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插座APP
职场充电第一站,每晚21点21分准时推送,下载好多课APP学习更多精品课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HR新逻辑  ·  11个劳动纠纷痛点问题解答(干货收藏) ·  昨天  
中国企业家杂志  ·  投资人不等IPO,开始搞BD了 ·  昨天  
HR成长社  ·  公司职等职级薪酬表.xls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插座APP

别人问你工资多少,聪明人这样回答

插座APP  · 公众号  · 职场  · 2024-10-25 12:0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讲述了在社交场合中,面对涉及个人薪资等敏感话题时,应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避免陷入困境。文章提到了三个关键点:一是对于自己的富足要藏好,不要炫耀;二是经济困顿时,不要向外人透露自己的窘迫;三是在待人接物时,要多些谨慎,学会用幽默调侃、反向提问、模糊回应等方式化解尴尬。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保护个人隐私,避免敏感话题带来的麻烦。

在社交场合中,面对涉及个人薪资等敏感话题时,应该谨慎回答,避免透露过多个人信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关键观点2: 面对询问工资等敏感问题时的应对策略。

在被问及薪资等敏感问题时,可以通过幽默调侃、反向提问、模糊回应等方式化解尴尬,保护自己的隐私。

关键观点3: 谨慎待人接物,避免给自己带来困扰。

在与人相处时,应该多些防备心理,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弱点,以免被人利用。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隐私,不去打探他人的敏感信息,避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插座APP

洞察问题背后的动机,才更易于给出互留体面的答案。任凭旁人如何试探,我们都要守好自己的社交边界。这篇文章2700字,预计7分钟读完,相信你会有启发。



作者 | 人亿

编辑 | 小眠宝

来源 | 读者(ID:duzheweixin)



最近直播重点多, 预约保你有收获

👇 👇 👇

有人说:“工作以后,最怕被问到的两个问题,就是‘前途’和‘钱途’。”


在很多社交场合中,这类敏感话题常常让人避无可避。

有时自己不愿多说,却架不住有人偏偏喜欢刨根究底。

尤其是后者,涉及个人薪资,回答得稍有不慎,就容易让自己陷入困境。

若是你不想为日后埋下隐患,被人问及这个问题时,一定要记住下面这三个“不要”。



藏好富足才是明智之举。


《太上感应篇》中有言: “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

对于一些人来说,你的优秀和成就,本身就是一种原罪。

当你坦然地说出自己可观的收入时,那些人并不会思考你付出了多少,而是倾向于把你拉低至和他们同样的水平。

我的一位朋友阿泽,毕业于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

在校期间,他成绩优异,专业能力也很强。

毕业找工作时,别的同学都焦头烂额,阿泽却接连拿到好几家大厂的录用通知。

几年后的同学聚会,席间大家聊天时,讨论起现在谁发展得最好。

很多同学都觉得是阿泽,说程序员的薪资公认较高,问阿泽每个月能赚多少钱。

酒过三巡,阿泽被捧得有些得意,又想着大家都是同学,虽然公司要求薪酬保密,但他还是照实说了。

他说自己目前基础月薪是五万元,每个月还有加班费、奖金和各项补助,年底还有额外的年终奖。

阿泽只当是朋友间的一次闲聊,过后也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

不料没过几天,公司的人事找到阿泽,说收到邮件举报,阿泽在外谈论工资待遇,违背了公司的保密条款。

阿泽承认了错误,但经过多番协商,最终他还是被公司降级,工资也减了不少。

阿泽悔不当初,后来的同学聚会,他再也没去过。

哲学家罗素曾说: “乞丐并不会妒忌百万富翁, 但是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保存图片,分享 朋友圈


很多时候,最见不得你好的,往往就是你身边的人。

一旦你的失言激起了祸心,就极易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面对那些善恶难辨的打探,藏好富足才是明智之举。

