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了私募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私募产品存款消失事件、托管机构的责任以及私募行业的风险。文章以老南的经历为例,探讨了私募背后的风险模式和财富公司的运作方式。同时,作者还强调了挑选优质私募的重要性,并呼吁金融从业者提高专业水平。
作者呼吁金融从业者不能只想着赚钱,还需要提高专业水平,以避免被骗子钻漏洞。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开辟了第二战场
《16号内参》
,很多在公众号不方便写的业内八卦、独家观点、市场判断,我们会写在内参中,供大家参考。
具体的加入方式、更详细的介绍,以及福利,请点击文末链接。
这两天私募行业又出事了:
存款真能“离奇”消失?
正好老南最近下饭时在刷《大唐诡事录》,剧中苏无名有句话说的特别好:
世上没有鬼,只有装神弄鬼的人。
对于存款丢失这事,老南也想说:
世上没有离奇的事,只有贪婪的人。
在聊这事前,先说个4、5年前,老南经历的事。
当时一记者朋友找老南帮忙,说他们领导投了家财富公司的产品,到期没兑付,问能否帮忙去努力下。
这家公司老南也不是很熟,查了下股权结构,就很清楚了。这家所谓财富公司,实控方是陕西一家民营建筑工程公司。
那几年所谓的“金融自由化”下,什么公司都能自己开个P2P、财富公司,直接向老百姓发产品融资。有相当一批西部的工程公司、开发商,通过这种方式,在上海、北京、深圳开设财富公司,高息给自己自融。
后来老南陪客人去了这家公司,看到一个穿着很时尚,很年轻的毛头小伙子,说是总经理,说话也非常轻浮,完全看不出有任何金融素养。
然后老南帮客户死磨硬泡,要回来几十万,但还有几百万,再也回不来了。
过了没多久,这家就被立案了,后来实控人被判了无期,下面这帮人也进去了不少。
举这个例子,是因为直到现在,这样的模式依然存在,只是换了形式。不少私募背后,都是给大股东借新还旧,表面上加一层家族办公室、财富公司的壳。
所以老南对一些民营产业资本控制的财富机构、私募公司,都非常谨慎。
回到这个案例,其实只要通过公开信息,就能勾勒出背后装神弄鬼的人。
从新闻的报道,表面上看,是这家私募产品,在银行的存款,“莫名其妙”的被转给了3家公司,而且前后持续了4年。
但私募公司号称不知道,托管也号称不知道,银行也号称自己是无辜的。
但从我们业内角度,很容易从相关报道中,发现很多不符合常理的地方:
产品底层3、4年长期被挪用,公司总经理有可能完全不知道吗?
银行协议存款账户,一般是不允许开通网银的,结果被私募公司要求开通网银,这个不合理的情况,为何会发生?
托管机构的底层数据,到底是银行给的,还是私募公司给的?在哪个环节做了假?
而且,私募公司十几亿做协议存款,这事也是非常罕见的,而且还跨银行做结构性存款,实际上脱离了托管券商的闭环控制。
所以,这事里面,相关方没有一家是干干净净的,大概率不是内外勾结,就是严重违规。
不过最有意思的地方,是这个自称无辜的私募公司,老南根据公开资料深度扒了下,这个结构太经典了,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做了张图:
代销产品的秀实公司,实控人就是这个黄老板。
私募公司优策投资,表面上实控人是李晓晴,但能查到李和黄老板,就股权转让纠纷有过诉讼。是不是很巧?说明白手套发现自己成了白手套,怕了,要求自己脱离。
然后李晓晴实控的另一家私募的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大概率也是白手套),这个姓顾的。
在基金业协会网站上,奇迹出现了,居然这人是丢失存款的去向,三家公司中其中两家公司,做过总经理、副总经理:
这里不得不说,基金业协会的信息披露,应该是国内做得最好的,没有之一。
一句话总结下:所有的一切,从销售公司、到私募公司,到丢失存款的流向公司,全部在陕西这个黄老板的控制下,中间设了多个白手套。
这帮人其实很专业,以投资协议存款的名义,把资金从托管券商的闭环里给绕了出来。
但目前唯一老南不确定的是,托管券商的存款数据,到底是在哪个环节做的假。
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银行有员工
作假
,给了假数据。
一种是券商托管违规,没从银行获取对账单,而是从私募公司获取。
最近私募行业几个丑闻,老南之前都陆续写过,问题全部出在一个节点——托管。
如我们去年写的《私募圈又爆大瓜!根本就是人祸》,提到的华软新动力,本质是底层投向的私募无托管;
还有《
“知名”私募跑路?深度八卦背后的套路
》,提到的瑞丰达,拉高没流动性的新三板股价,做虚假托管估值。
这次,是通过跨行协议存款,把资金“合法”绕开券商的托管监控。
说白了,国内的私募托管机构,不能只想着躺着赚钱,要提高下专业水平了,这是给骗子钻成筛子了。
此外,这事里面几个白手套,其实也不冤,不是傻就是坏。
当年老南从体制内出来时候,因为业内还小有名气,好几个民营老板找过来,给钱给股份,要老南去负责个财富公司,老南统统拒绝了。
太了解这帮人了,重金背后,都是大坑。后来没两年,这几个老板也都消失了。
超过1500个家庭咨询过我们,点击了解详情
👇
最后还是想说,我半年前就在“16号内参”里分析过,私募行业,这轮金融供给侧改革下,全行业出清个80%-90%的公司,一点都不奇怪,毕竟大部分规模在5亿以下,商业上压根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