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几天咱们不是写了篇《
舔狗经济也开始崩了
》嘛,说年轻一代很多人不管结婚还是谈恋爱,都越来越不感兴趣了。
其实这个话题应该算老生常谈了,因为在2021年我们在写完这篇《
生育率可能要低于日本了
》之后,就讨论过未来年轻人恋爱和结婚率会持续下滑的问题。
不过既然聊到这个问题了,我们就把之前写过的这篇文章重新再拿出来给大家回顾下。
因为现在看趋势依然在延续,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趋势变化,下面正文开始了。
事实上截止到2021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结婚登记人数,已经连续7年下降。
从2020年的数据看,结婚率更是创下2003年以来,17年的新低。
看完统计数据不久,正好有小伙伴给我们留言,问了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说为啥这两年大家不光不生孩子了,很多人甚至连结婚都不考虑了,
这到底是啥情况啊。
其实这个状况,在欧美早就发生过,这本质上还是个经济问题。
本篇我们就展开来讲下这个问题,再讲讲未来可能产生的变化和影响。
身边有位女性朋友,这些年在杭州工作一直非常努力。大学毕业没两年,就开始了创业生涯。
算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吧,随之而来的回报也很不错,目前的年收入差不多有几百万。
看看她的家庭生活也算美满,大学毕业以后,她早早就结婚生了娃。
老公有个有意思的网名,叫躺平的大投资家,之前我们还调侃她说:
你这么能赚钱,老公确实可以躺平了。可能他大学毕业以来最成功的投资,就是你了。
不过最近这姐们很生气的告诉我:她发现老公不光是躺平了,还出了其他状况。
自己每天努力工作赚钱,累得要死。自己老公
倒好,每天躺平在家打游戏,然后各种出去撩小姑娘。
这时候女生对自己过往的努力产生了怀疑,觉得
不知道结婚以后,这么努力是为了啥,就为让他躺平么?
故事讲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看得很生气,觉得这男生怎么会这样的。
不过听完这个故事,大家有没有想过,结婚这件事本身意味着啥。
有人说是因为爱情终于开花结果,有人说意味着对家庭的责任,有人说意味着俩人要携手走一生。
其实都不是,结婚真正带来的,是法律意义上财产关系的改变。
领了这张证,你和伴侣在法律上,就有了婚后共同财产这个概念。
说什么爱情、家庭的责任、携手走一生啥的,其实都是你自己内心的期待。
这个期待会不会如愿发生,要看你选中的人,是不是靠谱。
要知道人的本质是很难改变的,你相信因为领了张结婚证,一个人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么?
过往一个不太负责不太靠谱的人,因为领了结婚证,就开始负担起家庭的责任,开始有上进心了?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成年人在观念和行为模式形成以后,是非常难改变的。
所以他婚前是什么人,婚后依然大概率是什么人,并不会因为领个结婚证出现改变。
这里唯一改变的,就是你们从法律意义上,有了婚后的共同财产和债务。
共同财产的概念,很多人应该比较清楚。就是夫妻双方领证以后,俩人赚的钱。
但是共同债务的问题,很多人应该是不知道的。
比如夫妻共同债务,会包含以下的内容:
“夫妻共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负的债务,或者一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营收入用于家庭生活或配偶分享所负的债务。”
“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治病,以及为负有法定义务的人治病所负担的债务。”
如果夫妻共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一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只要经营收入或者利益归家庭共享,或者实际已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当中,就是夫妻共同债务。
如果你的配偶,为了他的父母养老或者生病负债,就算你不同意,也会变成你的债务。
如果你的配偶婚前有未成年的孩子,这个孩子生病所负担的债务,你也必须共同承担。
