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网
财经网微信,用财经思维勾搭一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有限次重复博弈  ·  #生活手记#春节期间其实还是有很多故事,越回 ... ·  昨天  
经济观察报  ·  A股开盘:三大指数集体低开 ·  昨天  
第一财经  ·  今日,马云现身!员工评论亮了→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美国两架飞机相撞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网

“世界工厂”东莞:没了人口红利,该怎么办?

财经网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5-24 20:31

正文


加工贸易作为中国制造最早的“代言人”,曾经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在经营成本上升、环境资源压力加大、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等多重压力的推动下,传统加工贸易行业已是“逆流”之舟,如何适应新形势、找到新的增长动力成为这些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命题”。《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在“世界工厂”东莞采访发现,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缺市场、缺经验、缺人才的“三缺”困局。



国内外消费者都不“买单”


曾几何时,凭借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加工贸易行业有过自己的“黄金时代”,大量的国际品牌涌入珠三角寻找合适的代工厂。时移世易,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国际市场复苏乏力,严重依赖出口的加工贸易行业境况也大不如前。


变“天”了,“年景”不好直接体现在贸易数字上。以中国加工贸易的“龙头”广东省为例,广州海关公开数据显示,2006年广东省加工贸易出口值同比增长13.9%,10年之后,201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减少4.6%。2016年加工贸易的惨淡形势并非孤例,2015年这一数值为-3.4%,2014年则是-2.9%。


“以前挣钱太轻松了。”东莞龙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钟铭说,“现在形势变了,跟以前没法比。”梁钟铭是香港人,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就来东莞投资办厂,他见证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


东莞市箱包皮具行业协会会长曾凌灿介绍,以箱包皮具加工行业为例,2016年行业低迷,市场萎缩厉害,大量的订单分流到东南亚。订单毛利率从15%降到3%,市场上盈利的企业不到20%,保本的50%,亏本的30%。


在外销不景气的情况下,加贸企业选择回归国内市场。相关数据显示,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内销额已从8年前的1541亿元提至去年的3547亿元。


广东云浮市新兴县不锈钢商会秘书彭艺年说,新兴县不锈钢企业最近两年在保持欧美市场的基础上,也加大了国内市场的拓展,现在有30%的产品销往国内。新兴县的不锈钢产业始于1982年,目前已经形成56家企业的产业集群。


然而内销之路并不顺利。一直以来,传统加工贸易行业严重依赖出口,缺乏对国内市场的重视与国内消费者的培养。


“以前国内的购买力有限,很多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的产品内销和外销相比质量档次都要低一大截。”东莞市得利钟表厂常务总经理刘仁说。


长期以来的“内外不一”造成加工贸易企业陷入“墙内开花只香墙外”的怪圈。加工贸易企业的销售方向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随着国内市场购买力大大提高,国内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信心依旧没有建立起来。缺乏愿意“买单”的国内消费者也成了加工贸易企业持续创新发展的障碍。


“现在大家都热衷于海淘,比如很多人都去日本买马桶盖,其实很多都是东莞生产的,但在国内买就是不放心。”龙昌科技张利民经理说。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在加工贸易企业面临“内外交困”“进退两难”的困境。内外销市场双双不景气,使得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不仅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也缺乏承接市场。


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说,加工贸易企业想要在国内打开销路需要做到国内国外“一视同仁”。


为此,今年年初东莞市开始进行“三同”工程试点。所谓“三同”即同线、同标、同质,要求企业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按照相同的标准生产出口和内销产品,使供应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产品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准。


“‘三同’工程试点刚刚起步,至于效果,并不是几年内能够看出来的。赢得一个市场需要更长时间。”梁钟铭说。


“先天不足”拖累“两自”道路


“企业要有自己的技术和品牌,要有自己的DNA。”梁钟铭说。梁钟铭的观念也是珠三角很多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实践。


在巨大的成本压力面前,曾经单纯依靠代加工的盈利模式已经不能支撑加工贸易企业长远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从生产车间走出,直接面对市场。而依托自主技术,打造自主品牌,走智能制造之路已经成为很多传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广东省商务厅数据显示,2016年1-11月,加工贸易进出口额降幅达到10.9%,下行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在持续降低的加工贸易比例中,广东以“委托设计+自主品牌”方式出口比重却高达70.9%;截至2016年10月底,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累计拥有品牌2.45万个,比2015年底增长7.6%。过去简单的贴牌生产、代工生产等老路子正在被自主生产所取代。


自主品牌的发展离不开自主技术的支撑。以龙昌为例,其2009年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在东莞市科技局的支持下,成立了龙昌智能技术研究院,与东莞理工学院等高等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2016年他们又成立了一个全新的部门——“智造部”,专攻工业和服务型机器人的研发与生产。“自己研发的工业机器人除了面向市场还自产自销,目前已经有70台投入到自己工厂使用。”龙昌项目经理张利民说。以东莞市为例,截至目前,累计有1596家加工贸易企业设立了研发中心或内设研发机构,占加工贸易企业总数的28.8%。


在传统加工贸易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走自主研发加自主技术的“两自”道路早已是很多企业的共识与实践。然而纵观东莞的“两自”企业,依旧没有出现具有代表性、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两自”道路并不好走,东莞市箱包皮具行业协会会长曾凌灿说,100家做品牌,20家能够成功就不错了。实际上,很多企业做自主品牌依旧深陷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的怪圈。


东莞顺琦手袋厂从2003年开始尝试做自主品牌,经历两次失败后,去年再次创立新品牌,目前虽小有起色,但未来仍不明朗。


东莞得利钟表早在1987年就收购了美国SAGA商标,发展其零售业,并于1992年将SAGA世家表带入内地市场。然而,经过20余年的沉淀,SAGA品牌虽说在国内成功落脚并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认可度,但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差强人意。对此,该公司常务总经理刘仁说,得利最早是以生产表壳和表带为主的代工厂,只承担生产任务。而发展自主品牌,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品牌宣传、技术革新等一系列必要环节,对于企业来讲,这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得利的困惑道出了摆在加工贸易企业面前的共性难题。梁钟铭说,和一般的制造业工厂不一样,加工贸易企业最初出现,其“使命”就是为其他品牌做代工,所以本质上来讲它是一个生产车间而已,只需要考虑如何更好更快地生产就好。如今转型升级走“两自”道路,需要它们从研发到渠道再到市场等各方面出发,成为“全能型”选手,这对多年来只专注于生产环节的加贸企业来说是陌生领域。


这种“先天不足”使加工贸易企业走“两自”道路频频遇阻,摸索多时依旧未找到“治病良方”。

转型升级遭遇人才“天花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