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的拐点来临,已是不争的事实。与之呼应的是,电影产业的现金流紧张、裁员热、估值缩水、融资困难、公司倒闭等一系列问题也将随之来临。
一起拍电影(yiqipaidianying) | 于华东
近日,光线传媒副总裁李晓萍在一次员工大会上宣布,将在全公司范围裁员20%左右。目前,光线传媒员工数超过500人,如果按照20%裁员比例的说法,那将意味着将有100人会离开光线!
据内部人士透露:“公司觉得现在人太多了,要裁掉那些思想老旧或者太文艺的人。”“只想留下最优秀的员工,也是因为权衡人力成本,要给新业务的员工空出位置。”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今年电影产业低迷、票房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连光线这样的龙头企业都开始大规模裁员,无疑是对整个影视行业释放了信号——寒冬来了。
而在今年年底之前,裁员或许将成为整个电影行业的趋势。
口碑扑街、票房滑坡、保底全败……这些几乎成了2016年暑期档的代名词。
影视产业的寒冬已至,一大笔走高的坏账让出品方压力很大。在前几年经历了迅速扩张的影视公司,可能需要来压缩人工成本了。
2016年上半年,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谈及公司投资业务时说到,“已经投资50家公司,洽谈的有10多家公司,年内可能会投资70家左右。”
从4000万控股七维科技布局VR到48亿控股猫眼,光线在泛娱乐的布局上花了不少钱。
数据显示,2016上半年度光线投资共计流出现金6.6亿元,净流出为4.24亿元。不过还好光线在上半年的票房收入表现良好。
在已公布半年的几大电影公司中,光线的业绩已算不错。今年上半年,光线传媒实现营业收入7.2亿元,同比增长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21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91%。
更体现光线实力的是,在这7.2亿的收入中,来自电影的收入高达6.1亿元,同比增长102%,占到总收入的90%。
《美人鱼》是
光线上半年营收和利润超额增长的主要来源
但光线上半年的营收和利润的超额增长,主要来自电影《美人鱼》(票房33.9亿元),单极分化比较明显。
在下半年的暑期档,光线独立发行的影片《大鱼海棠》也突破了5亿,也算传统五强之中自己独立作战成绩最好的公司。
此外,比起光线,其他电影公司在暑期档的表现更是差强人意。
万达和华谊要不是作为《魔兽》的投资和发行方,这两家公司出品的电影在暑期档几乎是毫无建树。
博纳影业本来在春节档凭借《澳门风云3》有不错的开局,但暑期档两部重点影片《封神传奇》和《危城》合起来都没有突破5亿。
乐视影业联合发行的《盗墓笔记》虽然拿到了暑期档华语影片的冠军,但距离保底10亿还是有一步之遥。上映期间,保底方世纪长龙的股票出现了大幅的波动,可见投资人对影片也是缺乏足够的信心。
暑期档遇冷
票房不给力,电影公司的现金流自然就会承压。尽管是上半年电影票房收入亮眼的光线,也会因为多起并购而让现金流开始紧张。
因此,面对资金压力,6月25日,光线传媒分别发行了10亿和20亿的短期和超短期票据,以此来弥补收购猫眼带来的资金缺口。
7月23日,光线传媒公告称减持了部分持有的天神娱乐股票,累计减持天神娱乐股份200万股,获得现金流入1.6亿元左右,最后获得的投资收益约为1.02亿元。
而近日光线传出的大面积裁员,可能也是另一种缓解现金流的方法。其内部人士也透露,此次裁员,“只想留下最优秀的员工,也是因为权衡人力成本……”
另外,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40%的华谊兄弟,可能又要通过减持股票来增收现金了。9月8日消息,华谊兄弟昨晚发布公告,继9月1日减持260万股掌趣科技股票之后,公司9月6日至7日再度减持了2000万股掌趣科技股票,占掌趣科技总股本的0.72%,此次交易投资收益约为1.17亿元。
市场拐点带来的是一整套剧变,影视公司要储备资金准备过冬?
而根据各大银行半年报,四大银行在今年上半年总共裁员超过 2.5 万人,其中,拥有最多职员同时也是人均创收效率最低的农行,员工数下滑至不到 50 万。而这背后的原因自然是——经济放缓。
我们曾提过,宏观经济下滑,才是电影产业出现拐点的根本原因。除了票补减少,没有好片等电影供给方面的表象,我们更加需要注意的是,电影行业迎来拐点的根本原因跟整个宏观经济的大环境密切关联。
易凯资本王冉不久前曾说过: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有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漫长的下行周期。在这个下行周期里,GDP增速很可能会降到3-5%甚至更低,一些行业甚至会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的情况。
与之对应,电影行业和中国宏观经济同步,也到了一个下行周期。今年的暑期档整体几乎就是九年以来的首次零增长,七月份的票房更是出现了五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暑期档呈现九年来零增长
热钱不再,票补降低,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迷。
在这时,很多中小影视公司就应该开始思考,自己还有没有现金流,要不要裁员。
因为,经济低迷对电影产业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热钱离场,电影投资又不好找了。
这几年传统经济低迷,而电影市场一枝独秀,让大量热钱开始涌入。但是电影产业如今也进入拐点。
当电影市场的拐点真的来临,各大公司的裁员也将是必然现象,电影公司的股价和市值将大大缩水。以后电影公司动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市盈率肯定不会有了,而一些靠玩概念和资本的影视公司必然面临融资困难等问题。
所以,票房增速放缓、光线裁员、华谊减持等等,都不是孤立的偶然事件,而是电影市场拐点带来的一整个体系的“冷套餐”。
其实电影市场的拐点并不在今年的暑期档,而是在今年的春节档过后就已经开始了。今年以《美人鱼》为代表的春节档将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最后狂欢,盛极而衰的拐点已经到来。
当电影产业的泡沫褪去,从业人员的“虚胖”也将得到控制,而接下来,就是留下精兵悍将,拼肌肉的时候了。电影公司之间,将迎来好内容的正面竞争,而不仅仅停留在资本层面。
公司的经营和投资的规则都是买涨不买跌,在形势大好的牛市的时候,一定要快速扩大规模,进行投资布局,但是一旦到了行业拐点的时候,就要迅速收缩,捂紧钱袋、压缩成本、储粮过冬。
在电影市场飞速上升的时候,影片供不应求,不少产品都是滥竽充数,各种圈IP、圈演员,火速开机上映的项目不胜枚举,而现在,当整个市场增速放缓,各大公司就要告别广撒网心态,拿出精耕细作的耐心。
所以,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拐点并不用太过伤心。只有当市场趋于冷静,雾霾散去,才看得清谁在裸奔。
只是,在这时,电影市场就会急待转型,要么真的是大投入、大特效,走好莱坞的路线,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要么就是把剧本的孵化做到尽善尽美。而不管是哪个方面,都需要“奇思妙想的创意人和脚踏实地的执行人。”
其实,今年中国票房增速的急剧下降,正是当下电影产业的各个方向都在急需转型,而且集中爆发的原因所致。
本文来自公众号“一起拍电影”,可点击文末直接“阅读原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穿越者立场
交流沟通,意见反馈,想要福利,请加穿越君微信(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添加穿越君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