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荷兰莱顿大学进行学术访问
2017年9月12~16日,应荷兰科学研究组织(Netherlands Organisation for Scientific Research)邀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和国际合作局组成的8人代表团赴荷兰莱顿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并参加“多元视角下的古代中国”学术研讨会(CASS-NOW Workshop on ‘Perspectives on Ancient China’ )。社科院考古所学者施劲松研究员应邀参加。
9月13日,中荷两国学者举行学术研讨会,研讨内容广泛,主要涉及考古学、历史学和文学。双方学者演讲的内容涉及中国大陆域外汉籍的整理与研究、中国青铜文明、中国早期文献的文本传承与战国诸子思想、《尚书大传》的政治表达与思想背景、以《汉书》为代表的中国古史建构中所体现的知识与权力、辽代的城市景观与政治、明代思想中的核心观念、明代的官绘地图、17世纪荷兰与中国的文化交流、20世纪上半叶抚顺煤矿的土地与劳动力变迁等。围绕讲演内容,与会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施劲松研究员在“多元视角下的古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上演讲
施劲松研究员以“差异、适应、融合:考古学视角下的中国青铜文明”为题做了研讨会的首场学术报告,该报告阐释了中国青时代各区域文化所存在的差异,以及相互间的适应与融合,力图揭示出一个有别于传统史观的考古学视角下的古代中国。施劲松还与荷兰学者共同主持了会议后半程的研讨。
2017年9月14日,莱顿大学亚洲图书馆举行揭幕仪式
9月14日,代表团应邀参加了莱顿大学亚洲图书馆揭幕仪式(Grand Opening of Asian Library)。这是莱顿大学的一项重大学术活动,荷兰王后和多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仪式,《丝绸之路》作者Peter Frankopan做了题为“亚洲和现代世界的形成”的演讲。随后代表团参观了莱顿大学亚洲图书馆新馆。
中方代表团访问荷兰科学研究组织
在访问荷兰期间,代表团还访问了荷兰科学研究组织,会见了该组织的主席,双方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荷兰科学研究组织今后应加强合作表达了共同意愿,并提出了由学者相互交流和双方机构共同策划的交流与合作模式。此外,代表团还与莱顿大学考古学、当代史等领域的学者进行了座谈,交流了双方共同关注的学术议题。
此次学术研讨会呈现出研究历史问题的多种视角和不同方法,无疑有助于参会学者今后在各自领域内的深入研究。通过研讨与交流,中荷双方学者均意识到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十分必要和迫切。对中国学者而言,无论是研究中国问题还是西方历史,都需要了解国外的研究动向和全球视野;对西方学者而言,认识世界的历史与文明同样不能缺少中国。双方学者均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荷兰科学组织能开展更为深入、具体的合作与交流。
赴丹麦参加“十字路口的考古学:地区相遇的全球叙述”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7年10月25~30日,社科院考古所学者施劲松研究员应哥本哈根大学邀请,赴丹麦参加“十字路口的考古学:地区相遇的全球叙述”国际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的议题主要为欧洲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与会代表为来自欧洲、美洲、非洲等国的考古学家以及丹麦本国学者,共计100余人。施劲松是会议邀请的唯一一名亚洲代表。
“十字路口的考古学:地区相遇的全球叙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丹麦举行
会议日程包括三天大会和一天调研。
第一天大会的主要议题为北欧考古学,来自National Museum of Copenhagen、University of Lund、Viborg Museum、University of Aarhus、University of Helsinki、Bornholm Museum、Centre for Baltic and Scandinavian Archaeology of Schleswig、Vilnius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Uppsala、University of Oslo等的学者参与研讨。研讨内容涉及北欧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社会等级,北欧森林中的纪念碑,青铜时代的社会与家庭,波罗的海的石船、战争与文化外交,铁器时代的维京人,芬兰铁器时代的人口,前基督教时期的祭祀,聚落与墓葬反映的生活与死亡,全球与地区视野下的斯堪的纳维亚的航海,以及考古学的现实性等。
第二天大会的主要议题是欧洲考古学,来自National Museum of Copenhagen、University of Gothenburg、University of Copenhagen、University of Buffalo、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Sofia University、American University of Rome、Roma Tr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Sheffield、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of London、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等的学者参与研讨。研讨内容包括丹麦早期青铜时代的人口、贸易、消费和财富分配,德国中部的社会结构,欧洲铁器时代的社会学观察,野蛮人的中心与王朝的边缘,9世纪的维京人,环境决定论,意大利原史考古学的年代学数据,英国巨石阵,从土耳其到西欧的偶像,以及针对欧洲一些重要遗址所进行的研讨。
第三天大会的主要议题是世界考古学。来自University of Copenhagen、National Museum of Copenhagen、University of Leiden、Irish Institute of Hellenic Studies、Univerity College Dublin、Faroe Islands、University of Sheffield、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University of Uppsala、University of Abomey-Calavi (Benin)、University of Ghana、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等的学者参与了研讨。议题涉及从酋邦到国家的迈锡尼文明,Kephallena的考古计划,Kephallena考古学,东地中海的陶器,世界舞台上的丹麦古物,安第斯山东坡的考古学,牙买加的岩刻遗址,纳米比亚的岩画艺术,公元一千纪的津巴布韦,贝宁考古学及丹麦考古学家的贡献,加纳考古学,从印度洋到西非中世纪的海贝贸易等。
施劲松在“世界考古学”场次,作了题为“中国青铜时代的文明景观”的大会主旨发言。这一发言的内容为施劲松研究员的最新研究成果,即通过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生产、功能和使用的考察,从一个长时段和大范围去认识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和社会。这一发言,亦在此次研讨世界多地古代文明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展示和阐释了中国的古代文明。
丹麦Borgring 环形城堡
丹麦默恩岛上的大石墓
丹麦默恩岛上的长形墓
第四天的考察,会议代表参观了哥本哈根以南30公里的Borgring环形城堡,并听取了正在进行发掘的考古同行的介绍。之后,参观了Vordingborg的城堡和博物馆,这是可以追溯到公元12世纪中叶的丹麦最重要、也是现存最好的中世纪城堡之一。最后参观了默恩岛上石器时代的大石墓群等。默恩岛上现存大石墓120余座,墓葬由巨石构成,带单墓道或双墓道,其中包括王墓。
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展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不同区域的古代文明,有助于今后相关研究的深入。社科院考古所学者与国外学者之间的交流,加强或建立了彼此间的联系,有利于今后进一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考古所科研处供稿
2017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