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信技能树
生物信息学学习资料分析,常见数据格式及公共数据库资料分享。常见分析软件及流程,基因检测及癌症相关动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M93交通之声  ·  断货!全线售罄! ·  昨天  
杭州日报  ·  太猛了!历史首个!成龙发声:骄傲! ·  昨天  
FM93交通之声  ·  官方道歉:已停职调查 ·  昨天  
FM93交通之声  ·  刚刚!突发7.6级地震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生信技能树

Cosmo人物|我为什么离开学术界:关于科研和科学审美的一次漫谈

生信技能树  · 公众号  ·  · 2024-08-12 22:31

正文



前言:


关于“离开学术界”的报道似乎越来越多,诚然部分人群一开始就准备进入业界,但也有许多人始于对科研的热爱,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他们或是因为日趋饱和的就业市场,或是被环环相扣的体制所困,或是出于对科研和自我更深刻和清醒的认知。黎梓属于后者,从十岁到三十岁,从对成为生物学家的笃信到对自己不适合做科研的冷静分析,她在这期间经历的自我怀疑和痛苦挣扎想必能引起很多朋友的共鸣。而她对自我价值和科学审美的独到思考,希望也能为仍在科研道路上前进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启发。让我们走进黎梓的故事。




采  访 | 白阳

文  案 | 白阳

排  版 | 晓一

封面图 | 晓一




始于热爱


读博士对我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十岁之前,我就明确了当科学家的想法,小时候的我会经常拿着电路图、显微镜或者pH试纸出去玩。高中时,我参加生物竞赛做组织培养:切一块小萝卜,然后看它长成一个完整的组织。这是我第一次在实验室里直观感受到生命的神奇,让我决定要做一个生物学家。大学时,我参加了好几个科研项目,了解到人体内不同的细胞如何协作、一层层地传递信号。这样一个非常精妙和有意思的系统让我产生了很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我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做生理病理方向的研究。我觉得我有能力做好科研,用我的智慧把科研项目设计得精巧且完美。

但博士期间的科研经历,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方向发展。

首先是我没有意识到由于科研的不确定性,努力不一定产生成果。我想我们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都是非常懵懂的。但出于幸存者偏差,有些科研做得成功的人会告诉你:“只要你足够努力,或者只要你足够适合科研,你就一定能做好。”但我当时的项目就属于,虽然我努力思考,也努力实验,但就是不能产出成果的状态。所以我产生了“一定是我不适合科研,所以才做不好这个项目”的想法。

另一方面,因为成为科学家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把所有的自我价值都寄托在这件事情上。因此当科研不顺利、没有好的文章发表,以及没有得到导师和同事在科研上的认可时,我的自我价值感就降低了很多。

最后的结果是,我没有自信了。当我以前受到外界的规训时,我有底气说这不是我的问题,而是其他人或者是刻板的教育体系的问题。但读博的时候,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自我认可并不是特别站得住脚。以至于到最后,我对别人的评价变得非常敏感。当别人说我可能更适合做其它事情而不是科研时,我有时会觉得他们说不定是对的,尤其是在我科研做得不太顺利的时候。这对我来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读博士之前让我觉得很自豪的地方,好像读完博士之后突然都没了。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博士第二年的感恩节。当时我已经做了一年的基因敲除鼠表型筛选,但一直没有筛到新的表型。那天晚上,我一边在实验室加班,一边给好朋友打着电话。突然我看到了一个新的表型。我立马换到了第二个生物重复样,发现表型还在!不是随机的!我当时就哭了,最开始是因为高兴,但很快这种高兴变成了委屈:同年级的同学一年级时课题就有明确方向了,为什么这件事情在我博士二年级才发生?这种情绪上的改变,在我博士四年级的时候也发生了一次。当时我第一次讲海报,特别开心。但讲完之后我就想:“好像也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别人二年级就讲过了。”虽然科研大多数时候是一个人的旅程,并不需要跟别人比较,但我心里对自己有一个预期的时间线,而我觉得我的进度一直是远远落后于这个预期的,所以在读博期间,我一直觉得很屈辱。

