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蕊希
蕊希,「 一个人听 」。如果有一天,你取消关注了,请记得我们,曾经爱过。(微博:蕊希Erin)。听她的声音,会上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特斯拉销量十年首降,比亚迪要成为全球电车第一了? ·  10 小时前  
新周刊  ·  多少返程打工人,抢着体验春运“红眼高铁” ·  12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征集启事|中国出版集团第二届大学生阅读分享活 ... ·  16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我们的孩子,会和长辈成为“陌生人”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蕊希

你知道吗?每天有2亿人在假装快乐。

蕊希  · 公众号  · 杂志  · 2019-12-28 20:50

正文



2019年眼看就要过完了,今年我听到过很多词,频率最高的就是 焦虑,很多人还加了个形容词: 大把的焦虑。

你也许觉得奇怪,拥有大好时光的年轻人,哪有那么多的迷茫焦虑。

你也许正感同身受,因为自己也是这焦虑大军中的一员。


我有个同事跟我说,她今年就是这样,不知怎么搞的,每天就是过得不开心,工作做得不紧不慢,生活过得不温不火。

她说她特别羡慕那些每天都很乐观的人,她之前住合租房,隔壁卧室住了对小情侣,每天晚上下班回来,她总能听到隔壁女孩超大声地说: " 我回来啦! "

即便有时候到家已经十一点了,女孩也还是那么活力四射。同事也想像那样 调动起自己的情绪,可每次都失败。


她时常跟我说,自己是个天生的悲观主义者。 如果面前放了半杯水,别人看到的是:" 哇,还有半杯水!" 她看到的一定是:" 啊? 怎么只剩下半杯水了。"

其实不光是她,我前阵子看到白岩松说过的一句话: " 现在,中国人好像总是不快乐,学生抱怨作业多,白领抱怨工作累,妇女抱怨家务忙,官员抱怨应酬多,老人抱怨子女不回家。 "

过得不快乐、焦虑,似乎已经成了现代人的常态。

为了摆脱这种从睁眼丧到闭眼的状态,我身边很多年轻人都学会了逃避。很多人甚至自欺欺人式地安慰自己: 这件事我不去想,它就不会发生。


前阵子因为业务对接,我认识了一个刚毕业的小男生。身边人说,他现在可比以前开心多了,每天都能看见他咧着嘴笑个不停,因为他每天都在 偷摸地刷短视频、打游戏。

起初他觉得,偶尔放纵一两次没什么,就当是消遣了,没想到时间一久,却逐渐形成了依赖。

有一次上班看视频看得正过瘾,上司路过他的工位,看见他对工作不上心,工作成绩也不达标,干脆决定辞退他。


对很多人来说,被辞退不是件体面的事儿,即便没有痛定思痛,也得认真反省一番。

但他不但没有反省,失业后的日子反而过得更放纵,很多时候都是通宵玩游戏、刷视频。

他觉得视频三分钟,人间一小时,沉醉在虚幻世界中,时间都快了很多。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沉醉在短期的快感中, 尤其是对一些自控力差的人来说, 这些能获得短期快感的东西简直就是灾难。


昨天我一个朋友,原本计划着早上九点开始看书,结果吃完早饭才八点,她寻思着刷会手机吧,现在还为时尚早。

结果,手机就像一只有着巨大魔力的怪物,吞噬掉了她大段的时间,等缓过神来,已经十一点多了,一个上午就这样过去了。至于看书,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她,你可能不知道,现在很多APP都采用了算法机制,他们会根据你在某一类内容上的停留时间和点击频率,判断你对特定内容的喜好,持续推送你喜欢的内容。

游戏也一样,现在大部分游戏,都会很快给到你反馈,比如找对5个不同就通关,比如杀掉一个怪物就涨经验,很多人玩得不亦乐乎,觉得自己贼厉害。


生活中遭受的压力,似乎都在这里释放了,生活中得不到的满足感,这里也能提供。
很多人也就因此上瘾了,但却忘了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精神成瘾。 偶尔清醒,时常放纵。

虽然我们心里很清楚,这些令我们精神成瘾的娱乐活动,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一点儿帮助,反倒会消磨我们的斗志,让我们的视野越来越窄。

但想摆脱却没那么容易,相比于生活中的苦,这里大剂量的甜令人流连忘返。


我曾听过一个名词: " 奶头乐理论 " 。意思是说,长期沉迷于能带来短期愉悦感的东西不能自拔。

具体表现为: 娱乐要越多越好,游戏要越有趣越好,每天的闲暇时间,最好被能带来短期刺激的东西填满。

这么一来,这些人就不会考虑其他事情,反而会快乐地、毫无怨言地度过一生。

但相对应的是,这些人也会因此失去上进心。短视频看多了,长的纪录片就看不下去了;小游戏玩多了,复杂点的操作就学不会了;碎片化阅读多了,纸质书就看不进去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