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首发于24楼影院(movie24luo)。
楼主的话:
了解当代艺术的观众,一定知道蔡国强的大名;不了解的,应该也看过或者听说过08年北京奥运会的烟火大脚印,这是蔡国强的杰作之一!
他是把火药玩到艺术境界的奇人,早在1999年,他就拿过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这好比一个电影导演拿到了戛纳金棕榈。
奥斯卡金奖导演导演凯文·麦克唐纳花了2年时间,拍了一部关于蔡国强的纪录片,叫《天梯:蔡国强的艺术》,讲的是他80年代从泉州出发,到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享誉全球的爆破艺术家这30年间的经历,特别令人感动。
想看的,返回到订阅号,回复“天梯”,楼主给你资源。
这部纪录片乍看上去像是一位成功艺术家的私人影像档案,但未料想在电影界受到了欢迎,先是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放映,然后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放映,瞬间成为爆款,所有场次一票难求。
要知道,关注当代艺术的人其实并不多。可能在网上会看到各种匪夷所思的拍卖新闻,然后看到一些更加匪夷所思的当代艺术作品——许多人会嗤之以鼻:这也能叫艺术吗?能卖好几亿?于是不少文章,也好电影也好取笑当代艺术“装腔作势、故弄玄虚”。
认识与接受当代艺术,是需要系统学习与审美训练的,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欣赏行为。
但也有些作品,用极富视觉冲击力或者情感冲击力的方式,让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教育素养的观众,都能感受到作品的价值,或者说一种情绪。
蔡国强最有知名度的作品都是火药系列,在纸上进行火药爆破系列,大型火药表演装置,各种概念性的烟花创意表演……
除了架上绘画系列,其他的火药作品基本都是生产即毁灭的,留存下来的方式只有图片与影像纪录。
对于纪录片来说,这个优势得天独厚,大量作品的影像资料可以直接使用,给人直观的震撼,尤其是2014年在上海黄浦江上的“白日焰火”作品,用环保的彩色火药创造出无与伦比的美感。
它分为《挽歌》、《追忆》和《慰藉》三个篇章,像一首诗、一首曲子,融入了创作者浓郁的主观情感。
在蔡国强的这种公共艺术创作(表演)中,不再存在欣赏的鸿沟,因为漂亮浪漫的烟火对任何观众都是没有界限的,烟火的美就在那里,就在天上、空气中绽放,不需要你有多么专业而高深的艺术理论修养就能欣赏。
纪录片的核心主题是“天梯”,蔡国强尝试几十年的一个艺术计划:用火药缠满半公里长的梯子直通天际。这个计划尝试过多次,但因为各种原因屡屡被搁浅,电影记录了他在老家福建泉州进行天梯计划的过程。
大家能想到,纪录片的高潮,就是天梯计划成功的时刻,这个无法用语言描述,甚至在影像中也不能领略彼时彼地现场观看的那种震撼与兴奋。
太多人执着在“艺术有什么用、艺术能做什么”的问题上,这其实毫无意义。艺术之无用,恰恰是价值的所在。“天梯”这件作品,就是最好的诠释。
所有的当代艺术家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创作方法论、符号、哲学源点,找到了,就进入了无往而不胜的舒服区域:达明·赫斯特、杰夫·昆斯、村上隆、奈良美智,以及在中国有着恐怖人气的草间弥生,都是如此,动物标本、精致光滑的玩偶雕塑、怪小孩、波点等等。所谓中国当代艺术F4的那几位,也是如此,符号性极强,抓住了就开始工业化生产,各种系列涌现。
蔡国强很不同的是,他的“符号”不是某种视觉符号,而是媒介本身:火药。利用这个媒介,他能进行各种样式的创作,可以是公共空间表演,可以是绘画,可以是装置,可以是影像。
正如纪录片中介绍的,这和他80年代去日本旅居有关,那个时期的日本当代艺术非常“物质主义”,专注于物质材料本身。蔡国强是抓住了媒材,解放了形式。
纪录片中对蔡国强的成长期做出了介绍,他回忆了年少时父亲的美术教育,谈到父亲用工资买书的往事,不禁哽咽,他在上海经受了专业而完整的美术教育,从绘画到装置到逐渐模糊艺术的呈现样式。陈丹青说他是非常专业的“业余者”,几乎不呈现出自己的文化背景,这是蔡国强非常独特的地方。
纪录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蔡国强和父亲、祖母之间的感情关系,还有与妻子、女儿之间的沟通,成为这个纪录片中的亲情核心,除了那些浪漫壮观的烟火画面吸引观众,这些亲情瞬间也让观众浸入到他的艺术世界中。蔡国强那福建口音的普通话,他的日语、英语,听上去都非常质朴可爱。
这部纪录片明显不是给蔡国强歌功颂德的,也冷静地展现出他的迷茫与挣扎,尤其是他与官方密切合作的往来,为各种大型官方活动进行烟火表演、视觉设计等等。
纪录片中有一段,他和许多官员开会,来往几句对话给人感触很深: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创作和意识形态之间艰难前行。没错,张艺谋很懂这种滋味,他也出镜表达了感受。
这部纪录片很值得观看,不是所有当代艺术都是你想象中的样子,也不能用一句“故弄玄虚”就粗暴概括那些你不太懂的作品。如何欣赏当代艺术,是一门大课题,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通过蔡国强了解当代艺术的魅力,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开始。
点击蓝字,阅读:豆瓣9.8分,让我们看到中国手术室最真实的样子
24楼影院:movie24luo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