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管家
本文将探讨当下云计算市场的主要客户分类。
我们将客户分为
中小客户
、
专业型客户
和
服务型客户
。中小客户即个人、学生和中小企业客户,专业型客户有很强的IT自服务能力,多是互联网和游戏企业,服务型客户指的是不把IT能力当做核心竞争力的大部分企业。
中小客户的维护就像在运营个人业务,只看是否便宜和使用便利。
中小客户创造不了营收但迁移方便,价格浮动则萍聚萍散。
当前中小客户和云平台是个困局:
从云平台来看,客户带来的压力远大于营收;从客户来看云平台,超卖凶残态度凉薄。
公有云不要考核注册用户数这个指标,ToC时代的指标不能用到ToB场景里,一百万注册用户都没世界500强重要。
过去服务
“
散U散柜”
小客户的不是大运营商而是小IDC,现在这些小IDC已经具备了搭建云平台的能力,他们会接收理性的中小客户,而大云平台会疏导放弃除学生以外的小客户。
IT技术是专业型客户的核心保障能力,客户对云平台没有超出对传统IDC和硬件厂商的期望值,选购云平台关注的就是性价比问题。要采购物美价廉的产品,既要评估厂商的技术和运营能力,又要用共生的态度保证云厂商的基本利益。
首先不是谁给的资源便宜就选哪个厂商,不是所有业务都能无缝迁走的。
客户要分清楚促销性价比和长效性价比,个别场景还要考虑数据是否会被云平台偷窥泄密。
专业型客户容易被云平台诱导到死抠细节性能参数的迷局中去
(注1)
。如何用物美价廉的资源支撑业务,而非用追求极致(但高价或不稳定)的资源,这才是客户做选型时最有含金量的工作。
在
盈利篇
中我提到过,
云平台最大的成本是弹性扩容带来的资源空置成本
。对于相对固定的资源需求,客户可以跟云平台签长期合作协议,明确保证消费规模和资源的超售比例,把公有云当做分期付款的私有云来用,将云平台的利润限定在集采成本优势和集中技术管理的优势
(注2)
。如果资源伸缩幅度较大,那这一部分资源需求分散到多个厂商多个AZ,这样每个AZ的资源申请压力不大,性能也会更有保障。
专业型客户和云厂商都是搞IT出身,互联网豪门的恩怨情仇也都会继承下来,高层是亲友可以加分,业务上相互冲突也很常见,中立厂商不加分也不减分,还要防止云平台偷窥数据
(注3)
。
服务型客户是云计算行业未来保持高盈利的希望,也是云计算切实证明自己能节省客户费用和时间开销的主战场。
经过了中小客户和专业型客户的锤炼验证,服务型客户开始拥抱云计算,逐步上线公有云或者自建私有云。
服务型客户最看重的是服务品质,这类客户愿意为IT服务慷慨买单,但是云计算平台被前两类客户锤炼的只看性价比,其柔性服务能力是缺失的。
客户已经发现不是自己不会用云计算,而是云厂商只会谈性价比。但客户的预算够大,足以要求云厂商按照“老规矩”办事:
1.包装美好的方案,客户不是IT专家,方案不仅要有用,还要能打动人心。
2.清晰的权责范围,什么事情找厂商什么责任要自己扛着必须明确。
3.友好的服务能力,不仅包括良好的人人沟通界面,也包括尽量简单的IT操作界面;这个“简单”不仅是操作繁琐程度,也包括做抉择和分配时不承担压力。
4.稳定的服务品质,相比资源性价比、技术先进性、故障处理效率、故障后裸跪玻璃渣的热情奔放,服务稳定性更有现实意义,客户是买服务而非看马戏。
5.法务约束是采购决策人规避风险的最后一道保障,当前这道保障是缺失的,云平台找不到能正视法务风险的技术人员,客户找不到能理解云计算业务特性的律师。
有些云平台尝试以客户服务为卖点,但也是未产品化的免费伺候,算不得正式承诺;倒是一些软件服务公司摸清了云计算做资源贩售的本质,在云上继续给客户提供咨询服务。
客户就在这里,来追我啊!
备注解读>>
标注1:
比如磁盘IOPS是4300和4100区别没多大,CDN延迟0.35秒没必要优化到0.32秒,直播搞首屏秒开还不如播放器卖萌1秒钟。一杯纯净水和一杯白开水都能解渴,国产和进口药都能治普通感冒,羊毛出在羊身上,追求极限高品质必然带来高价格。而且云平台未必时刻能保持在巅峰状态,如果资源一抖动就会导致服务质量明显下降,也是客户自己的架构设计不合理。我们过去不买高价硬件LB和存储,也喜欢把业务容错分布到多机,现在用云平台一样要体现自己的廉价高容错架构能力。在业务可支撑的前提下,客户没必要追求极致的资源质量,这会影响到平台性价比。
标注2:
各大公司(含云平台)一次性采购硬件厂商的上万台服务器,采购之前就已经拉着CPU等零部件厂商和服务器厂商谈好价格,服务器厂商的价值体现是组装、物流、账期和服务能力,其利润微薄但不承担任何额外风险。云平台现在不愿意推广这类产品,更多是考虑要把公司包装成高利润企业好上市。但云平台同样渴求收入,对大客户售卖资源早晚也要走到低利润零风险的地步,只有大客户主动提出这类需求,云平台才会私下签署长协合同。
标注3:
理论上来说,IaaS服务比较难被平台偷窥数据,因为数据未结构化,平台要拿到用户数据如同大海捞针;PaaS服务的数据结构对云平台是可视的,平台想按量付费就必须对用户的动作可描述。但无论是IaaS还是PaaS,无论云平台如何承诺保证用户数据私密性,云平台总能通过你的资源占用总账单来预估你的业务规模,就像物业通过水电费预估你家里的人口一样。所以某些精明的创业者不会选择和投资方有关系的云服务,甚至不会用和投资方有关系的邮箱系统。
附录,中国云计算现状系列汇总:
第一篇成本篇,
原创链接
,
小黑羊首发链接
。
第二篇产品篇,
原创链接
,
小黑羊首发链接
。
第三篇采购篇,
原创连接
,
小黑羊首发链接
。
第四篇盈利篇,
原创连接
,
小黑羊首发链接
。
第五篇厂商篇,
原创连接
,
小黑羊首发链接
。
本文作者:曹亚孟,云计算老兵,拥有10+年运维工作经验,对主流运维技术都有所涉猎,先后就职于七牛云和百度。
以上内容为作者原创,不代表特大号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