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济学人集团
经济学人集团是分析国际商业及时事的主要来源。我们通过报纸杂志,会议商讨及电子服务等各种形式为您提供全方位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飞鲸投研  ·  医药中的大雷,乐普医疗,瞒不住了! ·  2 天前  
卢克文工作室  ·  LV设计大师亲自操刀,造提臀「鲨鱼裤」,显瘦 ...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美游客在日本明治神宫刻字,遭逮捕! ·  2 天前  
行业研究报告  ·  接下来的股市,会让你目瞪口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济学人集团

机器人做同事,人类的好消息?

经济学人集团  · 公众号  · 国际 财经  · 2016-11-19 08:10

正文

点击关注“经济学人”,欢迎订阅并置顶

机器人进入职场,是否一定令人担忧?其实有大量研究表明,创新不一定会削弱人工劳动的作用。新的模式会随着技术进步而显现,而机器既可以代替人力,也可以作为人力的补充。从历史上来看,技术进步相对来说有利于工人,而且自动化的可能性也并不意味着必然性。


机器与工作

机器人同事

机器人越来越强大,这对劳动者来说并不一定是坏消息




2011年,IBM(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沃森”(Watson)超级计算机登上美国的智力问答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在人机对抗中击败了所有人类选手,真可谓是惊人之举。自此之后,“沃森”变得更加智能。其组件从房间一般大缩减至公文包一般大,处理速度加快了两倍以上。目前,人们正将造型更优美、速度更快的“沃森”投入商业领域:其第一项应用是在癌症诊所提供治疗建议。很多人担心“沃森”的发展预示着人工将被机器取代。

 

在《与机器赛跑》中,MIT的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担心人工可能无法适应科技发展的快速步伐。软件企业家马丁·福特(Martin Ford)在出版于2009年的《隧道之光》(The Lights in the Tunnel)一书中描绘了一幅更为黯淡的图景。福特指出,约40%的美国人仍在从事护士、簿记员等过时的工作。在他看来,在创新的推动下,企业将很快裁掉数百万员工,比如300多万名收银员的岗位就受到了自动收银机的威胁,但创新也会为失业工人提供一些新的就业机会。

 

然而,也有大量研究表明,创新不一定会削弱人工劳动的作用。同样来自MIT的大卫·奥特尔(David Autor)在发表于2013年的一篇论文中指出,经济学家们用于描述产品制造过程的“生产函数”需要重新整理。这些函数把劳动力和资本视为一个配方中的两种独立元素,认为将一大汤匙技能型工作与一剂资本混合起来就能创造出GDP。但在现实生活中,两者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

 

奥特尔提出了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在建模中将生产过程分成一系列任务。企业面临的挑战在于根据资本和不同水平技术工人各自的比较优势来决定如何分配这些任务。分配会随着成本和技术的变动而不断演进。比如,在创新的推动下,有些岗位的人工可能会被取代,但人类在其他领域的生产效率会因此而提高。

 

奥特尔在书中写道:一种新的模式会随着技术进步而显现出来。机器接管了重复的数据统计、汽车零部件焊接等日常工作。人们可以用详细明确的指令将这些任务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中。接下来,被取代的工人会被重新分配至更为即兴、更凭直觉的工作。比如在航空公司办理登机手续的柜台,计算机可以代替员工完成打印登机证等日常工作。因此,人类可以更方便地应对航班取消、航线变更等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其他行业中,机器既可以代替人力,也可以作为人力的补充。起初,“沃森”会根据相关置信度给出建议,协助医生进行癌症治疗决策。它最终可能会代替医生做一些诊断。在其他情况下,机器人可能会提高对医生服务的需求。2013年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Medical Association)的一篇论文指出,虽然机器人辅助手术的结果不一定优于全人工微创手术,但对医生而言,学习并掌握机器人辅助技术要容易得多。因此,得益于机器人的辅助技术,一些手术的成本降低了,其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了。

 

