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晓宇|
牛津大学政治系博士
公号|世风|world-views
关注👆
"
朱洁
Juliet"
一个旅居英国、渐赴远方的写手联盟
泡沫经济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反复证明人性的贪婪,或是资本主义市场周期性的危机。泡沫经济是对社会注意力的动员和分配,
它改变了人对于价值的认识。
“地产泡沫”让房屋超过生存空间的需要,成了维系阶级身份和保值的手段。1995到2001年“互联网泡沫”在资本市场短暂的滑铁卢,却催生了新时代的基础设施和十年后的巨头。所以,看待如今对于“比特币泡沫”的争议时,应该思考的是,在价格变化的背后,我们的社会体系和认识将会遭遇如何的颠覆或是维系?
***
“比特币泡沫”和“互联网泡沫”的相似之处,
在本身估值的质疑之中,并没有多少对于技术本身“基础性”的否定。
无论“比特币”或是其它虚拟货币是否能作为新的交易媒介,区块链作为它们的技术支撑,争议性远低于产品本身。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有政府和投资资本对虚拟货币的打压和怀疑,他们对于区块链技术没有含糊,开始认真的布局。
就如同90年代的互联网,社会对于区块链的探索还在初步的阶段,不知道它能代来的改变具体是什么—但在它身上看到了改变的力量。公众十年后可能会认识区块链的代表企业,但忘记中本聪,如同今天认识Amazon和淘宝,却忘记了蒂姆·伯纳斯·李。
金融和区块链的结合是市场的初期反应,将去中心化的技术用于财富的集中,从持久性看是令人怀疑的。所以,虚拟货币的主流化带来的是泡沫,而不是繁荣。如果区块链点对点的交易技术获得普及,那么当今的金融机构,至少是它们的运作方式,会受到首当其冲的颠覆。
我们在没有中介结构的情况下,重新定义“交易”和“信任”。
***
我们想象一下当代的生活,无可避免都涉及到不同的“官方机构”。银行,政府,警察局,学校。Charles Tilly的经典论点,战争创造国家,暴力和财政的垄断,形成我们的现有社会。这些“官方机构”之所以“官方”,是因为除去它们之外,我们很难相信大范围社会中的另一个集体或是个人。
所以,我们需要各类的证明和文书,出自彼此都信任的中介(“官方”),来完成认证下的交流。没有官方的认可,我们作为社会个体的身份是存疑的:如果一个人说我没有身份证,没有银行卡,你对这个人的“合法性”是存疑的(他究竟是否存在)。
区块链留给人最大的想象,是一个没有中介的系统。
我们的信任是点对点建立的,去中心化的系统给予认证。官方在哪里?官方在云端。
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和社会机构的职能将发生变化。事实上,这些机构的当代危机正是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中介需求”。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带来的认证需求,在新的主体之间建立起可行的信任标准,官僚机构因此不可避免地扩张和膨胀,带来层出不穷的协调问题。
官僚机构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走流程”上,而其它公共服务的削弱,诱发了对公共机构低效的普遍不满。区块链将会是公共机构的解放。
当下区块链在各国政府中的应用从简化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开始。“认证”功能可以交给区块链的系统来完成,比如登记、注册、查询和追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碰到心仪的房子,想租或是想买,我们和卖方共同向系统提供请求——提供的个人信息通过加密处理,系统立刻可以验证卖方是否有房产的所有权(或者是你是否有财政能力),此项交易能否进行。你们既不需要去中介,也不需要去房产局完成认证,以确保对方的真实性。
已经进入试点领域还有福利和补贴的注册和发放。以英国为例,每年因为假造、个人或政府失误造成的福利款项的浪费高达35亿英镑,但如果应用区块链技术,接受方将直接以电子钱包的方式接受,省去了银行或是基层组织的介入,增加公共开支的透明度。
世界粮食组织将区块链技术用于难民救济的补助。叙利亚的难民以个人生物信息建立起电子档案,以电子钱包直接接收国际援助,在当地的超市以瞳孔识别的方式,购买生活所需。整个过程避免了可能的延误和腐败,同时援助方可以跟踪善款的流向。
***
以国家来说,在这场区块链风潮中走在最前方的是爱沙尼亚。很多人印象中的从前苏联脱离的欧洲小国,现在是电子化程度最深入的高收入经济体。在过去的二十年年间,
爱沙尼亚将举国上下数字化,被世界银行形容是“最接近数字社会”的国土。
2000年,爱沙尼亚已将网络权作为基本公民权利,同年通过法案,规定数字签名和纸质签名效力相同。爱沙尼亚的电子政府体系建立在“无钥签名基础设施”(KSI,Keyless Signature Infrastructure)上,意味着用户可以对自己在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签名,在任何时间进行独立认证,区块链的设计让伪造和篡改签名的降低。
用户在上传数据的时候,是上传散列值(hash value,可以理解成加密处理后的信息),意味着原有数据理论上说并没有离开用户,且找到复制出同意散列值的数据很困难。
政府区块链属于非公开的私有链,用户数量确定,不会出现像公开链(比如比特币)51%算力攻击系统的风险。在安全方面,爱沙尼亚的系统甚至可以抵御未来量子计算机的攻击。
各个政务体系,包括注册、商业、财产、投票、医疗等,都通过名为X-Road的互操作性平台整合,这意味着你不需要来往于各个部门之间,也不会出现“踢皮球”的推卸责任。在爱沙尼亚,开车的时候不需要携带驾照,或是车辆注册信息,医生给你开出的药方,你在临近的药店不需要证明即可提取。
当然,和公开区块链不同的是,这些储存的数据不能遵循完全的“不可逆原则”。如果遭到攻击,仍然需要数据恢复。这些分散的备份处理器需要物理上的距离,对于爱沙尼亚这样一个小国来说,是个挑战。他们的方法是建立
“数字使馆”
,租借别国的土地,享有司法管辖权(比如在卢森堡)。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国家,将举国数据在全球范围内的服务器处理,分布式地为本国公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算力,
这仿佛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国家。
风险恐怕不是来自于数据和网络的安全,而是在于数据的掌握者。国家层面上的区块链应用可以变成一个无所不在的跟踪网络,它的庞大权威甚至超过了政府最初的想象。即便是点对点的互动,我们仍然无可避免地需要在网络中定义自我存在。技术对于社会的统摄和反向的崇拜,将会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不再是枪杆子里出政权,是代码里。
(写于和谷歌区块链工程师,牛津大学技术和全球事务研究员的闲谈之后)
更多晓宇文章:
直男的性少数派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