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上午主题报告第一节的第三位嘉宾是中山大学的孙九霞教授,报告题目是《旅游的文化效能:社区共同体的构建》。在对案例与理论的综合分析中,报告启发人们去思考旅游对社区共同体的影响及其在社区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意义。
旅游的文化效能:社区共同体的构建
孙九霞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报告从旅游文化效能的争论、流动性社会下的共同体“迷思”、社区共同体发展的争论、村落共同体的瓦解等四个背景出发,旨在探讨:
(1)个体化、网络化的流动性社会,如何探寻更为理想的集体整合形式;
(2)基于地域的社区共同体在流动空间主导的现代社会应当如何生存、适应与转型;
(3)旅游作为一种现代性力量和流动性社会的表征,会如何影响社区共同体的发展;
(4)旅游影响下的乡村社区在消解与维持两种选择之外,是否有其他的转型可能等主要问题。
在回顾了社会学中分别从结构主义理论和实质性理论定义“共同体”的两种方式后,指出当前共同体(community)的概念界定较为宽泛,对共同体认识的泛化问题提出反思,认为把所有的社会结合体都泛视为共同体,降低甚至取消共同体的地域性质,并非明智的。秉持着个体流动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地方”对于塑造社会联结、关系性认同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的基本立场,基于中国特殊情境下社区共同体的现实特点,研究重新界定了“社区共同体”的定义:
“社区共同体”是存在某种边界的地理区域内有着一定规模的群体,客观上具有某种社会联系、文化要素,并表现出内聚性相互作用,主观上具有共同成员感和共同归属感。其聚合性可以基于传统的血缘、地缘、亲缘、业缘关系,也可以基于文化共享、理性意志与法律契约等。
与已有定义相比,作者认为该定义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既可解释传统的小型地域性共同体,也可解释地方尺度外扩的发展中的社区共同体,还可解释“既脱域又嵌入”的新型社区共同体。现代社会背景下,作为相对基础性的概念,为各类型和各层次的共同体提供支撑。
通过大落水村、阳朔和丽江古城三个案例,孙教授探讨了旅游影响下的地域性共同体、跨社区共同体以及后地方共同体等三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共同体的构建。其中:
地域性共同体,
也即单核地域共同体,是传统的社区共同体,原住民在场,共同体地域边界不变,群体边界强化。旅游激发社区原住民的自主性,其正面和负面影响均可成为社区内聚的动力,共同建构和强化地域性共同体。以原住民为核心的地域共同体的有效文化实践,是可持续的旅游文化效能的关键。
跨社区共同体
,
也即多核地域共同体,是发展中的社区共同体,外来主体与原住民共同在场,社区精英联盟形成跨边界的社区共同体。旅游参与主动性强的原住民(社区精英)、转化为居民的游客以及转化为当地居民的外来经营者跨越群体边界及地域边界(全县域乃至更广阔),基于共通的价值诉求,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跨社区共同体。
后地方共同体,
是新移民在场而原住民脱离地方空间,基于地方身份认同构建后地方共同体。旅游通过搭建起社区多元主体间的精神桥梁,重塑文化认同,打破因利益诉求差异而导致的群体区隔。通过对“周期性身体在场”要素的孕育和共享地方身份的社会联结的塑造,旅游发展使丽江古城这一地方空间不再仅受“身体持续在场”的支配,从而实现对后地方共同体的建构。
从长远的时间跨度来看,旅游对于地方社会的联结和精神塑造具有积极影响,社区共同体的构建是旅游社会文化效能的重要体现。研究进一步指出,越来越多的旅游社区呈现出边界模糊的超级社区状态,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并非所有主体都能纳入到新型“
社区共同体”内。旅游为塑造共同的文化认同提供机会,同时也潜藏着群体区隔的危机。此外,存在多元主体的旅游社区依然有可能陷入无主体困境,根本问题在于能否形成以社区主体为中心的群体意识,即社区共同体。由于社区共同体是随时间不断发展的概念,需以更为包容与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其内延与外涵。
~ 提问互动环节~
Q:(刘奕雪,南开大学博士生 )面对乡村瓦解,是构建一种模式对其实现复兴?还是任由它发展?
A:作为研究者,应持文化相对论观点。文化要消解还是放弃,要交给文化的主人。研究者应该是指导变迁,告诉他们如何做可能怎么样,怎样做会好一点,但是决定权还是在他们(文化的主人)的手中。
速记整理:马天
微信编辑:孙佼佼
摄影: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