

Abstract 10501:治疗相关晚期心脏毒性与年龄相关:来自儿童肿瘤幸存者研究(CCSS)的报告

背景: 心血管疾病(CVD)是儿童肿瘤非肿瘤相关死亡中影响长期生存的最主要原因。我们调查了CCSS人口中确诊年龄与治疗相关晚期CVD风险的关系。

方法: 1970-1999年确诊为儿童肿瘤的患者,评价确诊5年后发生CTCAE 3-5级CVD的23465名生存者。评价CVD发生率,包括冠状动脉疾病(CAD)或心衰(HF)。采用分段指数模型调整目前年龄、种族及吸烟情况分析确诊年龄对治疗后果的影响。

结果: 平均年龄28.4岁(范围 5.6 –58.3),随访时间20.2年(5-39.3),CAD事件239例,HF 359例。确诊后30年CVD、CAD及HF累积风险为4.8% (95% CI: 4.3-5.3), 2.4% (95% CI: 2.2-2.9), 及 2.5% (95% CI: 2.2-2.9)。心脏放疗(CRT)≥10 Gy与CVD风险增加相关(10 - < 20 Gy: RR 3.6, 95% CI 2.1 – 6.2, p < 0.01; 20 - < 30 Gy: RR 4.4, 95% CI 2.7 – 7.2, p < 0.01; ≥30 Gy: RR 7.5, 95% CI 4.9 – 11.5, p < 0.01)。对于接受低剂量CRT的患者来说,年龄越小CVD发病率越高(0 – 4 years: RR = 2.2, 95% CI = 1.0 – 4.6, p = 0.04; > 4 - ≤13 years: RR = 2.1, 95% CI = 1.1 – 4.1, p = 0.03)。对于暴露于蒽环类药物≥250 mg/m2的幸存者来说,确诊年龄在0-4岁的发生CVD(RR = 4.9, 95% CI 1.5 – 16.3, p = 0.01)及HF(RR = 3.0, 95% CI 1.6 – 5.0, p < 0.01)的风险均增高。顺铂暴露剂量≥300 mg/m2CVD发生风险增高(RR = 1.8, CI = 1.2 – 2.6, p < 0.01),特别是HF风险明显增加(RR = 2.3, 95% CI = 1.5 - 3.5, p < 0.01)。

结论: 通过对儿童肿瘤患者的长期随访,发现CRT剂量的增加可以增加CVD 风险并具有剂量相关性。低剂量CRT 及大剂量蒽环类药物对于低龄儿童同样会增加CVD 风险。顺铂显著增加CVD风险。这些发现有利于改进未来的治疗及监测方案。

Abstract 10502:高风险基因型对暴露于性腺毒性治疗的儿童肿瘤幸存者(CCS)早熟绝经(PM)的影响:SJLIFE及CCSS联合报告

背景: CCS治疗导致PM风险增加,但基因型对PM是否具有影响尚未可知。

方法: 采用Affymetrix 6.0 SNParray,治疗暴露(烷化剂药物累积、卵巢放疗剂量)和临床评估PM状态(绝经<40岁),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基因型的影响。

结果: SJLIFE女性幸存者805例有30例PM。在神经肽受体2(NPY2R)的上游调控区确定了13个SNPs,全部p值<10-5,最小p值为3.3x10-7。编码基因的表达、染色体重塑数据显示这些SNPs改变了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潜在性干扰了排卵所必须的神经内分泌事件。暴露于卵巢RT的CCS中,纯合子风险型(13个SNPs中具有4个),半数幸存者临床确认为PM,而在正常人群只有1/7,显著增加了PM风险(OR 25.8, p=5.4x10-5)。这一发现印证了CCSS1644例幸存者自我报告的结果(OR 4.2, p=4.6x10-4)。可以在年龄、治疗方式中加入基因风险型以提高临床PM的预测(ROC曲线下面积0.84 vs. 0.93, p=0.011)。