从历史上来看,技术进步相对来说有利于工人。哈佛大学的劳伦斯·卡茨(LawrenceKatz)和波士顿大学的罗伯特·马戈(Robert Margo)指出,劳动力市场趋势在19世纪和20世纪显示出惊人的连续性。例如,近几十年来,“中等技能”工人随着计算机化和自动化进程的推进而被取代。与此同时,高技能工人和低技能工人的就业率升高。在卡茨和马戈看来,这种“空洞化”并不新鲜。早期工业化也产生过类似的效果。随着工业纺织生产的发展,训练有素的织布工等中等技能工匠失业了,但低技能工人和白领阶层经理的工资稳步提升。机械化意欲无止境地取代各种日常工作,不过尚未引发大规模失业。其实,现实情况恰恰与之相反。

 

令人担忧的是,现如今的技术将目标锁定在非常规、非普通任务之上。但奥特尔指出,一项技术活只是有可能实现自动化,这并不代表它将来一定会实现自动化。日本与印度生产尼桑汽车的工人数量相去甚远,前者劳动力昂贵,而后者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在决定如何部署新技术时,各类型工人的相对成本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通往HAL(硬件抽象层)之路

 

MIT的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巴塞罗那一个经济研究中心的基诺·甘西娅(GinoGancia)和苏黎世大学的法布里奇奥·兹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认为企业所面临的动机也有可能发生改变。在他们看来,发达国家的企业应对全球化的做法是利用海外廉价劳动力并投资有助于提升国内工人技能的技术。比如,苹果公司利用技能娴熟的美国工程师设计其产品,而让廉价的外国工人制造产品。

 

如今,新兴市场的工资上涨,将非技能型工作输往国外已不再如以往那样极具吸引力。几位作者认为,这可能意味着创新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会大大改变。企业可能会发现投资有助于提升国内低技能劳动者的技术更具吸引力,从而提高这些工人的工资。总有一天,灵巧的机器人可能会改变这种局面。但只要人类保有认知灵活性的优势,工作热情高涨的工人将继续为企业所重用。


本文摘自《经济学人》经典合集《新经济学》,原文机器人同事》



                           

《新经济学:解读现代经济》

Economics:Making Sense of the Modern Economy

[英]理查德·戴维斯(Richard Davies)主编

张慧玉  印家甜  杨梅 译

中信出版集团 · 2016年9月


内容简介


《新经济学》是《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近年经典文章的精选合集,由《经济学人》经济金融版块资深记者编辑精心选编。本书覆盖了经济、金融和科技领域几乎所有的热点话题,以幽默的笔法和鲜明的观点,深入浅出地解读当今世界的方方面面。文章涉猎广泛,既有对日常生活中经济学点滴的剖析,又关注宏观社会政经议题。全书分为三篇,通过历史、现状及未来的时间维度,洞察经济学背后的奥秘,阐释经济运行的规律。第一篇围绕“货币、银行与危机”,探讨今日社会经济局面是如何形成的;第二篇围绕“当今世界是如何运转的”这一宏观问题展开;第三篇展望新经济、新企业以及新经济学、机器人经济学的未来。每一主题均通过若干篇精悍易懂、精辟入理的独立文章呈现,带领不同层次、领域与背景的读者观察和理解现代经济,并为己所用。


作者简介




理查德·戴维斯(Richard Davies)


英国前任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Osborne)特邀经济顾问,2015年6月前担任《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经济编辑。在加入《经济学人》前,曾在英格兰银行工作,带领团队主营国际经济和金融业务;担任该行FinancialStability Report的首席执笔人,主要研究银行业的稳定情况。曾在位于渥太华的加拿大银行任职。入行之初为微观经济学家,曾在私人咨询处工作,后担任英国竞争委员会的政府反垄断经济学家。其学术研究发表在Journal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和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等报刊上。曾在牛津大学林肯学院开设过经济学课程。


长按下方二维码并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

直接跳转至各大网站新书页面



长按识别二维码立刻下单


读商论,知天下

↓ 即刻扫码下载 ↓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 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