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玄奘的了解大都是来自文学故事中,而如今我们有幸以一种全新的形式重走玄奘当年的西行之路。
2017年文化部、财政部重点立项,新创剧目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
。该剧由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出品、总策划,驻团作曲家姜莹作曲、编剧、总导演,著名导演冯小宁担任艺术顾问,著名学者钱文忠担任佛学顾问。该剧还汇集了舞美设计师张继文、灯光设计师邢辛、服装设计师阿宽及左環羽、执行导演王艺埙等组成的一流主创团队。剧目以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玄奘在西行取经的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故事为题材,以民族管弦乐队为表演主体,
是我国第一部突破常规民族器乐表现形式而创作的大型民族器乐剧
。
该器乐剧以“戏剧”与“乐器”作为玄奘西行之路上精神文化高度凝练的象征与代表,南箫、古琴、胡琴、琵琶、唢呐、扬琴、箜篌、艾捷克、热瓦普、冬不拉、萨塔尔、手鼓、鹰笛、西塔尔琴、塔布拉鼓等,彰显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印度等风格特征的音乐文化,充分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音乐在历史的陶冶、沉淀、融合中兼收并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多元文化特质。
《玄奘西行》突出音乐的叙事功能,由“大乘天”“佛门”“一念”“潜关”“问路”“遇险”“极乐”“高昌”“普度”“雪山”“故乡”“祭天”“菩提”“那烂陀”“如梦”“大唐”“归一”十七个章节构成。运用多媒体视角和舞美技术建构虚实空间,淋漓尽致地彰显出一代宗师舍身求法、执着信念、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
首开民族器乐剧创新形式,不拘泥于常规音乐表演形式,将舞台表演和乐器演奏有机融合在一起,以故事性的叙事手法生动讲述玄奘西行的故事和中国音乐的前世今生。通过演奏家“音乐”和“语言”的双重表述,以其高超的演奏、吟诵、台词对白、形体动作与剧情结合,大大拓展乐器演奏的表演形式,将器乐、文化与剧情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在历史的积淀中兼收并蓄、广纳博取的文化特质; 多媒体舞台呈现情境效果,并通过服装、灯光、动作、造型及现代化多媒体舞美技术,用完美的视觉呈现充分拓展艺术空间,更好的推动剧情发展、展现乐曲的精神内涵,令人耳目一新。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孕育出了无数民族器乐经典,然而这些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乐器和历史是从何而来?它们是怎样回归一统,成为中国民族器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前,从未有人真正以音乐的形式对其进行表述。如何用一个现代人的口吻回溯底脉,向观众展示中国音乐的前世今生,展示中华文化在音乐领域大一统的独特魅力——《玄奘西行》将给予今人震撼的回答。
2017年7月7日—12日,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