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之外,还有一种力量对孩子影响巨大,那就是——
有个朋友的女儿,上初中,接触大量娱乐新闻、流行文化后,一心想当网红当明星。算法又“拱火”,只给她推送明星新闻。可怜了老母亲遇上青春期,苦口婆心,换来一句远远的“有代沟”。还有个朋友儿子,平时只看某一类媒体有导向性的结论,想事情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看啥都看不过,脾气那叫一个冲。家人说几句,反口扔父母一句“你们不懂”。油盐不进,最要命。◎ 《疯狂熊孩子》剧照
网络时代,信息不是过少,而是过多。世界未必更丰富,在算法的“猜你喜欢”之下,孩子更有可能被茧房困住,世界更偏狭了。有时候,身为老父母,最大的担心,不是给孩子一部手机,而是给Ta一部手机后,抵挡不了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浪费时间和感情还不说,严重起来还会被人误导甚至被煽动,引入歧途。这不是杞人忧天,西方有句老话,You are what you read,你看什么东西,你就成为什么人。“堵”是不可能,孩子需要接触社会新闻,增加社会常识和社会兴趣。学校里不教,家里要给孩子开这个口子。关键问题还是,在这个信息嘈杂的时代,怎么让孩子学会理性、逻辑地思考?◎ 苹果迄今最伟大广告《1984》
为他筛选重要、真实的新闻;让他看见更大的世界;最关键的是,让他学会思考,感受得到思考的魅力。不是新闻播报,而是新闻分析课,像剥洋葱一样带着孩子去分析新闻,剥开一层,再剥开一层。当“故宫劝离穿奇装异服的外国人”新闻一出,怎么带孩子思考?——首先,故宫有权力劝离吗?再来,放大视野,其他国家有前例发生吗?进而,在历史长河中,为什么穿衣服重要到要立法?再往下,当我们说服装风格,说的究竟是什么?
再比如,前阵子很火的Manner咖啡店店员泼顾客咖啡粉,网络上几乎一边倒支持Manner员工,大骂老板和资本。我们不希望孩子养成的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而是咱们的孩子能有复杂思考的能力。首先,换位一下,如果你是店员/顾客,你会怎么办?资本当然是逐利的,但是企业在社会上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除了给9岁+的孩子讲新闻,还做了符合6~8岁认知和兴趣的新闻分析课。前段时间,马斯克星舰发射成功,怎么给孩子讲呢?——还是提问式引导。为什么人类总喜欢往天上“扔”东西呢?这是讲太空移民的意义;为什么要用“筷子夹火箭”呢?讲技术原理;为什么马斯克之前每次失败还要欢呼呢?讲失败哲学。
我们相信,培养有见识、有想法的孩子,只需坚持这件事:不是读新闻,而是「会」读新闻。不是只知道资讯,而是能多「思考」几层。尤其是当你翻翻博雅新闻评论区,看到孩子们怎么讨论一个事件,真的会对他们产生敬佩。◎ 孩子的留言区截图
当下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代。AI革命,经济周期调整,中美博弈等等,不管科技浪潮还是国际局势变化,都深刻影响中国。对时代趋势理解更深的孩子,在人生志业的选择上,会少走点弯路,多一点笃定。现在的教育,也在变革。正在抛弃刷题背题模式,转而考察学生的视野和思考能力。就拿今年的高考作文来说。新课标1卷,人工智能。2卷,嫦娥号登月。题目也不是有多难,但关键看学生平时有没有接触过这类时事素材。如果没有思考过这类话题,肯定就很陌生,反应不过来。说功利点,为了考试,也得读新闻。其实,让孩子看新闻,不是为了那些考试素材。这个事儿更应该反过来思考,为什么考试把新闻当素材?是为了让孩子的生活边界、思维边界,通过新闻,得以延展。“世界”、“视野”、“格局”这些词很大,但确实让人心态和自我认知有变化。我们相信,当孩子心中装着大世界,小世界的问题会不那么介怀,会降低用极端方法处理问题的概率。对孩子来说,也只有在社会里面,视野够宽,他也才能找到责任和人生使命感。
好,关于做《给孩子的新闻周刊》的做课理念,先讲这么多。每年这个时候,博雅有个常规动作,就是欢迎大家预定2025新闻周刊,现在订购,是全年价格最低、福利最高的时候,😁。双年卡,换算下来,一年300多块。(双年卡的价格,从来没有过!)就我们了解,新闻课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餐桌话题”了。如果能让每个家庭,每周哪怕有半个小时时间,坐下来深度交流,也是一件彼此都很有成就感的事,不是吗? 什么是《给孩子的新闻周刊》?
我们不止说新闻
为什么要做新闻分级课?
