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行为,在儒家当道的后世各朝,被骂了2000多年,可说是留下千古骂名。
然而他所谓的“坑儒”,实际上也只下令活埋了几百个连儒都谈不上、仅仅是骗子的方士,因此,很多人疑惑不解,这些人难道不是罪有应得么?
其实,“焚书坑儒”的核心,不在“坑儒”,而在于“焚书”,准确说是秦始皇听信李斯之言,下达的“焚书令”,就是禁止私人学校,焚毁除秦国以外的各国史书,焚毁除博士官所藏图书,除医药、农书、占卜以外的天下所有私人藏书,违令者被罚戍边为苦役,"聚谈诗书"则斩首,"是古非今"则灭族。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因此,秦始皇乃至于整个大秦帝国,也就彻底得罪了“士人”这个阶层。
“士人”是战国时代一股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战国七雄纷纷消灭了异姓卿族,加强王权后,士人是和公族是彼此制衡,共同参政的。同时关东“士人”客卿,也一直活跃于秦国的政治舞台之上。
秦孝公变法之后,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李斯等秦相,清一色都是外来客卿,秦昭襄王时期,他的舅舅,同时兼有外戚和外来客卿身份的秦相魏冉,执政数十年之久。
秦国丞相:魏冉
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如果和后来的汉高祖刘邦一样,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皇子于山东招揽六国士人,皇子诸王各自辟除门客,则六国士人在新的大秦帝国,也各自有新的出路。
然而,秦始皇为了自己绝对集权的理想,拒绝分封众皇子于关东,没有了诸侯王,原来六国的士人阶层,能入秦为官的寥寥无几,他们也就完全失去了上升的出路。
因此儒生士人们当然会竭力发对郡县制,鼓吹分封制。
而秦始皇为了压制儒生士人的反对,在李斯力主下,禁止一切私人议论和私人学术,这是挖了关东士人学术的根基,也是挖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士人们不但在本国为门客攀龙门的机会没有了,而且因为“焚书令”和禁私学,他们连去秦国为客卿的机会也没有了。
李斯代表的秦国朝堂的既得利益者,因此得以垄断知识文化,断绝了后来者的挑战,杜绝了新的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的出现。
秦朝丞相:李斯
因此,砸人饭碗如杀人全家,秦始皇的做法,等于是将士人阶层这样一个具有强大力量的社会集团,变成对秦朝无比仇恨的敌人,换了谁都要和他拼命的。
秦始皇死后,陈胜吴广举兵,秦朝应对失策,原六国故地纷纷举兵反秦。陈胜只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农夫,他率先举兵后,竟能在三个月内关东皆反,甚至连孔子后人都跑去参加,可见遭到“焚书令”打击的关东士人,对秦朝早已恨之入骨,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推翻秦朝。
陈胜与吴广:
趁着天下大乱,除了齐国算是田氏宗室举兵复国,楚、燕、赵、魏、韩五国,原来的旧宗室甚至连基本的队伍都拉不起来。关东各国复国反秦的基础,绝不是那些旧贵族,而正是如陈余、张耳、范增这些人,也就是“士人”这个中间阶层。
而且,李斯力主的郡县制,除了不分封皇子,还不给功臣实际封邑,宗室力量被严厉限制和打击,秦国军功贵族的实力也被严重削弱。
老秦人勋贵,如郿城孟氏,夏阳司马氏,陇西李氏,皆因此没落。南征大军主帅屠睢、赵陀都是关东人士。新皇帝秦二世胡亥,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
秦二世:胡亥
因此,
李斯骨子里就是不折不扣的乱臣贼子
,就是如齐国之田常、晋国之六卿一类人物。他借助秦始皇对他的信任,在始皇帝生前,就削夺了秦国称霸天下数百年的三大根基,让秦朝皇族宗室和军功勋贵都孤弱无权,才在秦始皇死后,任由他和赵高宰割。
郎中令:赵高
当刘邦大军杀到咸阳城下时,新秦王子婴已经走投无路。因为秦国宗室没有任何可以捍卫帝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