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邓新华
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
朋友圈晒出国游,以晒日本为最多。关键词离不开干净、多礼、精致。
这周二人文经济学会公号发表了陈兴杰的《不要学日本的垃圾分类》,文章说,日本的干净,是严苛法律的结果。由于政府管制扔垃圾的时间,很多家庭为了垃圾不发臭,把冰箱当成垃圾储藏室了。日本老百姓为所谓的干净付出了沉重的成本。作为游客,是看不到这些的,所以他们大赞日本的民族性。
我的观点是:不仅日本的垃圾分类不要学,日本人的多礼也不要学。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说,日本出租车司机非常有礼貌,会停下车,绕过来为乘客开门,作者大赞。
我却心里大叫:搞什么!
经济学告诉我,司机的这一礼貌服务,一定会折价到车价里的。司机本人都未必意识到这个折价,但市场规律必然导致这样的结果。我叫个出租车而已,把我安全、快捷地送到目的地就可以了,我真的不想额外购买这一“礼貌”。我自己开门,一点都不费劲。
前几天和刘业进老师聊天,刘老师说,有些人叫滴滴,喜欢让车先到,然后自己慢腾腾地过好几分钟才到,而他则一般都先到上车地等司机。
我的习惯和刘老师一样。我们说,我们属于那种不愿意给司机添麻烦的人。
我马上意识到我错了。
实际上,让滴滴司机等着的人,并没有给司机增添麻烦,因为等待的时间在市场的作用下,最后会折进车价。他们的做法是抬高车价,而我们的做法是拉低车价,他们其实是给我们增添了麻烦。
要说民族性,古代的中国人其实非常讲礼貌的。只说对平辈的敬称吧,就有阁下、足下、兄台、仁兄、君、先生……等一大堆。其他的各种礼貌话语,数不胜数。
陈丹青曾说:“你比如西门庆潘金莲初见勾搭,如何对话:不敢动问娘子青春?小人虚度二十三年。 奴才痴长七岁。 大人将天比地! ——分明动问,却说‘不敢’,也确有几分‘不敢’之心;‘虚度’、‘痴长’,不但报过年龄,意思也巳递到,何其自然;一句‘将天比地’,则心思毕露,是自卑绝望,更是撩拨纵容——有什么不好吗?句句‘发乎情,止乎礼’,字面好看,说来好听。我记得幼年时听周围大人说话,也是这样一进一退、一引一逗,多见言语的风流。”
陈丹青不知道,“将天比地”等语,不过是古代白话小说中常见的谦卑话,大家都这么说,哪有那么多心思在里面?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后来放弃了谦卑多礼呢?陈丹青理解为文化的退步。
真实原因很简单:多礼成本太高。
讲两个历史故事。
一个是“汉初三杰”之一的英布见刘邦。这一见很重要,能决定英布帮助刘邦还是帮助项羽。在刘邦的帐篷,刘邦对英布非常傲慢无礼,英布非常愤怒、懊悔。但是,当他走进刘邦为他安排的帐篷时,他发现所有的享用都和刘邦是一样的,马上就回怒作喜了。
项羽非常多礼,而刘邦非常傲慢,但是,那有什么用呢?如韩信所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另一个故事是官渡之战前,郭嘉鼓励曹操和袁绍战斗,他分析曹操可以取得胜利的第一条原因是:“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郭嘉把反对繁礼多仪、体任自然上升到了“道”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