后来我反思当时科研之所以如此不顺利,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这个项目确实难度比较大、随机性强。但另一方面,我跟导师之间的沟通也存在问题。实验室的主流方向跟我的课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导师在我的课题上花的时间较少。而我虽然读了很多相关的论文,但作为一个科研新人却缺乏科学上的直觉,所以并不知道问题所在。本来我们可以很好地互补,但由于那时我们都对一个良好的博士培养过程比较懵懂:在我之前导师很少带学生,而我也是第一次读博士,所以我们的沟通一直没说到点子上,这也是比较遗憾的地方。


从实验楼的会议室往外望



科学直觉和科学审美

当我意识到博士不顺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沟通后,我决定再尝试一次,让博士后作为一个新的开始。我想知道如果我能积极沟通、坚持自己的想法、主动寻求合作,在科研上会不会有更好的发展。

刚开始,一切出乎意料的顺利,甚至一度让我觉得离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只有一步之遥。我积极地向实验室同事学习实验技术,跟大家相处得也很好,经常一起聊天、讨论课题,所以课题进展得很顺利。但时间久了之后,我发现有些事情仍然会让我回想起博士期间不好的经历。比如说实验不顺利的时候,我还是会变得焦虑甚至抑郁,陷入怀疑自己的怪圈。也是在博士后的时候,我思考了很多形而上的事情,包括科学直觉和科学审美。

科学直觉这个概念还是挺妙的,许多成功的教授提过它对于做好科研课题的重要性,我觉得它像是一种对现象的超强感知力,或者是说一种成熟的科研思维。它可以来自实验的实操经验,但我觉得更多的是通过读文献以及与同行交流获得的。具体来说,我觉得这个获得方法可以分成两层,第一层是通过阅读综述来获得基本的前沿信息,第二层是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了解这个领域的共识和分歧是什么。我觉得拥有这种科学直觉的表现之一,是对某一种模型或者流派的认同。比如说在有较多争议的科研领域中,可能支持各方假说的数据都有,但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会对自己的模型有一种确信。建立这种确信对我来说比较困难,如何肯定自己的研究方法优于别人的研究方法呢?又如何保证这种确信不受自己的偏见影响呢?这种困惑,加上我本来就消耗殆尽的自信,让我开始觉得自己可能不太适合做科研。

科学审美的培养也很重要。我认识一个同事,她博士期间就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所以面对同一组文章,我可能觉得它们看起来质量都不错,但她就会说,这篇文章这个图做得不怎么好,我觉得应该这样做。其实这时她讨论的不是数据质量的问题,而是在大家数据都合格的前提下,什么才是更好的科学。

我有时候也会反思,科学审美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认知上的局限。比如拿时尚圈来做比喻,有些人可能会觉得Lululemon的帽子就是最好看的,时尚的人都这么穿,戴贝雷帽的人太过时了,但另一些人可能就觉得贝雷帽好看。这种审美上的偏好其实很受大环境的影响,所以没有正确错误之说,只是个人偏好而已。科学审美某种程度上或许也是这样。

无论如何,我在博士期间并没有刻意培养自己的科学直觉和科学审美,后来当我意识到这些欠缺时,已经很难弥补了。




博士后期间去实验室加班的路上




告别学术


此前这些思考,只是让我对科研是否适合自己有些怀疑。让我真正下定决心离开科研的,是一次实验失败。

当时我们实验室从某个公司那里拿到了一批实验材料。因为材料的质量原因,用于小鼠实验后成功率特别低。当我在组会上汇报了这件事后,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我的实验操作有误。我能够理解他们的质疑,因为我刚学习这个新实验技术几个月,而这个公司已经跟实验室深度合作几年了。但这个事情还是让我陷入了像以前一样无法相信自己,且需要做许多不会产生有用数据的实验来自证的恐惧中。后来大家陆陆续续出现了相同的情况,也发现确实是实验材料的问题,所以就一起克服了这个问题。在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时,发现我的小鼠恢复得比其他人的慢,这时大家又开始怀疑我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组会上有人问我:“我们的实验都好了,怎么就只有你的还有问题?”

