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余杭发布  ·  市委“新春第一会”:奋进2025再谱“挑大梁 ... ·  18 小时前  
杭州本地宝  ·  杭州一共有几家山姆? ·  昨天  
杭州本地宝  ·  在杭州大年初六去哪玩?火壶、集市、红包雨 ·  3 天前  
余杭时报  ·  事关返程,服务时间延长!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净土宗概论》第二章(附朗读)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0-16 11:00

正文









附/

原文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第一节 教相判释之意义


判别、解释佛陀一生所说教法之相状差别,称为教相判释,略称教相、判教、教判、教释。即依教说之形式、方法、顺序、内容、意义等,而分类教说之体系,以明佛陀之真意。


因世尊一代所说之教为数甚多,时、处、因缘各异,针对不同根机,义理亦互有出入,欲知其意旨、因缘、次第,必须借助整理诸经典及判定其价值,否则无法明了佛陀之真实意旨,于是产生教相判释。


就经典自身而言,例如《法华经》示以大乘小乘之别,《楞伽经》示以“顿渐”之别,《华严经》说“三照”,《涅槃经》说“五味”,《解深密经》说“三时”,凡此皆是开教相判释之端绪。


在我国所翻译的诸经论,并非依其产生之先后次第,而是同时传译不同时代甚至教理内容相互矛盾之经论,以致初学者不易理解其中奥义而无法入门。


具有创见之诸大德,为明示其所信奉教义之立场,以指导初学者,故常将诸经论之繁杂教说加以分类比较,判定其价值,解释其教相,形成完备的组织体系。


因此,我国佛教在教相判释方面特别兴盛,并由此推动佛教诸宗之成立。


可说宗派的成立,乃是依其教判为宣示。



第二节 三师教判


净土宗之教判有三种,所谓“三师教判”: 一、昙鸾大师“难易二道判”; 二、道绰大师“圣净二门判”; 三、善导大师“二藏二教判”。


一、难易二道之教判


总判一代佛教无量法门,大别为“难行道”与“易行道”两种,称为难易二道判。此难易二道之教判,本出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 


佛法有无量门: 如世间道,有难有易; 


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 或有勤行精进;

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一开篇即引用而解释之,成为净土教判之根底。


(一)难行道


在五浊恶世、无佛之时,有种种退堕因缘,唯靠自力修行,不仗佛力救度,欲求不退成佛,非常困难。比如陆地步行,遥远之方,千辛万苦,重重险阻,很难到达目的地。


(二)易行道


以众生念佛为内因,阿弥陀佛愿力救度为外缘,因缘和合,即得往生净土,不退成佛,非常容易。比如水上乘船,依靠船力,安稳快乐,直达目的地。


易行道即是净土教、他力救度之教。难行道即净土教以外之一切佛教、自力证悟之教,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度万行等,皆统属之。


难行道之难,连菩萨都觉得困难,经中喻为“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其特点是“诸、久、堕”,即普修六度万行之“修诸难行”,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久乃可得”,于其间可能堕于小乘,“或堕声闻辟支佛地”,则断绝成佛之希望。


对于我们这些博地凡夫来说,难行道是绝对不可企及之事。而依佛力救度的易行道,则人人可行,人人可证,其特点是“一、速、必”,即专称弥陀一佛名号,现生疾至不退转,必定成佛,因而成为吾等罪业凡夫之大希望、大光明。


难易二道判的目的,在于指引浊世末法之凡夫舍难取易,称佛名号,乘佛愿力,往生净土。




二、圣净二门之教判


承续昙鸾大师思想的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判一代佛教为两种: “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此称圣净二门判。“圣”即圣道门,“净”即净土门。


不论大乘、小乘,在此世界修习无漏圣智、断灭烦恼、证入圣果之法门,统称圣道门。


其次第,先断八十八品见惑,离三途因,灭三途果; 再断八十一品修惑,离人天因,灭人天果,最终出于三界,不再六道轮回。此在声闻人,则修四谛法,经三生六十劫,得阿罗汉果; 缘觉人,则修十二因缘法,经四生百劫,得缘觉果; 若菩萨,则修习六度万行,经三祇百大劫,圆满无上佛果。这些都是圣道门——自力证悟之教。


虽无明烦恼一毫未断,仗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往生极乐净土,永超三界生死,证悟法性涅槃,即是净土门——他力救度之教。


当今末法,圣道一种难修难证,净土一门易修易往,故劝舍圣道、归净土是圣净二门教判之归趣。


难易二道、圣净二门,言异意同。圣道即是难行、自力,净土即是易行、他力。




三、二藏二教之教判


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判教之大小: 


