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建筑杂志社
住建部唯一直属期刊出版单位,是住建系统重要舆论阵地。 ■《城乡建设》杂志(半月刊,1956年创刊,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 ■《建筑》杂志(半月刊, 1954年创刊,朱德元帅题写刊名) ■《未来城乡研判》(内刊,不定期出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  ·  你以为占了便宜?背后隐藏的“猫腻”让你惊呆! ·  昨天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  ·  你以为占了便宜?背后隐藏的“猫腻”让你惊呆! ·  昨天  
广西新闻频道  ·  “猪生巅峰”!南宁一女士家养300多斤宠物猪 ... ·  2 天前  
广西新闻频道  ·  “猪生巅峰”!南宁一女士家养300多斤宠物猪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建筑杂志社

北京中轴线⑪ ▎北京中轴线建筑 “孝”文化审美内涵及当代意义

建筑杂志社  · 公众号  ·  · 2024-07-27 18:18

正文

我不是在劝你订杂志

是想跟你一起打开生活

点击订阅




编者按

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数量达到59项。

北京中轴线汇集了13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国家纪念性建筑、礼仪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在北京中轴线上,不仅能直观地读历史,还能清楚地看变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全媒体特推出“北京中轴线保护与传承”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古今对比的解读、形神兼具的阐释,品读北京中轴线建筑万象,记录在历史文化遗产滋养下的城市生活风貌,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无穷魅力。

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北京都城的建筑特色与标识,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与见证,其附丽了中国文化显著特征,如“中”概念、“礼”行制、“孝”文化等。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除了象征中央、莅及四方,最大最为重要的“紫禁城”外,第二处规模较大的建筑群就是“寿皇宫”。寿皇宫是专门安排祭祖尽孝的处所,主要用于皇家停灵悼念、存放遗像和拜祖追思,即如一般民居都有宗庙祠堂或堂屋以供奉祖宗牌位之处,以恪尽人伦孝道。此建筑寓虚于实表征孝文化,十分安静肃穆;而中轴线东西两侧“左祖右社”——太庙和社稷坛的并列设立,昭示“江山永固”守卫乡土的忠心和“慎终追远”寻根祭祖的孝心,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忠孝两全”的家国情怀,更是把传统孝道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高度。


寿皇宫

太庙


北京中轴线建筑所寄寓的孝道内涵,大体如曾子所云“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一是强调物质,养之以衣食。在传统农耕社会,积谷防饥、养儿防老,指子女对日渐衰老、丧失生产能力的父母有供养物质的责任与义务。明刘基云“养儿图养老,无儿生烦恼”说的也是如此,按马斯洛理论,物质供养属于孝道的基本层次。二是注重精神,奉之以礼仪。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把孝道由物质提升到精神范畴,又进了一步。其云:“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也是要求子女侍奉父母以礼,追求更高层次的孝道。三是弘扬家风,感之以恩义。“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懂得对父母感恩和追思,进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更是“大孝”。


泱泱中华,自古就倡导孝道,孝道不仅是家庭的纽带,也是民族凝聚的灵魂。纵观中国孝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古代的发展规律及其治国之要领,大多行孝道于天下。无论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还是稍后的经文中,孝字上面是“耂”,代表老人以及长辈、老一代人,下面是“子”,代表子女以及晚辈、新一代人,长辈老了,做子女的搀扶着老人、背负着老人,在这种扶持中尽人子之责,从而使整个社会中老一代与新一代达到一种和谐的关系。如果把这种关系推广到整个大的社会,垂拱而治便可以轻松得到解决。所以说,孝道的提出不仅是为安抚一个家庭,更多的是为了弥补社会的一些裂痕,有了它,无论小家还是大国都能表现得更加完整。


体现国家意志的北京中轴线也是为此彰目,其所倡导的孝文化也具有当代意义。任何个人的成长与进步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哺育,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本民族自己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指导。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家庭的幸福和睦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有强大的助推作用。


第一,可提升个人道德素质。百善孝为先,孝德被看作“德之本”,个人优秀品德的培养是以孝为道德实践起点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人如果真能从孝做起,修身养德,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必能做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可推动家庭社会和谐。钱逊语说:“孝作为维护宗法制度的道德规范,亲情的表达和维系家庭关系和谐的道德规范,还有很重要的意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元素,家庭的和谐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孝是家庭美德建设的基础,也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现代家庭中提倡父慈子孝、夫妻恩爱的孝道,是实现代际和谐、社会安定的关键。尤其是在当今快节奏生活和工作情况下,“孝”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是一种天然的推动力。


第三,可有效化解老龄化问题。有关资料表明,家庭是多数人的养老归宿。解决养老问题,还是要发挥传统孝道伦理,实施传统的反哺式循环养老模式。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尊老敬老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满足老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情感关怀,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与社会责任。


第四,可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孝最初具有尊祖敬宗的意识,中国人不管走到哪里,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爱国也就是爱祖。古来,中国人视报效祖国如同追孝先祖,是人世间最大的孝,天下华人皆同胞、血缘亲情深似海这种意识的潜在作用是无限大的。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孝是联结世界华侨的心脉。认祖归宗,落叶归根,是中国人对自己的终极关怀,是其归依感的落脚之处。这是中国孝道文化产生的一种特殊感情。所以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民族团结、兴旺的精神基础,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力量。

原文见《建筑》2023年10期第114~115页


作 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