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孟大明白
趣味文字,蹲坑必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北日报  ·  就在明天!河北16名运动员出战亚冬会 ·  昨天  
河南日报  ·  太突然!谷爱凌宣布:退出! ·  3 天前  
新晚报  ·  韩国棋院变更争议规则 ·  3 天前  
天津日报  ·  最新!韩国棋院改变规则 ·  4 天前  
现代快报  ·  马龙、樊振东、陈梦,无缘世界杯 ·  5 天前  
现代快报  ·  马龙、樊振东、陈梦,无缘世界杯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孟大明白

你有本事买IP,你有本事拍好吗

孟大明白  · 公众号  ·  · 2021-04-17 18:09

正文

《司藤》里景甜的成套华服看得人羡慕死,一根藤穿遍了古今中外、旗袍洋装,网友盘点出整整67套造型,和云南美景一起撑起了原著大半的还原度。


书粉感天动地的心情格外复杂:原作者尾鱼最为出名的小说《怨气撞铃》,曾被改编成网剧《示铃录》,喜提豆瓣3.3分。小说讲的是一串神秘的铃铛可以感受到枉死之人的怨气,而剧最出圈的特征是丑得人眼睛疼,路人看了都可怜:听,是书粉的怨气在撞铃!

《司藤》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但不是没有遗憾,司藤在人间的情节甜甜甜,一涉及怪力乱神的场面就拉胯起来,小魔仙之感呼之欲出。司藤受伤后变出一个塑胶感满满的藤团,每次看到都让人无语凝噎。



《司藤》算容易改编的,大部分重心在世俗人心上,其它地方弱一点尚在接受范围内,尾鱼的其它IP一个赛一个难拍。


《西出玉门》已经进展到溜演员阶段,书粉听一回消息心梗一回,和班底无关,纯粹替目前的技术水平捏一把汗。这本书描绘了一个不同维度的“玉门关”,妖山妖海蔚为壮观,是咱们古典的妖怪,不能是《捉妖记》那种西方模型妖,也不能像《司藤》一样糊弄过去。“出关一步血流干”,进出其中的商队是一组皮影人,完全不知道怎么拍。



《三线轮回》水下开金汤、《龙骨焚箱》剥山取胆,统统老大难。《枭起青壤》里说女反派刚从地枭变成人,有一双很新的眼睛,那是婴儿第一次看到世界的眼睛,人一看到就会变成她的伥,是什么样子?用美瞳还是特效?哪个都假。


以想像力著称的IP最难拍,别的IP还可以赌一赌编剧水平,它们是难在根本上。文字中的想像力很难用画面呈现,幻想越奇崛,实现难度越大。

IP难度天花板是科幻,《流浪地球》让影迷惊艳了一把,但《上海堡垒》才是国产科幻片的平均水平。要不《三体》怎么拍了一版不敢上,又悄悄拍了一版,还是无声无息呢?一查吓一跳,未播的《三体》排成一长串。

想想现有的网游电竞剧,再想想第一部里占据大量篇幅的三体游戏,脑子里已经开始疯狂往外冒五毛抠图特效。这些都不算最难,至少一般人在读这些情节时能想像出大致画面,掉进四维空间是什么样?一颗质子的多维度展开是什么样?想破头都想不出来。

我猜会拍成一个透明薄膜缓缓铺开,配上主角嘴炮,向观众解释这薄膜里有一个小世界殊死一搏弑神的悲壮悍勇。

《流浪地球》之前就已掀起刘慈欣IP的改编潮,都和《三体》一样怀了个哪吒。《球状闪电》最早立项于15年,6年了还没想好怎么拍量子态的世界。我见过最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有人打算拍《白垩纪往事》真人电影,这本小说的主角是恐龙和蚂蚁哇!


唯一例外的是宁浩的《疯狂的外星人》,改编自《乡村教师》,被署名惊呆的观众四处发问,这俩有一毛钱关系?



奇幻类的IP也难拍,难在于现实外再造一个现实,一击致命地用奇景把人镇住。屏幕上常见的仙侠、精怪、盗墓都算此类,但在幻想画面的完成度上普遍不够,即便拍的好的版本也都有遗憾。

比如鬼吹灯里的九层妖楼,读过小说的人都对这座深藏地下、死气森森的妖异木塔印象深刻,陆川专门拉这个概念出来拍了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电影。

书里描述妖塔光基座就有接近两百米宽,千年柏木构筑成塔身,刻满藏族秘文,塔中堆满了身穿奇特古装的干枯尸骸,尸骸上红光闪闪,停着无数沾一下身就能把人烧成灰烬的火瓢虫。《精绝古城》里它小得像个发育不全的孩子,一眼看上去仿佛刚搞完灯光秀,挂着松松垮垮的蓝色led灯条。



近期的受害者是尼罗女士,她的小说想像力之外有股子童真,老少咸宜。《无心法师》还原得不错,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经典,于是到了《十二谭》,大家期待地点开视频,目瞪口呆地看着两条肥肥的鱼尾拙劣地粘贴在画面上,像两坨刺身。 鱼尾还会动, 可太童真了,二十年前穿越来的这位特效师好努力好棒棒!



其实《十二谭》的故事颇有些小趣味,可是看到这里观众已经八百倍速逃跑。


现有的题材还没拍明白,不知道要怎么拍网文IP天马行空的背景设定:末世丧尸、星际机甲、赛博朋克、都市修仙……刚开机的《山河表里》,世外桃源山河倒转后,将与异世界的未知力量搏斗,这个未知连形态都没有,美术组好难!

有一类网文叫做无限流,主角受世界的主宰者“系统”安排,穿梭于不同副本游戏闯关,待拍的IP列表里就有《全球高考》、《地球上线》、《死亡万花筒》。这类故事的特征是叙事场景宏大、一关一世界,置景师、道具师和特效师全员崩溃,一个不小心出来的效果就是过家家,在coser聚会、铠甲勇士和低成本鬼片之间反复横跳。



并非唱衰,站在观众角度,有多担心这些故事拍不好,就有多期盼它能拍好,只要制作用心,有所缺陷也能包容,但终归想看它们呈现出更为惊艳的样子。

想起一个第一视角的《进击的巨人》视频,难以忘怀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站在树林里的健硕巨人比树还高,高架桥上一转头,一张阴惨惨的笑脸撞到眼前,我差点把手机丢出去。



加深沉浸感或许会是幻想类题材的解决之道,比如利用VR技术,让人置身360度的奇幻的场景,当你像片中人一样需要把头仰到极限角度才能看到九层妖塔全貌,或是和主角一起穿梭于太空,想要从飞船里探出头去望一望……


以前我以为这些体验还遥远似幻想,但前两天去参加了华为VR音乐媒体品鉴会,亲身体验了一把通过 VR技术让郎朗在我身边弹钢琴的感受,音符从琴身传出来再萦绕四周, 可以转换不同角度 感受他激情澎湃的 姿态,看到他脸上的汗水和投入的表情, 那种视听空间感 和沉浸 一下让我觉得未来触手可及。



体验完,我首先想到,未来所有演奏会、演唱会、话剧都可以VR化。近距离欣赏像郎朗这样的大师级表演,会大大促进古典音乐的推广和普及。我们以前写过《如梦之梦》的嵌入式舞台可以清晰看到许晴后背的皮肤纹理,通过VR技术,所有观众都将拥有这种体验。最近流行的《sleep no more》这种沉浸式话剧也不用让观众跟着演员满场跑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