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于科学网杨建军博文。
今天无意在手机上看到果壳网的一条推送,题目就嚇人一跳:《Nature》编辑说:在《Nature》上发表的一切都是错的,乍一看,还以为自己看花了眼。
《Nature》编辑:Henry Gee
讲这话的人,Henry Gee,确实是《Nature》的编辑,而且是生物科学的Senior Editor,他本人也是一名科学家,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居然有这种领悟,砸饭碗的节奏啊!且听他怎么解释:
有科学家说科学就是新的宗教,真理就是它的上帝。我很生气,所以我在卫报上写了个文章。科学不是关于真理的,它是关于怀疑的;不是关于确定性,而是关于不确定性的。宗教才整天说不容怀疑的真理。但我觉得很多科学家忘了这一点。我说过一句话让我同事们都特别担心:“我们在《自然》上发表的一切都是错的”。我很为这句话感到骄傲,但同事都怕得要死。我其实想说的是,我们发表的所有东西,都只是对现实的近似。将来肯定有人会作出更好的东西。如果我们在《自然》上发的都是绝对正确的话,我们很快就没工作了,很快就把所有的东西都发现了。但是我们知道那句老话:你知道的越多,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就像论文里总是出现的那句话一样,“这项研究提出的新问题比回答的旧问题更多”。
这个狡辩,我觉得在理!既然《Nature》的编辑这样说,那是否可以推论:对于更普遍的期刊,和更广泛的论文,我们发表的论文都是有错的?就我自己的经验,这句话成立,论文发表后,总能发现她的不完美,或者多了不该多的,或者少了不该少的,亦或,完全是扯淡。虽然,当初非常以为那是真理!
几条想法:
1、不要总期望你发表的是真理,只要你够沧桑,你终将明白一个道理:那些毋容置疑的真理,其实是没有发表价值的。提出极具挑战且看似荒唐的东西,并由时间去打磨成真理,那才了不起。
2、科研工作者似乎可以坦然一些。论文发表中,犯错误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因为大家都在犯错。但是,且但是,科学发表中,你得诚实地犯错,你得足够认真,你得提供足够的相关信息来证明你的诚实。
3、看来,科学发表中,抓小辫子很容易。动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喊打喊杀,真的没意思。也不可居高临下,瞎指乱点,信口雌黄。从错误中发掘有价值的东西,比在错误中寻找垃圾的东西,可能更重要。
您相信这样毁三观的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