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听得懂、喜欢听
为什么新闻要做分龄?起因是跟家长做的一次简单交流。
后来我们多方调研了一下,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确实,三年级是个分水岭,此前我们的新闻课就是给9岁及以上的孩子准备的,其实,收听用户群可以上不封顶。但是向下兼容呢,未必。今年我们下力气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做新闻分龄,做6~8岁的孩子也能听得懂、喜欢听的深度新闻课。两个版本,都是为了帮助孩子重建新闻观、价值观、认识框架、思考体系。但选题、深度和时长不同。为什么选题不同?因为儿童版不是少年版新闻的简化,而是全新的课程。在深度上,为了符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水平,儿童版知识点没有少年版那么多,因为只有孩子能听懂,才能吸收得多。在讲法上呢?儿童版,能讲故事的,就不用理论。能用比喻、联想讲的,就不直给。形式上,相比少年新闻,一期可能长达半小时。儿童新闻,多控制在15分钟以内。更短,更容易听完,更容易听下去。对于小龄孩子来说,激励他听下去最重要。让孩子尽可能容易地听完一个新闻,了解一件事,获得成就感。像玩游戏一样,冲关,收获,爽。小孩子也能听到热腾腾的大新闻,可以被引导思考,可以跟身边人即时吹牛,哦不,即时交流。我们相信,让孩子更早地认识和思考世界这件事,对孩子一生来说,意义深远。
博雅小学堂讲新闻有什么不同?
新闻课,博雅已经做10年了。
这是一群真正热爱新闻的人。聊起新闻, 她们两眼放光。两个字,靠谱。无论是儿童版新闻课,还是少年版新闻课,总编辑都是博雅小学堂的两位创始人。一位,邓瑾老师,哈佛尼曼学者,前《南方周末》高级编辑。除美国外,哈佛每年仅向全世界挑选十几名佼佼者,成为“尼曼学者”。另一位,赵凌老师。也是前《南方周末》资深编辑,在超一流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做过访问学者。而且了解重大调查报道的,很可能知道赵老师。儿童版新闻课,主要操刀的就是两位博雅创始人。当然了,除了这两位老师,编辑团队还有在新闻界摸爬滚打10年以上的老师,以及做课经验比较丰富的编辑。少儿版新闻课,也都是各个领域有研究,有经验,有积累的专家。熟悉的老朋友大部分也都认识了。不熟悉的,请看下图导师阵容,这种一流老媒体人的阵容。全网独一份:六位重量级导师,掌管四大周刊——国内、国际、商业、科技。为什么这四个?一句话:这里有现代人应了解的基本常识。说是“常识”,其实也是思维方式,或者说三观。◎国内新闻:让孩子真实地认识他所处的时代和国家,丰富社会常识和社会兴趣——这里,藏着一个人最大的命运;◎国际新闻:让孩子拥有国际化的广角视角,看到更大的世界——一个人看得多远,决定了走多远;◎商业新闻:这里有驱动世界发展最底层的思维方式,陌生人打交道的思维方式等等——这里,有改变世界观的最强大思考武器;◎科技新闻,这里有世界发展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以及最聪明的大脑——正是科技,给世界带来了最大颠覆。熟悉我们的老朋友也知道,与漫天的新闻报道不同的是,博雅的新闻分析,核心在“思辨”二字。四大周刊,每周各一更,就像一个不断长大的容器。但是我们的容器里,装的不是信息、知识,而是运用信息知识思考的能力。四位老师,当然是采用客观报道、深度解读的方法,但不时也会有个人生命经验的呈现。相信对孩子未来一年,是个美好的陪伴。
听完新闻,孩子能做什么?
家庭餐桌话题,同学讨论氛围
了解《给孩子的新闻周刊》(少年版)的老用户都知道,新闻课,除了老师讲,另一个重头戏就是同学分享。
每期新闻最后,主讲老师都会进一步提出一个追问,希望引导孩子思考。说到这里,忍不住给你看看博雅小学堂孩子的留言。请千万不要小看孩子,他们的理解力是很高的,行动力也是很强的。有时候,真是羡慕今天的孩子。作为家长,有时想,如果我在小时候能进行这样高质量的思考,今天的我,会不会有所不同呢?哈哈。除此之外,少年版新闻,每周老师还会遴选一位思考很出色的小用户留言,作为“小小评论家”,呈现在下期课程之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自信也在增长。◎ 小用户“小小”的快乐
这种分享,也会让其他孩子们看见:哦,身边竟然有同学,会这样思考问题。我们深信,最真挚朴素的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家庭话题,从日常扩展到新闻,孩子的视野变辽阔了,孩子跟父母的关系纽带,是不是也更深刻了呢?这是来自杭州爸爸的分享。这是家住上海的萌萌家长给到的另一个生活片段。科技新闻,如何激发了他的孩子做科学实验的兴趣?好的学习方式,不是知道很多知识,而是真正感受到对知识的渴望。然后,孩子返回到这个真实世界,走一条属于各自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读新闻,也是一种帮助孩子找回自己的历险。这种历险激动人心,它让孩子去往从没去到的地方,也去往内心深处探寻自己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