看出来了吧,共同财产和债务制度,才是我们国家婚姻制度的核心。
这也意味着,婚姻本身对更富裕和更高收入的一方,会有更大的风险。
原因也很简单,俩人领了结婚证以后,很多看似和你无关的债务,就变得和你有关了。
婚后俩人一起赚的钱,也变成了双方的共同财产。到这里并没有什么问题,本来就是两人共同奋斗的结果。
但是因为这个所谓的共同财产,只有离婚的时候,才会被分割。
这导致婚姻里面的共同财产制度,在这种状态下是个零和博弈的状态。
这里所谓零和博弈,说的是在这个婚姻带来的共同财产制度之下,结婚这件事并不会让你们俩多出来一分钱。
离婚时候一方要的多,另一方能拿到的就少。
所以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你只要比配偶更有钱,就会存在两个潜在的隐患。
一是可能会承担潜在的债务,二是离婚可能会被分割部分财产。
毕竟共同财产和债务制度,才是现代婚姻制度最核心的部分。
从数据上看,这些年离婚率是逐年提高的。并不像七八十年代结婚的那批老人们,他们大多都是能过一辈子的。
现在大多数小家庭里的财产,基本是夫妻双方的积蓄,甚至要加上父母辈的积蓄。
对多数人来说,这些财产可能是自己乃至整个原生家庭,大半辈子的积蓄。
俩人总共就这么多钱,或者一两套房子。并不会因为结婚而变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俩人感情好的时候没啥问题,不好离婚分手的时候,富裕的一方必定是受损的一方。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才看到现在很多人结婚的时候,就开始算计离婚时候怎么不吃亏。
到了离婚分割财产的时候,也会彼此像疯狗一样互相咬,样子特别难看。
在农耕时代,平民阶层的婚姻只要是为了繁衍后代,因为农业社会
人口就是生产力。
那时候贵族阶层的婚姻,更像是一种财富和势力扩张的手段,更讲究联姻和门当户对,到了极致就是大家熟悉的“和亲”。
农耕时代的婚姻,和爱情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女性不从事生产,所以没有话语权。
所以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时的青楼,才是士大夫阶层谈情说爱的主要场所。
到了工业时代,生产力水平有了突破,女性开始介入劳动生产。
这时候普通人的婚姻,变得更像两个人合伙组建一家公司。
公司可以持续,需要基于相同的价值观和接近的远景目标,其实婚姻的道理也类似。
公司一旦组建,就是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夫妻双方需要共同对抗将来的未知风险,养育孩子和赡养老人。
为啥必须要找个志同道合的人,来对抗未来潜在的风险呢?
因为工业社会,普通人一辈子就赚那么多钱,一两套房几乎就是一辈子的积蓄。
所以普通人独自面对未来几十年的风险,再加上养育孩子和赡养老人实在太难了,所以需要找个合伙人。
只不过由于现在离婚率不断上升,很多普通人对未来没有长久打算和愿景。
所以都不愿意为婚姻这个共同财产和债务制度一起奋斗,处处都在设防。
富裕人群的不同在于,他们手里掌握的财富,已经远远大于多数普通人,足以抵御未来大多数可能的风险。
如果一个年轻女性或者男性,手里掌握大量的财富,而且生育意愿很低。
那么在他(她)的并不想要孩子的情况下,请问结婚这件事对他(她)有什么好处?
如果不是特别的喜欢或者欣赏对方,你又能用什么样的理由说服他(她)去结婚,接受这个共同财产制度?
这个理由不能是老掉牙的,女人过了年纪就嫁不出去了,也不是什么男人到年纪就该结婚了。
现代人根本不吃这套,大家接触各种信息都很早,也都懂得权衡利弊了。
当然目前年轻富裕的女性,进入婚姻的意愿是不是很强,我确实不太清楚。
我自己唯一熟悉的案例,可能就是大家常说的萧亚轩。萧老师每任男友都年轻帅气,但一直没有结婚。
但是年轻富裕的男性,进入婚姻的动力普遍都不太强,我是知道的。
社会上也有个很典型,大家也都知道的例子,就是王首富的娱乐圈纪委儿子。
他很早就明白的说过,自己并不愿意步入婚姻。再加上他非常富有,所以我们看到他在不断的换女友。
对他来说,并不需要像普通人一样,和一个固定的异性伴侣步入婚姻,携手抵御未来的风险。
因为他已经足够富裕,可以毫不费力的抵御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何风险。
对他这样的人来说,只谈恋爱不结婚,才是更好的选择。
大家开心就在一起,不开心就直接散伙,不存在什么法律上的义务和风险。
在没有生育意愿的情况下,他这样的人去领结婚证,是看不到任何好处的。为什么不能不领证,只同居呢?
