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绽
谈谈文化,聊聊艺术,拒绝虚伪,强调态度。做有品位、有素质、有情调,有梦想的靠谱文艺青年。北京日报文化新闻部诚意制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导体行业联盟  ·  韦尔股份彻底火了! ·  3 天前  
半导体行业联盟  ·  突发!又一晶圆大厂,董事辞职! ·  4 天前  
OFweek维科网  ·  获赔260万元!OPPO法务出手 ·  3 天前  
OFweek维科网  ·  千亿光伏巨头终止50亿收购案,发生了什么?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艺绽

犹太男人拍下万张民国美女照片,私藏50年后再次曝光:原来他最懂中国女人!

艺绽  · 公众号  ·  · 2019-01-31 19:44

正文

来   源:视觉志(ID:iiidaily)

作   者: 不一

最近偶然看到一组照片,拍摄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


和现在朋友圈里千篇一律,流水线般的美颜照片相比,这些几十年前的老照片,没有ps,没有滤镜,却似乎更让人震撼和心动不已。



民国女子,容貌和姿态倒是其次,气质与优雅最令人深爱,眉目间的一缕温婉和精致,是我们这个时代再也找不回的大气。


正如胡兰成所言:那 “是从静中养出来的。临花照水,自有一种风韵。即便艳丽,亦是锦缎上开出的牡丹,底子里还是一团静气。”




但你能想象,这组将民国女子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的照片,竟是由一位犹太摄影师拍摄出来的吗?


沈石蒂

Sam Sanzetti


1921年,当17岁的沈石蒂因为逃难只身来到上海时,谁也没想到这个来自异国的小男孩,竟从此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


沈石蒂在上海

沈石蒂在上海


最初到上海的时候,身无分文的沈石蒂只能靠在照相馆门前擦皮鞋为生,却慢慢被这个多变的城市吸引:


上海是个很不寻常的城市,充满了变化和喧嚣。这又是个熙熙攘攘的城市,有骗子,有小偷,有妓女,有奴隶。这还是一个有着无数种色彩和无数种气息的城市,又脏乱,又绚丽。所有东西都那么有趣,那么令人称奇。


他用不多的积蓄买了一架廉价的小相机,从记录异国他乡风景开始,慢慢走上了摄影之路。


位于南京路73号 沈石蒂的美术照相馆


在上海35年的时间里,沈石蒂拍下了两万多张照片。

他是当时上海照相界的金字招牌。



他用相机记录下了动乱年代里衣香鬓影的老上海,也为后来的人们搭起了一座桥,让我们得以穿越迷雾,真切的触摸那个年代,窥见所谓的民国范是怎样的雅致与精彩。



沈石蒂的拍摄没有复杂的布景,但用光颇为讲究,有点像古典主义学院派的用光方法,人物身后都有一片晕染感觉的光亮,这也使得他的照片总是给人唯美、梦幻的感觉。


而他的色彩运用也极为惊艳,通过在相纸上 手工着色 ,将照相技术和绘画技术完美结合,故而照片纹理细腻,色彩自然,有着“油画”般的质感。



“这些照片,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光彩照人。沈石蒂也因此记录下了上海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那个时代的魅力和风格,是无法再现的。”



沉静而魅惑,古典隐含性感,穿旗袍的女子永远清艳如一阕花间词。



眉宇之间的大气端庄是多少PS和整容都学不来的。



时评人羽戈曾在文中写道:看看现时代的知识人,大都长了一张体制化的脸,他们的气质,介于官僚气、市侩气与流氓气之间, 独独欠缺与其身份匹配的文气 。倘令他们穿上民国衣衫,置于《新青年》或“新月”团体,不消一眼,便能辨识其人来自现代。


而在沈石蒂的照片里,那些文人无论是着长褂还是穿西装,思想无论是激进还是守旧,都能感受到独立于时代的那份风骨。



沈石蒂的照片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结婚照。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沙滩阳光,却依然让人觉得甜蜜。


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

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


那时日色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



那群在照相馆留下照片的孩子们,后来去了哪里?

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呢?



沈石蒂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道:


“我一生都在寻觅我内心的幸福,钱财有也罢,没有也罢,我毫无兴趣,我所寻求的是内心的满足,还有爱。”


而这种感情也融入了他的摄影中,每次拍照他都会和拍摄对象进行沟通交流,试图从人物的神情中挖掘他最真实的一面。


故而沈石蒂照片看上去并不复杂,却总能触动人。

那照片里的人,眼睛里有光,有水,有生气。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他记录下的都是关于美,关于爱,关于温暖。



1957年,沈石蒂因故离开上海,带着拍摄的照片远赴重洋定居在了以色列,从此再没有重回中国,那两万多张照片也一度被尘封,被遗忘。


直到2011年,沈石蒂的继子摩西带着这些已经泛黄的照片找到了以色列驻沪领事馆: 沈石蒂临终前念念不忘的仍是上海,在上海的岁月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摩西希望能够代替父亲将这些照片归还给上海人民。


因为年代久远,大多数照片上的人至今不知身份,但值得高兴的是,也有一些人时隔50多年,重新遇见了他们最美的年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