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乌鸦电影
同样的电影,不同的解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长春晚报  ·  陈思诚,传来喜讯 ·  3 天前  
长春晚报  ·  陈思诚,传来喜讯 ·  3 天前  
龙视新闻在线  ·  申公豹的代购药单里都有啥? ·  3 天前  
龙视新闻在线  ·  申公豹的代购药单里都有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乌鸦电影

内娱又出「9分神综」!央视下场,分分钟卷死烂片…

乌鸦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24-08-28 12:07

正文



前几年恋综最火爆的时候,谁能想到,综艺市场的下一个风口会是——

农业。

《种地吧》疯狂出圈,7.5万人打出9.0的超高分,直接把“十个勤天”送上了央视春晚。

最近因为换嘉宾风波,官博掉粉一百多万,喜提几天热搜,足见粉丝黏性之高。

十个勤天

眼看农业综艺的赛道越来越拥挤:《田间的少年》《人不怕出名猪不怕壮》《岛屿少年》《令人向往的种豆》 (待播)


有摘桔子的、种豆子的、建岛的,还有女团唱跳改养猪的,五花八门。

前不久,央视下场制作了一档种地综艺,不请明星,不按剧本,却淌满了真诚——

《出道吧!科技小院》


云南大理,古生村。


这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村子,坐落在苍山前洱海畔,常住人口只有900多人。

因为100多名研究生的到来,古生村摇身一变,成为了全国学历最高的村子之一。


他们可不是赶时髦来大理躺平的,而是每天顶着烈日,灰头土脸种地的…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别人都是寒窗苦读从农村考到大城市,这群人是寒窗苦读考到大城市,然后回农村种地,咋想的?

他们选择暂别舒适的大学生活,远赴千里之外当新农人,皆因 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一个全国性的服务平台。

它的模式是,高校将农学研究生派往一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搞科研的同时,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农业生产问题。


古生村目前有9个科技小院,小院的日常,打破了我们对农学生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手握各种试剂的刻板印象。

简直是农学生自己的《变形记》…

比如,古生村出名的“废物搭子”。

来自南京大学的石权,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韩朔,都是24岁,都读研二,研究方向都是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


这特别的缘分,让哥俩成为彼此的臭宝,每天沉浸在收垃圾的快乐之中。

韩同学一句“长期接触废物”,吓得B站百大UP主@盗月社食遇记迅速保持物理距离…


每天,这对废物搭子都会拿着登记表,挨家挨户上门收取生活垃圾。

收垃圾容易,给垃圾分类可就要费功夫了。

每袋垃圾,要按照13个类别分拣,严格到连一个口服液瓶都要拆分成4类。

然后,再为每一类垃圾称重、记录数据…


因为经常会收到臭鱼烂虾、动物内脏、沾着排泄物的尿不湿,味道酸爽至极,于是UP主问韩同学,平时戴不戴口罩。

韩同学自豪得把垃圾夸成了花: 这是我们的工作!这是我们的数据!它可以让我们毕业!我们为了它神魂颠倒!

果然,各行各业都需要信念感支撑…


正在读研一的吴馨俣同学,研究的是洱海流域面源污染精控。

她的工作,可以具象为一款寻宝游戏——

在田间的沟渠里打捞垃圾。


看似干净的沟渠,其实沉淀着很多垃圾,而且什么都有可能捞到。

节目中,吴同学和主持人郭嘉宁搭档,捞到了女款袜子、拖鞋、连衣裙。

换个色调,加上悬疑音效,画风秒变《今日说法》,马上脑补出一个棘手血案…


水里还经常捞到让人汗毛直立的东西。

比如,腐烂的老鼠尸体,一窝蠕动的蚂蟥。


但在吴同学眼里,这些垃圾比美甲和衣服更有诱惑力,它是大自然的“馈赠”…


《出道吧!科技小院》 是央视农业频道推出的首档综艺真人秀,一共两期,每期约60分钟。

眼下的种地综艺,愈发暴露出夹在“关注三农”与“收割流量”之间左右为难的创作境遇。

农业成为一种方式,而不再是目的。


尽管《出道吧!科技小院》在策划上还有很多可以完善的地方,但短短两期节目所呈现的真诚,已经很接近观众对种地综艺最朴素的期待。


这个选题,非常值得扩充成一档长综艺…

洱海是大理的心脏。

一方面,洱海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八方游客,拉动着当地的旅游经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一方面,洱海的蓄水量约29.5亿立方米,对周边的生态和农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从农业的角度出发,利用科技的手段治理洱海,成为古生村科技小院的课题之一…