事实上在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城市,这样的趋势也在逐渐产生了,而且这两年越发明显。
在这些一线城市的相亲市场,往往都是压倒性的女多男少,男女比例极度失衡。
因为相对穷困的男性,早早就退出了这个市场。他们就算来了,也会被当做空气一样无视。
但是这里面,也有一部分条件非常好的人。因为没有生育意愿,他们只是各种换女朋友,但并不考虑结婚。
谈恋爱时候怎么都好说,但是只要一谈到结婚,不管女方开出什么条件,他们都选择退出换下一个人。
假如我们把这批富裕的男性和女性,看成是一个整体。可以看出这些年他们这个富裕群体的婚姻意愿,是在下降的。
网络上这些年总有个说法,认为中下层的男性,都有着无限的生育欲望。
所以生娃这件事,是这些男性需要女性给他生孩子,所以男性要给女性保障。
但现实真的是这样么?其实这批收入处在中下层男性的,才是真正被误解的群体。
你去问问大城市男性里面,那些收入水平一般的
95后、00后
群体。
他们会像以前的60后、70后或者80后一样,有那么高的生育意愿么?
这些收入水平一般的年轻男性群体,有个普遍的观点就是:
孩子出生会导致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生育对男方本身就没啥收益。
生完孩子以后,他们还得拿出大部分月收入养孩子。所以他们普遍没有组建家庭,去生育的愿望。
再加上经历了这些年互联网的洗礼以后,大家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些男生也都觉得,钱就应该花在自己身上。我自己打打游戏,看看短视频小姐姐不香么。
干嘛要去组建家庭,承担责任养孩子,没事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呢。
至于那种虚无缥缈的“冠姓权”,和“有后代继承血脉”就更不用提了,这些年轻男性根本就不感兴趣。
自己活的开心最重要,家里又没有皇位需要继承,搞这些东西干嘛。
可以说目前很多媒体和舆论,都错误的估计了这批年轻男性的生育意愿。
现在生育意愿下降的,绝对不止是女性。这些中低收入的年轻男性,是生育意愿下降的更厉害那批人。
你让他赚钱养家?他也会问问自己,这对我有啥好处?他觉得没好处,又怎么会走进婚姻和生育。
一旦剥离了生育意愿,男性不管有钱没钱,对女性的需求只剩下很原始的荷尔蒙需求。
他们基本没有走进婚姻的动力,大家可能更愿意谈那种彼此没有责任,随时可以分开的恋爱。
现在很多人都告诉你,是因为女性不愿意结婚,男性需要做得更好,才能提高结婚率。
但事实上新一代年轻男性,尤其是年纪到了95后那批,收入水平一般的男性。
所有人都觉得他们生育意愿很高,但实际上别说生育了,他们根本连结婚意愿都很低。
不然数据上就不会出现,全国性的适龄未婚女性数量都在增加,和全国性的结婚率降低。
原因是这些年互联网上,各种男女对立的文章层出不穷。所有文章都告诉大家要利己,男女都受到很大影响。
在这股思潮的洗礼下,
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养育孩子的付出精神,已经越来越像个奢侈品了。
04 经济独立是伪命题
以前讨论女性结婚和生育意愿下降的时候,很多人一定会告诉你,是因为女性经济独立了。
而且每次说起这个话题,都会有人拿出女性在大城市独立买房的数据,来证明今时不同往日。
但事实上现在有多少年轻人,可以不用父母的钱,在大城市独立买房呢?