结论: 基因风险型与儿童肿瘤幸存者PM风险相关,具有临床应用的潜力。

Abstract 10503: 分子改变预测儿童低级别胶质瘤的生存及化疗反应

背景: RAS/MAPK通路的突变已被证实是儿童低级别胶质瘤(pLGG)的主要驱动因素。这些改变对于临床结局及治疗反应的影响尚未可知。

方法: 1985-2015年确诊为pLGG的患者。记录所有患者治疗细节及长期结果数据。采用NanoString和QX200™Droplet Digital™PCR检测所有已知的pLGG相关的分子改变。评价分子数据与临床结局及化疗反应的相关性。

结果: 队列中614例患者,非1型神经纤维瘤(NF1)57% BRAF改变、43%为野生型(WT)。BRAF WT中共确认了H3.3K27M, FGFR1-TACC1, MYBL1及其他改变。根据分子改变将pLGG分为不同风险组。10年无进展生存(PFS)NF172.3%, KIAA1549-BRAF69.5%, BRAF-WT53.5%, BRAF-V600E 30.3% , H3.3K27M 突变为0% (p < 0.0001)。类似的10年总生存(OS)KIAA1549-BRAF及NF1显著优于BRAF-V600E 及BRAF-WT (p = 0.0005)。有趣的是FGFR1-TACC1及MYBL1的患者无论疾病是否进展全部存活。通过肿瘤大小评价治疗6个月时的化疗反应也与pLGG分子改变有关。一线化疗客观反应率KIAA1549-BRAF 46%、NF135% 。相反BRAF-V600E只有15% 、 BRAF-WT 18% ,41% 肿瘤增长。化疗后5年PFS与KIAA1549-BRAF (50%) 及NF1 (76.7%) 相比,BRAF-V600E(25%)及BRAF-WT (31.9%)也明显减低(p = 0.001)。这也导致BRAFV600E及 BRAF-WT患者OS减低 (p = 0.042)。

结论: 我们的研究为分子改变决定pLGG结局提供了证据。KIAA1549-BRAF具有更好的预后,可以选择毒性较小的治疗方案已减少后期不良影响。相反BRAF-V600E及BRAF-WT缺乏治疗反应,预后较差。

Abstract 10504: Selumetinib治疗儿童复发或难治性低级别胶质瘤(LGG)的II 期前瞻性研究:PBTC研究

背景: 随着对儿童LGG中Ras-MAP激酶信号通路的了解越来越深入,高选择性抑制剂提高了针对该通路靶向治疗的水平。

方法: PBTC是多中心II期研究(NCT01089101),评价selumetinib (AZD6244, ARRY-142886)-MEK I/II抑制剂在儿童复发/难治性LGG的效果。Selumetinib25 mg/m2 PO BID用药时间2年,患者共分6层,本次介绍其中3层,另外3层患者仍在治疗中。

结果: I层为非NF-1及非视路复发/难治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BRAF变异(BRAF V600E突变或BRAF-KIAA 1549融合)患者。8/25(32%)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2年PFS66+/-11%。BRAF V600e突变PR 为29%(2/7),BRAF KIAA-1549融合PR为33%(6/18)。3层患者包括NF-1-相关 LGG。肿瘤组织不足以评价BRAF。40%(10/25)达到PR,2年PFS96+/-4%。1例治疗中进展。4层包括非NF-1视路/下丘脑LGG,肿瘤组织不足以评价BRAF。12.5%(2/16)达到PR,2年PFS65+/-13%。3、4层患者治疗反应者BRAF变异情况不明。所有的治疗反应都得到了中央委员会确认,7名患者仍在接受治疗。最常见的1 / 2级毒性反应为CPK升高、腹泻、低蛋白血症、AST升高和皮疹。罕见的3/ 4级毒性包括CPK升高、皮疹、粒细胞减少、呕吐和甲沟炎。