唯有懂得低调行事,闷声赚钱,方能远离纷扰,安然度日。



与人相处时多几分防备。


博主@大妮,曾分享过一个自己的故事。

大妮老公的叔叔家境殷实,住着别墅,家中还有保姆。

有一年过节,叔叔邀请他们一家人去家里小聚。

到了叔叔家,众人闲话家常时,一位亲戚突然问起大妮的收入。

彼时大妮刚生完小孩重回职场,工资并不高。

但她觉得靠努力赚钱,也没什么需要遮掩的。

大妮便说自己是新找的工作,目前月薪不到三千元。

话音刚落,就有一位亲戚说道:“怎么这么少啊,我每个月的副业收入都比这高。”

其他人不但没阻拦这位亲戚,还跟着笑了起来。

另一位亲戚又附和说:“还没到三千,那够干吗?现在还有这么少的工资吗?”

就连在旁边收拾东西的保姆听到后,看大妮的眼神都变了,走过来嘲讽大妮还没有她赚得多。


大妮没想到亲友们会是这样的反应,一下子又气又急。

于是她接着解释,说自己之前是健身教练,每个月工资都在一万元上下,以后也会好起来的。

此话一出,又有亲戚笑道:“那你去做之前的工作啊,拿这点儿钱有什么劲。”

大妮一人难敌众口,没有再继续辩驳,饭都没吃就径自回家了。

古语有云:“贫贱则亲戚轻易之,况众人乎。”

经济困顿时,坦诚告之于外人,换来的往往不是尊重和援助,而是轻蔑和冷眼。

有些人看到你逊色几筹,反而更能满足他们的优越感。

更有甚者,可能还会落井下石,借机打压。

不把窘迫示人,并非虚荣,而是一种自保的策略。

与人相处时多几分防备,切勿让一时的失意,成为别人攻击的入口。



待人接物时多些谨慎。


胡适曾说: “人的卑劣之处,就在于恨人有,笑人无,嫌人穷,怕人富。”


保存图片,分享 朋友圈

收入无论高低,只要说出具体数字,就可能会给自己惹来诸多麻烦。

财高于人,容易引来算计,而露怯装贫,又极易招致鄙夷。

即使对方各方面都和你相差无几,也切不可直接将薪资宣之于口。

下次遇到这类问题时,不妨试试以下这几个回复思路,既能保护隐私,又能化解尴尬。


1. 幽默调侃


很多人每个月的薪资,除去车贷、房贷等必要开销,真正能自由支配的部分并不多。

有人询问时,可以借此调侃,表明薪酬多少都没意义,资金流动很快,结余所剩无几。

例如:“我就是个中转站,家里花费大,自己到手的钱都没有车加的油费多。”

用几句玩笑将话题带过,提问者自然也不好再继续纠缠。

2. 反向提问


很多人喜欢打听别人的工资,却对自己的薪酬守口如瓶。

在被问及时顺势提出反问,把问题抛向对方。

有些人在我们反问后,会意识到自己有失分寸,就此打住。

而有些人可能会干脆地说出薪资,继续追问。

这时,我们也不要正面回应,可以说现在普遍都是他这个薪资水平,自己也一样。

用反问拿回对话的主动权,将焦点转移到对方身上,让自己摆脱社交困局。

3. 模糊回应


有时候,一些人问起工资,并不是真的想要得到一个确切的数字。

各行各业都有一个薪资区间,可以讲一下自己的行业情况,给出一个大概的范围。

也可以用工作当地的平均工资搪塞了事,表示自己也只是在平均线上下浮动。

含糊地表达,给对方留下遐想空间的同时,也能从容地结束之前的话题。

实际上,除了我们的利益相关者,没有人会真正在意我们的薪资多少。

挑起这个话题的人,也不过是想寻求一个心理平衡。

回答时亦不必太过认真,得体地敷衍过去便皆大欢喜。

待人接物时多些谨慎,才能让自己不立于危墙之下。



与你共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