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9号文要点
文件出台的背景就是地方政府在“化债”的同时,还要求发展,所以要提供一个退出重点省份的路径。
隐性债务率(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余额/地方综合财力)应不高于除北京、上海、广东外16个非重点省份中隐性债务率较高的8个省份的平均值;(分子分母均为前一年数据,8个省份平均值以财政部认定为准)
本地区金融债务/GDP低于10%;(分子分母均为前一年数据)
评估具备化债能力,不再适用重点省份相关化债政策支持后,确保有能力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2025年一季度申请退出时,最近一个月底融资平台数量较2023年3月底累计压降不低于40%;2025年底、2026年底融资平台数量分别较2023年3月底累计压降不低于75%、90%;2027年6月底前实现融资平台全部退出。
融资平台退出后,其债务作为市场化经营主体债务,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理不纳入融资平台金融债务统计,不再适用47、35、134、14号文相关政策。
此次“99号文”作为“35号文”的第6个补丁,与“35号文”一脉相承,并
首次提出退出“重点省份”的概念
,弥补了以往政策在重点省份退出路径方面的空白,并制定了具体的退出标准。
“99号文”的退出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和整合了“14号文”中关于
区域债务率、金融债务规模
等考量因素,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而在融资平台退出时间安排上,与“150号文”规定的
城投退平台时间节点(城投应不晚于2027年6月末退平台)
相契合,进一步增强了地方债务管理政策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地方债务风险的有效化解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具体的政策支撑。
由于2024年各省份相关财政数据尚未公布,我们暂以2023年隐性债务率为基础,测算12个重点省份隐性债务率排名情况。
根据2023年地方综合财力数据以及网传2023年14.3万亿隐性债务的区域分布情况,测算出除北京、上海、广东外16个非重点省份中隐性债务率较高的8个省份分别为湖南、江苏、河南、安徽、湖北、山东、四川、陕西,8个省份的隐性债务率平均值为64.41%。截至2023年末,12个重点省份中隐性债务率处于平均值以下的省份有青海、宁夏、广西、吉林、内蒙古、黑龙江。
隐性债务率主要用于衡量地区层面的债务风险状况,它反映了一个地区整体的债务负担与偿债能力。我们判断金融债务指标的设立则应聚焦于城投公司层面,“35号文”中也曾提到过“化债的范围主要为融资平台今明两年到期的贷款、债券和非标等金融债务”,也从侧面印证了我们的判断,我们暂以企业预警通中城投平台有息债务的数据替代金融债务。
根据上述测算的排名结果,重点省份中内蒙古、辽宁和黑龙江距离10%的标准较近。
“99号文”中除退出标准里两个客观的指标,另一个值的关注的指标就是退平台工作的进度。
自2023年3月底起,各重点省份在城投平台 “退平台” 数量的进展呈现出显著差异。重庆市表现突出,累计实现 “退平台” 的企业数量高达50家,远超其他重点省份地区。天津、云南和广西则处于第二梯队,退平台数量依次为19家、16家和13家。其余8个省份的退平台数量均在10家以下,与前两者差距明显。重庆市近期大力推动城投平台退出,主要得益于地方化债专班有效传达了中央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小组办公室出具的相关文件。该文件对退平台过程中向债券持有人征求意见的流程、债券管理部门的分工以及中介机构的职责等关键环节进行了详细阐释,为退平台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导,进而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退平台进度来看,各重点省份城投平台较2023年3月底的累计压降效果最为显著的是青海省,达到了50%,这主要归因于青海省的城投平台总数较少,基数小使得退平台比例相对较高;紧随其后的是天津市,退平台进度达到43.18%,这表明天津市近期在退平台工作上也投入了较大力度;重庆市退平台进度为37.31%,虽然退平台数量领先,但由于其城投平台基数较大,在进度上稍逊一筹;接下来便是广西地区,退平台进度为20.31%,在重点省份中处于中游水平;剩余省份退平台进度均在15%以下。
整体看来,青海有望率先退出“重点省份”,其次便是退平台工作进展不错且2023年隐性债务率尚可的重庆和广西。我们后续也会持续跟踪哪些重点省份会在2025年3月底前向国务院报送请示。
四、写在最后
“99号文”提出退出“重点省份”的具体路径是基于化债与发展协同共进的理念。在以往“化债是第一要务”的主基调下,本次传达出“统筹化债和发展”的新思路。地方政府在推进债务化解工作的同时,也需更加重视自身经济的发展,在化解债务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随着“99号文”下发实施,那些有望在2025年率先退出重点省份的地区,能够更快地激活本地经济发展活力,经济发展有望迎来新局面。退出平台名单后虽,相关企业的债务不再适用47、35、134、14号文等政策,但若想新增融资,仍需进一步加大产业转型的力度。这类城投可结合资源禀赋吸引更多投资,整合各类经营性资产,尽快向市场化、法治化转型。同时,加大对当地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地区经济活力,构建起债务化解、新增融资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宋敏端(
中国城投50人论坛成员、财达证券企业融资部业务一部负责人
)
胡恒松(
河北金融学院教授,中国城投50人论坛秘书长
)
薛鼎松(
财达证券
企业融资部业务一部业务董事
)
134号文来了,留给城投转型的时间不多了
国务院披露政府债务情况,如何解读?
风险可控,监管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改革深化——《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解读笔记
从八起隐债问责通报看化债过程的合规性问题
“十万亿”史诗级经济刺激即将到来
十万亿级财政刺激将至,利弊如何?
“化债”必不可少,“发展”势在必行
10万亿化债充值让“城投信仰”继续坚毅
“化债”——城投公司“有喜有忧”
城投转型新思路:“城投,产投,创投”
“退名单”仅是开端,城投转型任重道远
财政可再宽松,再来“十万亿”又何妨?
“隐性债务”清零后,城投还会不会融资?
存量融资规模或决定本次化债“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