经过一整年的监测,废物搭子发现,每天收来的生厨余垃圾最多占总量的70%。

在哥俩眼中,这些垃圾可是宝贝玩意儿。

他们将生厨余垃圾过机打碎,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牛粪和玉米秸秆,然后放入堆肥箱发酵7天以上,就能制作出一款绿色有机肥…


传统的有机肥,比如鸡粪羊粪,价格贵不说,还携带着大量病菌、虫卵、杂草种子。

尤其是下雨天,粪水冲到洱海里容易造成污染。

废物搭子研制的有机肥,既解决了垃圾处理问题,又降低了种地成本,还避免了环境污染,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最重要的是,这种堆肥高效、易学、成本低,是切实可推广的技术…


大理的地势西高东低,水是顺着苍山往洱海流的,所以生活垃圾、污水很容易进入洱海。


离洱海最近的农田仅有200多米,该如何在这么短的距离内,打造洱海的最后一道防线呢?

科技小院的师生直接在农田里挖了一道生态沟渠,长约700米,用来过滤生活垃圾。

然后通过闸门控制流向,将污水引入库塘净化,净化后的水再次流入沟渠,最后排入洱海。

同时,净化后的水还能满足灌溉需求,真是小工程大用处…


田间地头的生活,让科技小院的年轻人们看到了最真实的农村生活,那是实验与论文无法带来的基层认知。

比如,村子里的 农业 劳动力出现断层, 除了七八十岁的老人,就只剩四十多岁的中年人。

如何唤回年轻劳动者,以及如何将科技的力量最大化,是影响深远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比如,见莴笋畅销,所有农户都一拥而上种植莴笋,结果 市场供过于求, 导致价格暴跌。

辛辛苦苦种了一季,最后血本无归,只能拿去喂猪喂牛,简直欲哭无泪…


除了帮农民解决种植问题,同学们还在评估市场、打开销路、降低损失等环节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当然,科技小院经常会听到质疑的声音。

农民信奉的真理,是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种植经验,在一些村民眼里,同学们口口声声坚持的“科学”不过是秀才点兵,经不住风雨。

当一款绿色有机肥被研制出来,即便免费,即便可以送上家门,他们也不愿意采用。


同学们甚至被当成搞传销的,吃了不少闭门羹。

话又说回来,要想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谈何容易啊…



有天晚上,科技小院接到了一通求助电话。

受天气影响,农户李叔种植的两亩多莴笋,陆陆续续开始抽薹,而一旦莴笋抽薹,就彻底卖不掉了,必须连夜抢收。


每吨莴笋的收购价是300块钱,折算下来,每斤莴笋只能卖1.5毛钱。


一吨是2000斤,100捆莴笋的重量。

种100捆莴笋,估计还不够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吃上一顿海底捞。

而在李叔的田里,10棵莴笋里大概只能收割3棵。

用汗水浇灌的得与失,在这一晚,是如此的具象化…


李叔想不通,种地这活儿连自己大专学历的儿子都不愿干,这群研究生哪来的热情?

他尝过不少苦,深知农业这碗饭难吃,于是劝孩子们改行,换一条更平坦的赛道。


的确如此,我们的农耕文明存在了几千年,农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但在互联网上,庞大的农民群体却经常被歧视抹黑,得不到尊重。

而学农又面临着发不出论文、就业难等问题…

李叔的一番话,说到了孩子们的心坎里——

在沟渠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捞垃圾,一忙就是四个小时…

收垃圾被捡塑料瓶的老人当成竞争对手,遭受异样眼光…

高原地区紫外线强烈,一个白白净净的帅小伙,当了一年新农人后,硬是被折腾成了中年大叔…


女孩子来的时候带了一箱好看衣服,做着美甲,但行李箱从未打开过,手上裂满了口子…


他们通宵收玉米、帮农户送肥料、给村里的小孩辅导作业、为老人修轮椅,随叫随到,眼睛里始终闪着光。

所有的质疑和辛劳,在这群年轻人看来,是一份幸运。

正在中国农业大学读博二的应飞宇,热泪盈眶地回答李叔的话: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这简单的一句话,仿佛让屏幕前的我感受到了千斤重量。

科技小院的经历,更让他们坚定了,当初选择走上农业这条石板路,是无比正确的。

因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