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福建科普
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为何一到过年,很多家庭就吵架? ·  昨天  
科普中国  ·  堵车时,第一辆车在干嘛?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福建科普

世界读书日 | 今年读了几本书真的重要吗?

福建科普  · 公众号  · 科学  · 2018-04-23 08:00

正文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小编来跟大家谈论一下:一年读了多少书,数字真的重要吗?


豆瓣读书每年都要帮你做一个总结,一上来便要用数字击垮你,告诉你这一年在读书这件事情上,你荒废了没。


图片/豆瓣读书报告


真正读书多的人,大多不会去炫耀读了多少本书,而会通过介绍好书来让自己更为瞩目,炫耀好书就相当于在炫耀读了这本书的自己。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都有着 “多读焦虑”。 “多读焦虑”的表现为:


1. 愿意选“容易读”、“读得快”的书去读

2. 我今年读了几本书

3. 我可以向别人炫耀我读了几本书


这样的“多读焦虑”似乎生活中极为常见,也常常被诟病,因为它与“有共鸣与否至关重要,数字没有任何意义”的观念严重不符。所以一年读了几本书,数字真的重要么?


以下是《极致阅读手册》作者高荣成的观点。


观点:拥抱“多读焦虑”


‘应追求质,而不是量’等话语乍一看很有道理,但这种建议没有任何帮助。我反而会劝大家追求量,而不是质。就算是不理解,也尽量快速地读过去。我想对大家说,不要去刻意寻找适合自己的书,就算是为了让自己显得很酷,也要读,要多读。”


《书籍是斧》引用段落的最后一句“有共鸣与否至关重要,数字没有任何意义。”观点我不敢苟同。不,我是觉得顺序颠倒了。“共鸣”很多,意味着深入阅读。


要进行深度阅读,必须要有“熟练读书家的大脑”。而要拥有熟练读书家的大脑,必须要阅读大量书籍。书籍完完整整地反映着读者的水平。对于1 年只读5 本书 (每天12分钟)的人来说,要求他们有许多共鸣可谓是天方夜谭。


图片/视觉中国


1年读多少本书才算是“多读”?


我们要读多少本书才能成为“多读家”呢?其实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从一项2013年的读书情况调查来看,成人将12.5%的休息时间用来读书,每年大约可以读10本书。我认为至少可以将读书时间延长一倍,这样的话1年至少能读20本书。不过这还远远称不上是多读。


不过我们仔细想想的话,除了休息时间外,我们可供读书的碎片时间非常多。如果我们好好利用那些未曾考虑过的额外时间的话,就能有充分的读书时间了。一天投资24分钟,1年就能读10本书,所以我们只要每天抽出1小时10分钟的碎片时间,每年就能读30本书。


如果我们能像比尔·盖茨那样,将休假的时间全投入到读书活动之中,也是个好方法。


在我个人看来,多读的“马奇诺防线”是1年50本书,约1周1本。虽然我多次重申,多读这一概念没有客观的标准,但从我个人的经历和现实中的时间表来看,不管再怎么忙碌,一周肯定能够读完一本书。并且我认为,如果每周都读书1本以上的话,就能够拥有一个熟练读书家的大脑。


从“系读”开始


所谓系读,就是先确定某一领域或主题,大量系统地阅读其系谱上的书籍。达到该水平后,就总算能够鉴别出那些伪装成真理的虚假知识了。集中系读对大家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建议在读书的“习惯”养成之前,大家 不要去挑战超过 400 页以上的书籍。


图片/视觉中国


从哪个领域开始系读比较好?


每个人生来喜欢的东西不同,而向着喜欢的东西不断探索的人,最终成了大师。问题在于,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是什么。


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两种选择系读领域的方法。


第一,不要想太多,直接选择与自己的职业或专业相关的领域阅读。在现实中,大多数人的职业和专业都和自己心中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不同。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当下必须将大量精力放在自己的职业和专业上。专业和职业需要是强烈的外部动机。


第二,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和专业不感兴趣的话,可以在看报纸或新闻报道的时候选择一个对自己有吸引力的主题,从该主题入手系读。如果大家能系读多个领域、多种主题的图书,肯定能遇见自己热爱的东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