结论: Selumetinib治疗儿童复发性/难治性IGG有效,包括那些与NF-1相关的IGG和PA携带BRAF V600E突变或BRAF-KIAA 1549融合的患者。需要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认,特别是该药物疗效与特殊分子变异的关系。临床研究信息:NCT01089101。

Abstract 10505:ACNS1221:4岁以下儿童非转移性髓母细胞瘤治疗的II期研究

背景: 年幼儿童结节增生型和广泛结节形成型髓母细胞瘤(ND/MBEN)预后相对较好。然而,治疗相关的神经毒性仍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方法: 前瞻性多中心单臂研究,非转移性ND/MBEN基于改良的HIT SKK2000方案,不使用氨甲喋呤(MTX)鞘内注射,目的是减少治疗相关的神经毒性,评价临床疗效。设计要求满足37例患者,目标为2年PFS≥ 90%。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实时中央病理检查的可行性、研究队列分子检测及神经认知等。

结果: 2013年12月至2016年7月,入组26例,其中男孩16例,女孩10例。平均确诊年龄19.7月(7.1-42.9m)。4例在基线时有疾病残留。19例ND,7例MBEN,均由中央病理委员会确认。所有病历由至少2-3名神经病理专家在10天内审核。中期分析时由于复发率高于预期该研究提前关闭。末次随访时7例复发(3例局部、2例远处、2例复合型),距确诊时平均时间9.7个月(9.5-13.7m)。1例患者后来因疾病死亡。目前其他2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年(0.2-1.9 年),1年PFS66.2% (±12.2%)。基于目前可获得的信息,年龄偏大(p = 0.07)及ND病理类型(p = 0.009)与预后不良相关。截至目前没有MBEN病理类型患者复发。

结论: 不使用氨甲喋呤(MTX)鞘内注射的改良方案没有达到2年PFS 90%的研究目标,导致研究提前终止。研究队列的分子特征分析仍在进行中,希望可以明确哪些患者可以从该方案中获益。临床研究信息:NCT02017964。

Abstract 10506:眼外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强化复合疗法:儿童肿瘤协作组(COG)研究(ARET0321)

背景: 转移性RB预后不良。先前的小系列研究表明,强化全身化疗联合或不联合放疗(RT)有可能改善这一人群的预后。COG展开了这项前瞻性、多机构、国际性的研究,以评价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方法: 眼外期RB(2或3期)患者给予4周期密集传统方案化疗(长春新碱0.05毫克/公斤/天,顺铂3.5毫克/公斤/天,环磷酰胺65毫克/公斤×2天,依托泊甙4毫克/公斤×2天),序贯涉及区域RT 4500cGy。转移性RB患者分为2层(4a期: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远处转移;4b期:CNS转移/三侧性RB)给予4周期同方案化疗。部分缓解及以上的患者给予1周期高剂量卡铂(卡尔弗特公式AUC = 7 /天,最高16.7毫克/公斤/天)在第-8至-6天,噻替哌(10毫克/公斤/天)及依托泊甙(8.3毫克/公斤/天)第- 5 至– 3天,自体造血干细胞解救第0天。没有达到化疗反应的患者继续接受RT。

结果: 共60例入组(每层20例)。57例可评价分析(数据截至2016年6月30日)。毒性与预期一致,2例治疗相关死亡。36个月时无事件生存(EFS)2/3期患者为87.7% (90% CI 65.4- 96.0%), 4a期为79.3% (90% CI 54.2 - 91.6%) ,4b /三侧性为8.0% (90% CI 1.0 - 25.1%)。观察到的结果与既往研究相比显著提高了各层患者的EFS。

结论: 这是第一个前瞻性、多中心、国际性研究,显示密集复合疗法对于儿童眼外期及非CNS转移的转移性RB的高度有效性。对于CNS转移的RB尚须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研究信息:NCT00554788。

