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恐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粘人的一种情绪了。
之前曾有一份调查数据,数据显示:
焦虑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第一频繁的负性情绪,屈居二三位的分别是愤怒和失望。
那么,到底什么是焦虑呢?
焦虑是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未来情境的一种恐惧。
你感觉某件事有可能会出差错,有一种担心、害怕,还可能感到焦躁、紧张、易怒、疲惫和紧张等情形,这就是焦虑。
就像以前我们曾提到的,所有的情绪都有着生理属性。对焦虑这种情绪来说,它带给我们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肠胃不适,睡眠不实。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焦虑呢?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原因归结于外在的因素。
我们焦虑什么,那么什么就是让我们焦虑的原因。
比如对很多在感情中没有安全感的人来说,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伴侣出轨,或者离开自己,于是,他们就认为伴侣是让自己焦虑的原因。
但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可能不是出在伴侣身上,而是在于自己对伴侣的看法和态度上。
当一个人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或者不相信别人会无条件爱自己时,不管对方怎么做,都会认为对方会抛弃自己。
也就是说,引发自己焦虑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内心的不合理想法和信念,而是外在的人。
在《思维变现》这本书中,作者认为,导致一个人产生焦虑情绪的,主要是源于人们内心深处的19个思维谬误。
这里,我们简单分享其中3种。
谬误1:做最坏的预期
有的人在做事的时候习惯把结果往最坏的方向去想。
“万一堵车我赶不上飞机怎么办?”
“我要是发火的话,他会不会和我分手?”
“我要是在这件事上拒绝他,是不是朋友就没得做了?”
类似这样的一些想法,会给我们的内心带来很大的压力,让人忐忑不安,于是变得很焦虑。
改变这种谬误的方法,就是当这些念头出现的时候,试着对自己说:
“我没有预测未来的超能力,这不过是自己吓唬自己罢了。现实是,之前担心的事,绝大多数都没有发生。”
谬误2:只关注事情的消极面
很多人小时候有这样的经历,自己考试考了90分,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以为父母会表演自己,没想到父母一皱眉头,然后责问你那10分是怎么丢的。
父母的这种做法就是只关注事情的消极面,而看不到其中的积极面。
一个人一旦接受这种思维,长大以后不管面对自己,还是看待别人,都会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不好的地方,从而沉浸在压力和不安之中,焦虑就会如影相随。
改变这种谬误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从聚焦于一点转变为拉到全景,问问自己:
“有哪些地方是我做的不错的、很好的、特别棒的?”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优点,而是缺少发现自己优点的眼睛。
谬误3:读心术
所谓读心术,指的是一个人认定自己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在对自己做什么推论(往往是负面的推论)。
就像一个人在公司出了一点小差错,就认为主管对自己很失望,从此不看好自己了。
或者在感情中,一个人在某件小事上出糗了,就会认为对方会怎样用不好的眼光看自己等等。
这样的一种猜测和认定,就会给自己制造很多不必要的紧张感。
改变这种谬误的方法,就是在头脑上意识到读心术的不靠谱。
我们要提醒自己,这种解读的信息往往是不准确的。别人对你的看法即使有不好的一面,也往往伴随着很多好的积极的评价,所以不必把问题看的太过负面。
更重要的,人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头脑里想的主要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而不在别人身上,所以,你身上的小瑕疵,别人即使看到,也未必放在心上。
当你觉得自己有地方表现的不如想象中好时,不妨记住这句话:
“别人可能并没有那么细致地关注我,即使有,也可能更多是中性或正面的解读。”
焦虑的感受很不好受,我们不断学习各种关于焦虑的知识,就是想缓解这种痛苦。
但是,有时候我们也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比如,认为只有彻底摆脱焦虑,像传说中的神仙那样无忧无虑了才算是正常了。
其实,与焦虑战斗本身就是问题,我们应该接纳焦虑继续生活,而不是与之做对。
重要的不是摆脱焦虑,而是从焦虑中获取力量。
《思维变现》的作者海伦·奥德斯基经常说一句话:
思维一变,希望无限。
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