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粉体网
粉体行业专业、快捷的资讯及电子商务门户网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粉体网

2025全固态电池“竞赛”,日本拿什么跟中国企业抗衡?

粉体网  · 公众号  ·  · 2025-02-09 1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新年伊始,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中科固能董事长吴凡 发文指出:

2025年,全球全固态电池话语权争夺战全面升级,中国全固态电池产业进程全面提速 。”

与此同时,日本的全固态电池领域接连传出了多条重磅消息:

(1)丰田汽车与京都大学等研究团队成功提升了全固态氟化物离子电池正极的体积当量容量,达到锂离子电池的 三倍 以上。若此技术投入应用,预计其体积能量密度将是现有锂离子电池的两倍多,这将使得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从目前的600公里增加到1200公里左右。

(2)GS Yuasa Corporation开发了一款全固态电池原型,与传统的汽车锂离子电池相比,这款全固态电池的单位体积存储容量提高了 1.5倍 。其充放电循环可达到300次,能量密度为750Wh/L,显著高于典型锂离子电池的400-500Wh/L。

(3)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在2024年发布的《电池供应保证计划》显示,至2024年底共批准四大全固态电池相关的研发项目,补助金额最高约达 48.5亿人民币

(4)本田从2025年1月开始试生产纯电动汽车(EV)用的“全固态电池”。该生产线不仅用于验证电池的生产工艺,还将对电芯规格、量产技术,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度优化。

在“ 公认的下一代电池的首选方案之一,也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的关键制高点 ”的全固态电池领域,日企的每一项新技术、每一个新产品,都被日本国内的媒体或企业,视为是与中国企业的“抗衡”。

日本的“护城河”:技术先发+专利壁垒?


日本在全固态电池领域起步早,领军企业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投入研发,核心技术积累深厚,尤其在硫化物电解质路线上占据主导地位。丰田、日产等企业已宣布全固态电池研发成功,并计划在2025-2030年实现量产。


在专利方面,截至2024年,日本在全固态电池领域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占比达68%,前十名企业中有六家是日企,技术壁垒显著。相比之下, 中国虽然在固态电池专利申请量上增速全球第一,但全固态专利占比仍较低,主要集中在半固态电池领域。

欧阳明高院士 曾于2023年表示,从国家角度来看,日本对于全固态电池最为重视、做得最好、规模最大。 在研发全固态电池上,日本较中国超前5年。 据中国粉体网观察,中国企业在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进度上,按各家对外宣称的看,似乎与日本相差并不大。

2025年1月, 国轩高科 表示,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其全力开发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同时也在布局卤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开发。另据报道,国轩高科研发团队通过微纳化固体电解质、超薄膜包覆单晶正极和三维介孔硅负极,实现了在全固态电池材料端的技术突破。

2024年9月, 东风汽车 透露,公司即将量产能量密度350Wh/kg的固态电池产品,并将加速自研能量密度突破550Wh/kg的下一代全固态电池。

广汽集团 宣布,自研的全固态电池采用100%固态电解质,能量密度超过350Wh/kg,150周循环后电池容量保持在90%以上,预计其全固态电池产品将于2026年正式装车,并搭载于昊铂车型上。

比亚迪 则计划2026年发布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新纯电平台和车型;从2027年起,针对中高端电动汽车领域小批量生产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并在2030年将其应用于主流电动车型上。

上汽集团 提出,其联合研发的全固态电池2026年开始交付,2027年量产装车。

小鹏汽车 表示,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装车,2028年量产。

中创新航 推出的“无界”全固态电池计划于2027年小批量装车,2028年量产。

欣旺达 计划在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量产。

中国的“杀手锏”:产业链全备+市场庞大!


虽然我国在全固态电池研发方面并不具备先发优势,但我们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具备比较优势,一方面,从车企、电池企业、材料企业以及机械加工设备企业等,我国整个产业链企业几乎都有积极参与者,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有了这一基础,将来 进入量产阶段,有望以较快的速度降低成本,形成压倒性优势

例如在锂、钴、镍等关键矿产供应链上,中国占据优势,此外,电池生产设备国产化率也很高(如涂布机、叠片机等)。相比之下,日本锂、钴等关键材料严重依赖进口,抬升了制造成本。

在市场方面,国内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为全固态电池提供了应用场景和试错空间。近些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以较大幅度增长, 为全固态电池的研发、量产、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日本所无法比拟的

国内全固态电池产业链相关企业正在以更高的投入、更快的速度去开发全固态电池,缘于此,中国有望像在液态锂离子电池领域一样,在全固态电池领域也形成自己的技术、市场和产业优势。

曾在日本工作多年的 上海交通大学汤卫平教授 ,此前在接受中国粉体网采访时谈到,丰田在全固态电池方面的实际进展并没有跟上规划的步骤,到现在大家还是没有看到实质的东西。

据汤卫平教授观察,日本走的主要技术路线即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可能会有很大的风险。我们国家现在的技术路线是百花齐放,如复合的、硫化物的、卤化物的、氧化物的这些路线都有在做,而且国家现在也大力支持,因此,他认为我们后边的发展不会比日本差多少。

中国全固态电池产业暗藏的“隐忧”


在影响我们全固态电池产业快速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中,有两大问题几乎是院士专家们的共识。

其一就是团结协作的问题。

陈立泉院士 认为,我们实现固态电池领跑的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也依赖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去解决一系列基础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

孙学良院士 对于中国固态电池的发展提出建议,首先要极大地加强产学研结合,特别是企业和高校,因为我们有强大的企业和工程团队,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固态电池开发人员,如何结合起来,实现1+1>2。

欧阳明高院士 认为,在研发全固态电池上,日本有很大的国家计划,分工细致,而我国现在还处于 “各自为政”阶段 ,没有一个完整的国家计划来推动。

清陶能源总经理李峥博士 认为,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时间点,取决于我们在产业链上所做的协同的工作,就是大家一起做的工作,而不是说简单一个技术或者一个院所或者一个企业在其中单独发挥。

另一大隐忧即是专利布局。

陈立泉院士 指出,面对锂电池产业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首先应立即加强基础研究!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企业层面,首先应统一认识,然后加大资金投入。如果我们的专利布局滞后于日本,届时我们要用他们的成果,就必须花高价购买知识产权。陈院士告诫说,我们 与其几年后花“大价钱”受制于人,不如现在就花“小钱”加大基础研究的力度,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孙学良院士 建议,应该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这一块非常重要,包括重视专利布局,只有创新,才能创造颠覆性的技术, 只有好的专利布局,才能避免“卡脖子”问题。

台湾大学刘如熹教授 在接受中国粉体网采访时也谈到,对于中国,不管未来发展的是硫化物或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怎么样发展能够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固态电池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不重视这一问题,在未来就算是量产技术成熟了,也是基于硫化物或是氧化物,那 在付专利费上面可能要吃很大亏

全球全固态电池竞赛已经拉开了帷幕,虽然胜负尚未揭晓,但这场竞赛的结果,或将重塑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竞争格局。

参考来源: 参考消息网、日经中文网、TrendForce、中国汽车报、中国粉体网等。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进粉体产业交流群请加中国粉体网编辑部微信:18553902686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报名参会
↓↓↓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