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互联网时代下网友创造的一系列有趣的梗,包括各种流行词汇、网络表情和生活中的趣闻。通过模仿、创造和分享,这些梗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模仿。文章还提到了这些梗如何影响产品营销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包括“毒豆角”、“瑞士卷”、“熏鸡事变”和“鱼片梗”等流行梗的产生背景、发展、网友评价以及商业影响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评价。
众所周知,在现在这个时代,一天不上网可能就看不懂别人说的话了。
之前还只是一些字母缩写,比如xswl、yyds、dbq......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打出来的字非要用缩写代替,但我觉得他们这样做肯定有他们的道理。
现在不一样了,你好不容易看懂了缩写,人家又开始天天玩梗了。
照现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每天出一两个新梗都是常事,
有梗就有人玩梗,至于现在网友有多爱玩梗,那可就有的说了。
不知道你们这些天有没有经常在网上看到用这些头像的人:
你以为他们是中年人在网上教育现在的年轻人,其实他们是一群玩梗的大学生。
因为有不少人发现业主群里的刺头用这类头像的概率高得离谱,很多网友觉得换上这种头像就没人敢惹自己了。
所以,用这样的头像和类似xx爸爸、妈妈,家有x宝的,还有学他们打字总有错别字的网友越来越多,
因此这也渐渐成为了一个梗。
其实,我觉得真的没笔要,快册掉,年青人不要整天潮笑别人。
网友爱玩梗可以理解,毕竟大家天天上学上班也挺无聊的,找点乐子也没错,
当然,我觉得今年最有意思的梗,当属“毒豆角”了。
这张图出自一档某档田间地头慢综艺。
看过这个综艺的都知道,这个综艺里最大的看点就是嘉宾做饭吃饭互相捧场,但没想到一夕之间,厨子人设崩塌,捧场的人还被按头了邪恶捧杀计划创始人称号。
之后,很多网友就开始争相模仿,还做了各种梗图,甚至进行了很多二创。
谁说这梗烂了,这梗可太棒了。
还有,前段时间很多男性网友被“8个瑞士卷”的梗围攻。
“八个瑞士卷,四个人到底怎么分?”
2024年的第一大难题,说错轻则获得巴掌,重则失去另一半,
这个瑞士卷问题都把多少大兄弟玩成狗了。
男生:到底是谁发明的这个梗,也太损了吧.....
当我以为今年的玩梗热潮就此结束了,没想到又出现了一个“熏鸡事变”
这个梗出自一档婚姻综艺,一位嘉宾在其他人管旅游经费的时候要求对方买140块钱的熏鸡。
这导致了他们第二天的经费不够用,而她自己管理经费时却不听别人的任何小需求。
从这之后网友觉得她很双标,加上她之前的种种迷惑行为,大家都开始用这件事玩梗。
有人模仿、有人出书:
有人为导游鸣不平:请熏鸡,辩忠奸!
前有毒豆角,后有瑞士卷,再有熏鸡,这几天又刷到一个被大家玩坏了的“鱼片”。
事情是这个样子的,有网友在某书晒出康师傅新品 “剁椒鱼片汤面”,包装上的鱼片是这样的:
但打开以后的鱼片是这样的:
不少网友看到这些“鱼”片的真面目后都被气笑了。
不过,也有人惊叹它的逼真,发出 “谁说鱼片假了,这鱼片可太真了!” 的感慨,
甚至还有网友调侃“制作师傅定是笑了许久才舍得将这独特的鱼板放入面中”更有网友巧妙借用“内「鱼」完了,给内「鱼」一点震撼!”等网络热词来调侃,
这梗玩的感觉赋予了康师傅剁椒鱼片汤面一种别样的潮流气息;
没想到的是,康师傅的官方账号也出来跟着玩梗。
还有部分网友从鱼板的独特性出发,创造出专属于的趣味表述,
比如:“鱼”众不同、“一条固执的鱼”、““邪恶鱼片,歪嘴战神!”
谁能想到这年头连方便面都开始卷了,鱼片还没成年都出来打工了。
话又说回来,现在的网友们不仅爱玩梗,大部分人还喜欢乱套公式,一个梗到处用。
就比如豆角的梗还可以这样用:
还有经常在评论区出现的78块钱的眉笔事件主人公也是乱套公式的好素材:
这么多年了,梗一直都这么多,经常不懂梗的人有时候想想自己有没有努力。
本来我以为网友乱玩梗就是图个乐,结果我发现其实网友玩梗还能带货。
因为很多产品都是靠网友玩梗走红的。
梗有千千万万个,但走红的产品却少之又少,它们怎么不算”天选之子”呢。
就像那个瑞士卷,自从火了之后,很多超市的瑞士卷遭到疯抢。
三折叠的梗你也敢乱套,我看你们这个超市也是要好起来了。
还有熏鸡,也是因为这次事变被买爆了。
很多网友都去get同款了。
这泼天的富贵,商家怕是晚上睡觉做梦都能笑醒。
可能有人要问了,为啥没人去get何老师的同款豆角。
有没有一种可能那是没煮熟的毒豆角,
get这个同款,你不要命了?
说实话,看网友玩梗很有意思,但看着这些吃的我也是没忍住买了点同款。
瑞士卷就不用说了,买回来影子都没见着,至于去哪了这得问我妈。
熏鸡也不用说了,太好吃来不及拍照,一个狂炫一整只。
我也是吃完才反应过来,他们综艺里那么多人吃两只还要当一整天的伙食吃能吃饱吗?
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把那“邪恶鱼片”也买回来了。
突然发现我吃了这么久的泡面,泡面里面的料除了自己每次要另外加根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