Abstract 10507: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对儿童非CNS髓外复发的CD19+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

背景: 抗CD19 CAR-T对于复发/难治性CD19+ ALL具有持久的骨髓反应。我们现在报告10例髓外(EM)受累的ALL患者使用CAR-T治疗的效果。

方法: 使用CTL019或CTL119治疗的EM或BM/EM复发的 ALL患者。EM复发定义为影像+/-病理确认的输注12个月内出现的非CNS转移。在输注后1, 3, 6, 9, 及12个月,患者需接受影像评估。

结果: 97例接受CAR-T,10例在输注前平均2.3月(0-9 m)确认为EM(CTL019, n=6; CTL119, n=4),包括5例在输注过程中出现。EM复发的部位包括睾丸、鼻窦、腮腺、骨、子宫、肾脏及皮肤,5例多部位受累。患者接受CAR-T前复发次数3-4次。2例为隔离复发(1例部位为腮腺和多灶性骨病变,另一例为睾丸和鼻窦)。10例患者在EM复发前均进行过造血干细胞移植,2例接受过放疗。5例患者接受影像评估达到客观反应:2例在28天时得到解决,2例在3个月时解决,1例在3-6个月时子宫肿物减小在8个月时进行子宫切除术,并得到病理缓解。4例皮肤或睾丸受累的患者28天时没有发现受累证据。1例患者CAR-T输注2周内出现EM,输注6周时死亡。3例复发为CD19+(1例皮肤/脊髓-CAR-T后38个月死亡;2例脊髓(1例17个月死亡,1例28个月时仍存活))。其余6例患者仍存活,平均随访时间10月时(3-16月)仍没有复发。

结论: 单药CAR-T免疫治疗可以有效并持续缓解ALL患者EM复发。临床研究信息:NCT01626495, NCT02374333

Abstract 10508: 淋巴细胞清除后HER2-CAR T细胞输注对晚期肉瘤患者的临床反应

背景: 晚期肉瘤预后极差且治疗方法有限。令人鼓舞的是,在1期剂量爬坡研究中,对HER2+肉瘤患者给予1x108/m2 自体 HER2-CAR T是安全的。虽然T细胞数没有增殖,但4/19的患者输注后无疾病存活37-61个月。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淋巴细胞缺失化疗是否可以诱导HER2-CAR T增殖。

方法: 1期临床研究NCT00902044中,难治性/转移性HER2+肉瘤患者淋巴细胞缺失后给予自体HER2-CAR(带有CD28.zeta信号区)T细胞1x108/m2输注。

结果: 6例难治性/转移性HER2+肉瘤患者(4例骨肉瘤,1例横纹肌肉瘤、1例滑膜肉瘤)平均年龄16岁(4-55岁),在氟达拉滨(Flu; n = 3)或Flu+环磷酰胺(Flu/Cy; n = 3)诱导淋巴细胞缺失后给予1x108 cells/m2 CAR T输注3次。Flu 及Flu/Cy诱导淋巴细胞缺失定义为在T细胞输注当日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 < 100/ml。只有Flu/Cy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 <500/ml)长达14天。4/6名患者在CAR-T细胞输注24小时内出现了1-2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在发病后3天内通过支持性治疗完全缓解。5/6患者T细胞增殖(平均89倍,范围41-2893),增殖高峰在第7天(5-28天)。输注6周后,所有患者均可经qPCR检测到CAR T细胞。1例横纹肌肉瘤骨髓转移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2例疾病稳定(SD),3例疾病进展(PR)。2例患者仍存活,平均生存期14.2月。

结论: 淋巴细胞缺失后输注HER2-CAR T细胞是安全的,对于晚期HER2 +肉瘤患者具有客观临床获益。这些结果需要单药或联合治疗的2b期研究进一步确认。临床研究信息:NCT00902044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宋小编

19个肿瘤相关临床试验招募患者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查看详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