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根据《经济学人》的预计,到2020年,中国中产阶级人口将超过4.7亿。
一直以来中产都是一个话题度很高的群体,他们处于社会的中间层,
是阶层流动最活跃的一批人。
改革开放以来七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使得很多普通人改变了身份,一跃成为了中产甚至富人。
78年高考、80年乡镇企业、价格双规制倒卖、92年官员下海、煤老板为代表的资源巨潮、楼市疯狂、网络红利。
如今,大多中产在一线或二线城市扎根立足,有一套或多套房产,每月有不错的经济收入。
由于中产没法世袭,
后代也不一定拥有同等的战斗力守住现有的财富。
所以当下的中产,做得最多的就是拼命积累财富,利用优势的经济条件,为后代创造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维持阶层不会滑落。
积累财富的方式一般
有
两种,一种是工资收入,另一种是投资收入。
但前者会随着年龄增长,职业竞争力下降走下坡路。
于是颇具危机意识的中产工作之余很重视后者,能投资的品类都要试试,即便是赚不到太多钱,也要求得能抗通胀,不让财富缩水。
但在不确定的大环境中,投资哪有那么容易啊?
放眼望去,股市震荡反复,房产被政策打压,p2p平台爆雷不断,信托产品频频难以兑付......
甚至还要提防生活中的黑天鹅事件吞噬财富,
稍有不慎,现金流就可能变为负数。
(二)
现在社会,医疗、教育、房产,是压在中国人身上“新的三座大山”,其中以医疗费尤甚。
前不久一期访谈节目中,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健接受了凤凰卫视采访。
他在节目中说到,“
60%的人将60%的积蓄用于生命的最后28天
”。
这句话在网络上疯传,因为它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无奈却很真实!
2016年中国医疗卫生总费用46344亿元,平均每人支出3351元,医疗支出比达到20%,而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当这个数字达到40%时,对于一个家庭就是灾难性卫生支出。
再来看看,面对沉重的医疗负担,全中国有多少人有自信不需要靠降低生活水平省钱看病,
永远不需要面对这样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呢?
根据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当将中国家庭按照收入分为五个层次的时候,最贫困组、次贫困组、一般组、次富裕组到最富裕组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5.8%,14.4%,12.8%,11.4%,10.7%,情况比越南还差。
可见即便是富裕人家,也不见得能经得起病魔的折腾。
2018年2月,《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场流感,耗尽一个中产家庭所有积蓄的故事。
2018年9月,武汉刘先生,住院61天,花费104万。
2019年1月,一位母亲ICU住了72天,卖了两套房子,花费130多万。
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产阶级。
可就是这样的精英人士,在面对重病的打击,也已经是摇摇欲倒。
试想,如果是经济条件不如他们的绝大数家庭,
遇到这种大病时,又该怎么办?
曾经看过有个采访《如果有一天,你生了一场大病》,里面问到几位父母:
如果你的孩子生病了,治疗费用超过多少你会放弃?
父母永远不会放弃孩子的。
可反之,如果是父母自己生病了呢?
他们会给自己治病花钱多少?
治疗费不够,有的父母甚至直言:
“那我就不治了,反正早晚得走。
”
打败穷人的,是钱,续命的,也是钱!
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
大部分人的收入,根本无法承受一场大病带来的经济损失,不管是自己还是父母。
虽说近些年国民普遍依赖的医保取得了较大的进步,2018年全国医保支出增加到了17822亿元,但均摊到14亿人头上只有1273元。
除了公务员,军人和医生报销比例可以达到80%以外,
普通人报销比例无法满足大病需求。
拿最常见的癌症来说,治疗包括检查、住院、手术、化疗等多项加起来就高达几十万。
2019年8月20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明年正式实施的新版《药品目录》的通知,更新后纳入医保的药物有2675种,
仅占比所有药品1.58%。
而那些疗效好的、起着治疗关键作用的昂贵靶向药80%都是进口的,
现有医保资金是无力承担的。
医疗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越来越多新型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延长了患者寿命。
但这治病太贵了,一片抗癌药上千,一个月药费好几万。
在这样的花销下,有几个家庭能不喊穷呢?
医疗纪录片《人间世2》中33岁的复旦大学女博士阎宏微,被诊断为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最凶险的那种。
靶向药,几乎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她跑到香港买帕博西尼,一盒30000块,21粒,平均一粒1400块。
一直以来,我都劝大家一定要尽早给自己配置好保险,也发过几篇文章科普了保险基础知识,使不少人对保险有了基本的认知。
但保险本质作为一种金融工具,从来不是产品的简单堆叠。
毕竟每个家庭的财务状况、保障需求都不同,纯粹的产品推荐只是建议,并不适合每个人,容易出现患病时额度不够,不懂条款拒赔的问题。
每位读者在跟风买热销产品前,更应该静下心来,从多个维度思考自己的家庭缺口在哪?
搭配什么险种才合理?
等等等等。
任何投资只有潮水退去,才能看清谁在裸泳,
而保险往往在出事理赔时才追悔莫及。
分享一个读者的真实案例:
他家一共六口人,年收入30多万,房贷80多万。
两个月前在业务员的推销下配了一份
所谓600万
保额的保险方案,每年保费
近7万块
,方案如下:
这明显被坑了嘛!
买保险最怕的就是钱花了,结果理赔时碰一鼻子灰,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①先生作为家庭经济支柱
,
竟然
没配置重疾险
,一旦工作中断,家里不就断了
经济来源
了吗?
②小孩为何要买50万的寿险
,
保监会规定10岁以下寿险额度
超过20万无效
。
③居然给老人买这么贵的重疾险
,
已经50多岁,算一下交的保费都快
赶上保额了
,不等于白买吗?
同样的预算,其实可以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全面的保障。
一场大病三甲医院花费80万,经过医保报销和商保赔付后,没花一分钱,剩余100万拿来补偿患病后4年家庭收入损失,
生场病也没影响家人正常生活。
治病、生活两不误,才能让保险在出事时真正发挥作用。
一直以来,都劝身边的人一定要尽早给自己配置好保险,也有不少朋友留言买保险,但实在没办法一一解答。
毕竟每个人家庭不同,需要的险种组合自然也不同,而且保险本身带有一定门槛,涉及金融、医学、法律三方面知识交叉,
一点点误差,很有可能就白买了。
直到最近,了解到一家第三方咨询平台,可以给用户提供
保障方案定制
,内心真觉得他们不走寻常路。
(这是当时我的规划师整理主流50多款产品对比,非常细致)
我也把他们的这个服务先分享给了几个熟悉的朋友,他们体验过后都觉得挺靠谱。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想做保障的时候,已经晚了。
有些人
血脂高
,有的人
甲状腺结节
,一些看着不起眼的毛病真的会被拒之门外。
尽早买到适合你的保险产品,或许关系到你生命最后的质量和尊严,关系到你和你的家人会不会被压垮……
在此推荐慧眼看保,
他们不推销保险,不为任何一家保险公司做广告。
只
站在你的角度量身定制最适合的家庭保障方案,比传统机构节约
3
0%-5
0%
费用。
真心希望每个朋友能重新认识保险,都做一次
财务体检
,审视家庭保障缺口。
人生,做好三张表,资产负债表(
实力如何
),利润表(
能力如何
),现金流量表(
抗风险力如何
),才能走得更长远。
①如果你还没有保险
,可以自己量化家庭风险缺口,能清楚知道应该
买什么险种
,以及去
买多少额度
才能解决家庭的问题,以及
花多少钱
才合理。
②如果你有了一些保险
,他们也能提供优质舒心的服务:
保单托管、保单年检、理赔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