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是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仍然未结婚的女性,广义上是指27岁或以上的单身女性,很多拥有高学历、高收入和出众的长相,但也很多自身条件较差。多数剩女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女青年。
剩女问题,日益凸显,有人说北京“剩女”超过50万,又有人说南京“剩女”排排看,更有计生委等政府部门欲“英雄救美”,动用宣传手段改变择偶观念,以解决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以上来自新闻报道和社会媒体报道,今天是大年初一,大家都要走亲戚串门,尤其是女孩子,应该没少被三姑六婆骚扰,动辄给点人生经验,要你早点结婚生子云云,而且不是只说一遍,是每个人都拉着你轮流说很多很多遍,换着各种花样说。
三姑六婆叔叔大伯和报纸传媒的人生经验,已经成了当代社会年轻人的巨大精神污染源,春假结束后得读几十遍波伏娃才能把心灵清洗干净。
为了帮助大家加速这个清洗过程,早点恢复成平时冷静理智可爱平和的文明人,我在这篇文章里分析一下,为什么“剩女现象”,反而是个利好消息,它标志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对于女性个体来说,被剩下未必不是一种个人幸福
在对剩女问题的各类报道中,共同部分是什么?
剩女受教育水平高,条件好,收入高,有自主选择权,因此就单着了。
这一点和世界各地的人口出生率下降的事实符合,当女童的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参与社会工作的机会大大增加,个人收入得到保障,生活物质水平同样得到了保证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出生率,自然会大大下降。
那么为什么越是高素质的女性,越有可能不考虑婚姻?
请问诸君有思考过,在中国,婚姻意味着什么吗?
真的是小清新所说的那样,意味着爱情,意味着百年好合吗?
高中时候看三言二拍,里面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在语文课外阅读课本里看过,刚读时候,我深深为杜十娘这样的刚烈女子所吸引,但是后来几天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
杜十娘这么美丽,又如此有钱,为什么还要自杀呢?即便不找老公,自由独立的活着不好么?
这种想法,其实是把金庸笔下的那个现代武林法则,带入到了真正的古代社会。
而在真正的旧社会,身为女性,是极为凄惨的,面对杜十娘困境(老公私自卖掉自己,代签契约),是非常为难,且是完全没有解的。
杜十娘其实比你我都更明白,就算她早就存够了钱可以赎身,也根本没办法独立生活,社会并没有给一个单身女性活路,必须要嫁人,哪怕是为妾也行,只有这样,她才能安身立命。
因为古代社会不是法治社会。官方法律和社会人情道德,对于单身女性,是毫无保护的,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就是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被情郎卖了又如何?杜十娘就是告到官府,她也是没理的那一方,也只能乖乖就范。她如果不死,面对的可怕境地,可能要远比在青楼里陪客更加糟糕。
《金瓶梅》里的李瓶儿,丈夫死了,给她留下了家财万贯,她做的也是赶紧招赘一个没用的蒋竹山,不是因为李瓶儿生性淫荡,而是没有个男人立住门户,她也难免受欺,即使蒋竹山这样没用的男人,也可以暂做个依靠。
在那个时代,单身女性,没有男性的支撑,是非常难立足的。拥有的钱财越多,反而越有可能让她们成为待宰的肥羊。
从古至今这么延续下来,所以在道德舆论和思维惯性上,就在不断提醒我们,女人是一定要嫁人的,不嫁人不行。
哪怕你有再多钱也不行。
从古至今,婚姻制度从来都不是温情和甜蜜的,而是非常残忍的,这种残忍,是对女性而言,它要求女性彻底放弃自己的人身自由和个人理想,为了生存权,不得不交出这些宝贵的东西,彻底成为父权和夫权的依附。
但现代毕竟不再是古代社会了。
现代社会讲究法制,讲究平等和公民的基本权利,虽然在各方面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女性的基本人身自由,是完全得到保障的。
也就是说,只要你有钱,那么就完全不用担心会遇到“杜十娘困境”。
所以当女性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获得了工作地位和收入上的提高,在法律上又得到了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那么她们必然会做出同一个选择。
婚姻自由。
什么叫真正的婚姻自由,它指的不仅仅是某女士有爱上A的自由,也有爱上B的自由,更有爱上C的自由,它同样有这层含义:
某女士有ABC都不选的自由,有独立生活的自由,可不必因为生存而不得不依附某位男性。
当一个社会中的女性,有了受教育的权利,有了工作的机会,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收入,可以不因生存压力而嫁人,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现代社会,才是真正的进步与文明啊。
至于媒体恶炒“剩女问题”,亲戚长辈三姑六婆念念叨叨结婚生子,只能说虽然旧社会结束了,但历史遗留的思维惯性和封建遗毒还在,他们已经是停留在几个世纪前的化石,就不要再悄悄打扰他们的美梦了。
毕竟你如此努力,就是为了离开这些化石,做一个可爱平和的文明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