不管男女都非常少,多数男性做不到这件事,多数女性也做不到。
如果年轻人可以这么轻松在大城市独立买房,年轻人就不会提起大城市的房价,就无比痛苦了。
事实上这些年高学历女性从整体上看,不但没法做到经济独立。
而且收入水平相比同等学历的男性,实际上是在不断拉大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国家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里面,说的非常清楚。
高度市场化的劳动力市场,在吸引大量的高学历女性的同时,这些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工资差距,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改善。
在最近的十多年时间里,无论是哪个时期进入职场的高学历女性,其与同等条件下的男性之间的工资差距均呈扩大趋势。
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也显示:2003年女性平均工资比男性低13%,到2009年性别工资差距进一步扩大到21%。
这几句话啥意思呢?就是过去二三十年时间里,劳动力市场逐步走向高度市场定价。
在市场化定价的背景下,同等学历的女性和男性的工资收入,在不断拉大。
这里可能有人要觉得奇怪了,大家都是高学历,读书以后要参与的体力劳动就少,男女收入应该会大幅拉近啊。
可现实并不是这样,在劳动力高度市场化定价以后,只有国有部门的男女性别工资差距较小。
这导致现在女性选择就业的时候,对国有部门,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倾向大幅提高。
为啥劳动力高度市场化以后,会出现这个现象呢?因为中国绝大多数工作岗位,都是中小企业提供的。
能做老板的没有傻瓜,
中小企业老板对每个员工能给自己创造的价值,可以说清清楚楚。
他们需要的员工,是那种能从最大程度上压榨,和给公司创造价值的员工。
至于性别问题,他们并不关心。谁能榨出的油更多,谁的产出更高他们就会用谁。
这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很多公司会把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
对雇人的老板来说,是希望多招能当男人用的女人,还是希望多招能当牲口用的男人,这个不言而喻吧。
而且即使是脑力劳动,最后卷起来也是体力劳动了,需要你能熬得住耗得住。
不信你看看现在的互联网大厂,员工人均都是卷王,个个都是加班小能手。
大家
收入也相对高,
从事的也都是脑力劳动。可这时候你再看看,互联网公司男女比例。
男女的生理结构差异,决定了同等条件下,女性想要卷过男性非常难。
所以在劳动力绝对市场化的条件下,追求收入上男女整体不被拉开,就变得很难。
对于男女收入拉开的问题,
网络上以前
有个很好笑的解释,也有很多人信了。
说这是因为2010年时,女性相比1990年的时候,
承担的家庭责任和家务多了。
女性做了大量的无报酬家庭劳动,
所以她们的收入相比同等学历的男性,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但问题是已婚已育的女性收入整体下滑,未婚未育的高学历女性收入,也在下滑啊。
我们国家的大城市,存在着大量未婚未育的高学历女性。在北京上海这类一线城市,基本是扎堆的。
这些未婚未育的高学历女性,相比结婚生孩子那些,收入会高出来很多么?其实大多是差不多的。
关于女性收入问题,我们国家有一个全国妇女地位调查,这个调查每10年一次。
第一次调查是在1990年 ,第二次是在2000年,第三次是在2010年,第四次应该是2020年。
从1990到2010年期间,由于国家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女性都是只能生育一胎。
因此养育孩子和负担家务劳动所需要付出的时间,并没有大幅增多。
在这期间,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却有了大幅提高,大量女性开始进入大学读书。
结果是什么呢?是同等学历的女性收入相对男性,出现了大幅的下降。
在1980~1984年参加工作的人,2003年女性的平均工资为男性的1.13倍,到了2009年只有男性的85%左右。
在1985~1990年,进入职场的高学历女性,2003年时的工资约为男性的1.06倍,
到2009年也只有男性的85%。
2020年的第四次调查数据更惨,这个阶段女性的整体生育率已经跌到1.3。
这里面有很多少生甚至不生育的女性,并没有出现收入比男性更高的情况。
而且更可怕的是,这些未婚未育的女性收入曲线,比之前变得更难看了。
只要不是在国有部门,这些未婚未育高学历女性的整体收入,和同等条件的男性在持续显著拉开。
如果这些女性不是在体制内,他们的职业生涯收入高点,比男性来的更早。
这导致在同等学历的条件下,多数女性想要获得和男性差不多的收入,就只能死磕公务员和事业编。
这些年我们可以看到,在婚姻里经济条件弱势的女性,往往会经常提到一个词叫保障。
她们常常会问,我的保障是什么?
