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发布
生活在这座梦幻的城市,与TA共同成长。我们提供上海的资讯,更希望成为您又一个喜欢上海的理由。这里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微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本地宝  ·  上海元宵最热闹的8个古镇老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发布

科技成果转化、共享单车……交大师生关心的问题,应勇市长这样回答!

上海发布  · 公众号  · 上海  · 2017-05-26 23:45

正文

今天下午,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作形势政策报告。报告会结束后,在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的主持下,交大师生们纷纷通过传递纸条、扫微信二维码等方式向应勇市长提问,接连抛出的问题让互动交流环节一再延长,应勇市长的回答引来师生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以下为现场问答摘要:


1
上海不是不要制造业,而是要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

交大师生

应市长描绘了2040年上海的发展愿景,令人振奋。在上海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空间有多大?作为理工科学生,我担心在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制造业会不会越来越难以立足?

应勇

实体经济始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上海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上海要不断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兴产业体系。我们最近正在制定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政策措施,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具体指标,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部分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左右。


这样的产业体系和指标,就说明上海不是不要制造业,而是要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像交大这样优秀的高校和理工科学生,在上海大有用武之地,上海需要你们这样的人才。


2
补齐环保短板,远比多建几幢楼重要

交大师生

未来的城市建设中,上海将如何有效地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应勇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不矛盾,现阶段更不应该把两者对立起来。上海发展到今天,环境保护是相对短板,所以我们制定了“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同时,我们还加强绿色生态空间建设。我可以举个例子,世博后滩近2平方公里我们不再搞开发,而是建设世博文化公园,规划面积相当于2.5个上海植物园、8个交大徐汇校区。另外,我们还在建设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实施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现在的问题是终端处置能力不足,生活垃圾要从原来填埋为主尽快转向焚烧为主,靠填埋,总有一天会没地方埋。把这方面短板补上去,比上海多建几幢楼更重要。在我印象当中,交大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很好的,希望你们在上海新一轮环境建设和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读进去的是知识,读出来的是能力

交大师生

应市长,您是大法官,我是法学院的学生,想请您讲讲怎么才能学好法学?

应勇

法学和其他的学科都一样,都有规律,掌握它的规律就能学好。我个人的体会是要学好法学的基础理论,学好了,会对各种法律触类旁通,有指导、统筹和牵引的作用。除此以外,其他可能还要学好哲学和逻辑等方面的课程。读书,重要的是读进去,更重要的是读出来。读进去的是知识,读出来的是能力。读进去的是基本功,读出来的是真功夫。


4
建筑里有历史传承和文脉记忆,城市要留住记忆和乡愁

交大师生

我是一个在上海里弄里长大的学生,您讲到未来上海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请问市长,市政府在保护里弄老建筑方面有什么打算?

应勇

党代会报告提出来建筑是可以阅读的。为什么是可以阅读的?因为建筑里有历史传承和文脉记忆。正因为建筑是可以阅读的,城市是要留住记忆和乡愁的,所以上海城区改造的思路从“拆改留并举、以拆为主”转到“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我们将坚持“以保护保留为原则、拆除为例外”的原则,强化整体保护理念,采取城市有机更新的方式,既改善里弄里群众的居住环境,又更好地保护保留老建筑。希望大家一起来监督,把这件事做好。


5
既要建设文化体育场馆,更要提升市民文化素养

交大师生

在党代会报告中,“文化”是一个高频词汇,在一个有文化的城市读书,是上海大学生引以为豪的。想问应市长,除了刚才已经讲到的这些数据,上海在文化建设方面还有什么规划和打算?

应勇

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要有国际水准的文化体育场馆,从2040年城市总体规划看,上海的博物馆、影剧院、演出场所等数量都将有数倍增长。我们正在规划建设大的文化和体育场馆,比如历史博物馆、徐家汇体育公园已经在建设当中。另外,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大歌剧院即将开工建设。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在中心城区打造10分钟文化体育服务圈,在郊区打造15分钟文化体育服务圈。建设文化大都市,既要建设文化体育场馆,更要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


6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也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

交大师生

上海建设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体系,提出来要加强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怎样才能激发出基层的活力?怎样才能建设有温度的城市?

应勇

有温度的城市现在看起来是热词。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我们按照“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在体制创新,重点是构建党建引领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一体的基层治理格局”的要求,开展了近一年调研,制定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6”文件。我们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基层带头人队伍,还要有一支强有力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现在全市已有4.5万专业化社区工作者。


党代会报告中说我们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最近都得到了解决,包括外环线内禁燃烟花爆竹,加强“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开展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等。所以,社会治理创新同样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交大前年成立了全国首个城市治理研究院,希望你们继续加深研究,在上海基层治理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