问曰: 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


答曰: 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二藏”: 声闻藏与菩萨藏,亦即小乘与大乘。


“二教”: 渐教与顿教。


以二藏二教判摄一代佛教,为诸宗通用之教判。善导大师依之判净土教于二藏当中属大乘菩萨藏,于二教当中为顿教,即是言通而意别。


圣道诸宗,如禅、密、天台、华严等,也皆为大乘,但皆依行者之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得名,未有不发大心(菩提心)、不修大行(六度万行)而能得大乘之名,故圣道大乘为择机大乘、自力大乘、难行大乘,亦是行者因地、相对之大乘。


于净土门,行者虽无大心大行,只是称名、愿生,而乘佛愿力必得往生; 往生则自发大心,自然成佛。论机,虽有似人天小乘,而由法门利益,得名大乘,故净土大乘为不择机大乘、他力大乘、易行大乘,为佛果地、绝对之大乘、真正一实境界之一佛乘。


天亲菩萨《往生论》称为“大义门”,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赞为“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善导大师说为“一乘海”“五乘齐入”。


又,渐教为渐进成佛之教,须经长时多劫,次第升进而成。顿教为顿速成佛之教,不须渐历时劫、阶位等,故称为顿。净土为顿教,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天亲菩萨《往生论》明“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禅、密、天台、华严皆名顿教,但都要求断惑证理,故仍是渐教,所谓“于法虽顿,望机成渐”。唯有净土一门,显明未断惑凡夫直出三界、不退成佛,故是顿中之顿。


与而论之,圣道门中亦有顿教; 夺而论之,圣道门总为渐教,唯净土一门为顿教。


《般舟赞》言: 


或说人天二乘法,或说菩萨涅槃因。

或渐或顿明空有,人法二障遣双除。

根性利者皆蒙益,钝根无智难开悟。

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一入弥陀涅槃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初明五乘教法,于大乘中有渐有顿; 众生不堪,顿还成渐。次明净土法门之顿教菩萨藏,人人堪行,速疾超证,故为绝对顿教。


又说: 


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门门不同名渐教,万劫苦行证无生。

毕命为期专念佛,须臾命断佛迎将。


即是总以一代八万四千法门皆名渐教,独以称念弥陀名号为顿教。一声称名罪皆除,故以利剑形容之; 其余则非圆顿,万劫苦行,犹如钝刀,而非利剑。




如上三师教判,昙鸾大师为就行者因地之行法,以六度万行为难行,称名一行为易行,劝舍难行道而取易行道,故难易二道之教判为“约行教相”; 道绰大师就行者所求之果证,以此土入圣证果为圣道门,往生净土成佛为净土门,故圣净二门之教判为“约证教相”; 善导大师直接从净土教本身之大小顿渐来判属,故二藏二教之教判即是“约教教相”。


教是能诠,行是所诠; 教行是能证之因,证是所证之果。由此教、行、证三方面之判释,一宗之大方针明确,净土宗成为独立宗派。


三师教判中,净土宗正用教判为圣道、净土二门之判。这是因为从立名意义来说,“圣”即无漏圣智,“道”即通,行无漏圣智,能通涅槃果,故称圣道; “净土”即期待往生净土。“圣道、净土”明白无误,共同认可。而难易、渐顿之说,由行者业习、好乐不同,互存是非,易生混淆。




四、要弘二门之分判


以上三师“难易二道、圣净二门、二藏二教”之教判,皆是立于净土宗之立场对整个一代佛教之大判。除此之外,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又有针对净土门内之细判: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此称“要弘分判”,“要”即“要门”,“弘”即“弘愿”。


又《观经疏·散善义》最后结论: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为“要弘废立”。“废立”意同取舍。


善导大师将净土一门又别分为要门与弘愿两种,以《观经》所说“定散二善回向求生”为要门,以《大经》所说“一向专念弥陀佛名”为弘愿。先虽开定散之要门,后还舍之,而独取弘愿之念佛一行。故知要门为方便,弘愿为真实。以要门引导诸机归入一向专念,是释迦开说定散二善之意。


定散二善摄尽六度万行,本来是圣道门自力难行之法,以之回向求生极乐,即转入净土之要门,再转即入弘愿,专修念佛。


此要弘二门之分判,有双重作用及目的: 一为方便圣道行人转入净土,二为方便要门行人归入弘愿一向专念。





圣道门行人本期此土成佛,但此是难行道,若能回向往生净土,即自然成佛,即是易行道。成佛目标与行法虽相同,却有难易之别,故能舍难取易,一转而入净土之门(要门)


既愿生净土,彼土是无为涅槃界,凡夫有漏福善不能往生,必须称佛名号,乘佛愿力方能往生,故再转而入弘愿专修,以佛果地一句万德洪名,总摄一切因中六度万行,即是舍劣取胜。







// 《净土宗概论讲记》精要摘录回顾

13

10-2020

精要摘录19 |《净土宗概论讲记》

Namo Amitabha Buddha

12

10-2020

精要摘录18 |《净土宗概论讲记》

Namo Amitabha Buddha

11

10-2020

精要摘录17 |《净土宗概论讲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