要知道结婚双方加起来是不赚钱的,这个所谓的保障,无非就是在谈钱的问题。
这些年经过各路媒体渲染,大家常常看到的是婚后一地鸡毛。
导致越来越少的人打心底觉得,两个人可以过一辈子不离不弃。
再加上目前婚姻财产是零和博弈,
大家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然后关于彩礼加名的话题,就不断被大家热议。
高离婚率的压力下,双方都抱着不愿意吃亏的心态,结婚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所以这两年我们才看到,国家从政策上在改良婚俗,第一个针对的对象就是高额彩礼问题。
现在所谓的彩礼、房产加名的本质是什么?是把原先属于男方家的财产,变成女方家的。
因为结婚本身不赚钱,彩礼这东西给出去,就变成了女方的婚前财产。
于是我们这些年才看到,网络上关于彩礼问题的争论,变得越来越激烈。
其实彩礼这个东西,是最近20年才产生的东西,而且越穷的地方越厉害。
过去为啥不存在这个问题呢?因为在2000年之前,社会上多数是国企。
大家的工资都是国家发的,房子也是国家分的,私有的财产其实非常少。
夫妻结婚了,可以向国家申请房子,那时候给自己保障的,其实是国家。
现在的客观事实就是:社会上同等学历男女的收入差距,其实是不断拉开的。
即使是高学历女性,相对于同等学历的男性,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体制内还相对比较好,体制外这点更加明显,而且这和生育还没啥关系。
因为你看看从1990年到2010年这三十年间,每十年做一个调查报告。
这期间都是严格生育一胎,可是女性的收入,依然在大幅减少。
作为个体,女性没办法改变这个现实,所以很多人只能是问自己的配偶索取,寻求更多所谓的保障。
过去二十年大家在这件事上,彼此还愿意商量。是因为在过去的理念里,传统家庭更多的是合作关系。
男性承担赚钱义务,女性承担生育义务。大家都认可女性生育这事儿,为家庭付出很大。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男性需要多付出一部分,去弥合缺失的这部分
但是新一代年轻男女,结婚和生育意愿大幅下降以后,这个合作关系解体了。
因为传统家庭里面,女性和男性谈所谓保障,是基于生育这个前提的。
现在年轻男性的生育意愿没了,更多人的观念变成了:
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
生育意愿没有了,这时候你去和他谈什么,生孩子你要给我一份保障,根本就不可能。
如果现在别人告诉你,这些90,95后的男孩
子,一个个都还哭着喊着,想要生孩子传宗接代么,你信不信?
传统合作关系的解体,让本应由家庭收入结构中,需要男性去弥补的部分缺失,现在就是大家都在摆烂。
其实你结婚不结婚,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关心。
各个国家需要的只是生育率,并不是结婚率。
没有足够的新生儿补充劳动力,意味着未来社保、医保体系,没办法持续运转。
所以结婚率没办法提高的情况下,所有国家理性的做法,就是把生育和婚姻剥离,欧洲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欧洲有大把的单亲妈妈。
要知道在1970年代,欧洲单亲妈妈的数量并不多。
后面苏联解体以后,欧美重归新自由主义,劳动力高度市场化,女性收入和男性大幅拉开。
比如现在英国的状态就是,四分之三的公司付给男性员工的薪酬,高于女性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