这让我一下想起博士期间听到的话:“你只要足够努力,或者你只要足够适合科研,你就一定能做好。”我觉得在从事科研的这些年里,实验失败肯定也有我的原因,但很多时候它也有运气的因素。可是在科研圈里,很多成功者似乎认定只要失败,一定是人的问题。

我想幸存者偏差以及运气的影响,在各行各业都存在,我无法改变。但我能改变的是在我所从事的行业里,运气对于职业发展有多重要。在学术界发文章和拿教职的压力下,运气对科研事业发展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我开始考虑其他的可能性,比如说药企、风险投资、私募和咨询。因为我博士毕业后,在国内有商业相关的实习经历,而咨询的时间线又比较灵活,接到offer后不用立刻就告别科研,所以最后选择了它。未来我也可能会去做生物投资,根据临床数据来判断一个项目的好坏。这样没有产出实验数据的压力,却又能体验一些科研的乐趣。

其实对于博士生来说药企是最顺理成章的选择。但一方面我不太想再做实验了,另一方面我也想要换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虽然并没有很讨厌药企的理由,但因为过去的这几年,我处在一种比较绝望挣扎的状态里,所以潜意识可能就想离这样的环境越远越好。我现在就想把自己重新变成一张白纸,把过去的历史都抹掉,然后依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重新来过。

至于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我发现这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你需要在你喜欢的事情上,运气足够好,没有经历太大的挫折。第二,它似乎要求我们不那么客观。如果客观地去分析一切,总会发现每件事都是有好有坏,而把一件事坚持下去,需要一种近乎信仰般的确信,这会成为你在遇到挫折时,坚持下去的动力。

比较遗憾,在科研之后,我还没有找到那种热爱。这没有别的办法,我只能不断尝试,希望某一天,那种热爱能再次涌上心头。




下班路上的漂亮晚霞!






Cosmo人物


作为一个以社群成员为核心的组织,BioCosmo一直在探索为社群成员创造价值的新思路。在信息输入方面,自成立以来,我们举办了涉及学界和业界的各类讲座和圆桌讨论,希望能为社群成员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信息。另一方面,我们也通过茶话会、读书会和小型研讨会等方式,为大家提供输出的窗口,希望能让成员们更有参与感和归属感。


Cosmo人物是我们在输出上的一次新尝试。这档栏目将采访 目前在读或者曾经在读的生物相关专业的博士与博士后 ,记录他们的个人成长、科研故事与人生选择。在这里,你会读到发布第一篇文章的喜悦,你也会看到科研带给我们的折磨;有些人选择继续坚持,有些人选择及早离开。 对于那些坚持的人,我们将因见证一代生物人的成长而备感幸运;对于离开的,我们也将为看见人生的另一种可能而惊喜。 这里或许没有大人物传记的波澜壮阔,但我们想,普通人的生活亦是万水千山。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旅程。如果你读完有任何的感触或想法,欢迎在BioCosmo的微信群中交流或者在公众号后台留言。如果你或者你的朋友也有想与大家分享的故事,欢迎与我们联系。怀着听见更多声音的期待,我们下次再见。


往期Cosmo人物:
Cosmo人物 | 美国生医工博士:一个渴望登月的人,落在了奥斯汀的小山丘上

Cosmo人物 | 知乎答主、科普漫画创作者:一个生物博士的三栖人生

Cosmo人物 | 从全职妈妈到Nature二作——人生何时不再是旷野

Cosmo人物 | 按自己的节奏跑科研马拉松

社群简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