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慧田哲学
小众品位,大家思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哲学园  ·  广义相对论的雏形 ·  5 天前  
哲学王  ·  尼采 |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慧田哲学

香港再无董建华

慧田哲学  · 公众号  · 哲学  · 2024-09-02 21:47

正文

推荐关注

上方公号内回复 999 有惊喜

作者:明德先生 来自:张首辅Plus


自2019年以来,香港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回顾香港的过去时,人们常不禁思考,为何昔日繁荣的城市会走向今天的模样?

27年前,昔日的船王之子董建华成为香港第一任特首,那时的他,是何等的春风得意!

也许,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船王之子,不应该是朱门酒肉的主吗?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大富翁,竟然偏离了自己的阶级,想要为香港的底层人民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毕竟,曾经经历过家族破产曾经一度想要自杀的船王之子、曾经亲眼目睹香港船工凄苦生活的船王之子,一旦走上政坛,便志存高远:要全心全意为香港人民服务!

1997年7月1日,董生走马上任。

01
“八万五公屋”折戟沉沙

在97年的施政报告中,董生提出来了“八万五计划”:即每年供应不少于85000个住宅单位,希望用十年时间实现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由6.5年缩短到3年。

这一政策的直接效果就是:2000年首批完工85710套,2001年完工10万套(远超计划),2002年完工6.7万套。也许朋友们不知道这些数字的概念,我做一个简单对比:“1998-2007十年间私人住宅供应量也不到24万个住宅单位,而港府2000-2002三年时间就盖成了24.2万。”

因为董生的“八万五计划”,香港的房屋供给大大增加,香港房价也从1997年的最高点到2003年,一度跌了七成!

这个时候,前几年闹事的那群港灿的父辈、祖辈们开始走上街头,怒气冲冲声讨董生的“八万五计划”,闹腾的结果是:“八万五计划”寿寝正终,而香港的房价从2003年开始了近20年的逆天反弹:

今天,香港刚毕业的大学生要努力工作30年方有机会攒够首付、而后月供30年,他就可以拥有一间40平的房子!

颇具喜感的是:香港的住宅用地仅占了香港土地面积的7%,后来的几任特首曾一度提议将总占地67%的绿地拿出一部分来开发地产,被港灿否决,又有人提议填海造陆来解决住房问题,依然被港灿否决,美其名曰——要保护环境!

年轻时的董建华和妻子赵洪娉

02
数码港半途而废

如果说“八万五计划”的被废,直接导致了这群闹事的港灿买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那么,数码港的被废则直接决定了依赖于房地产的香港失去了最后一次绝佳的转型良机!

1998年,董生便清醒地认识到,唯有科技方能改变香港!

1999年,董生力推的“数码港计划”开始浮出水面,从台积电出走的张汝京,想要在香港数码港建厂做“中芯国际”,遗憾的是,香港人怀疑这位仁兄是炒地皮的,逼得张汝京退而求其次,那我租你们的地行不行?得到的答案是——No!

而颇具讽刺的是,前一年还怀疑张汝京来炒地皮的香港人,第二年就批准了李嘉诚之子李泽楷提出来的数码港计划,至于地皮——免费的!李家人画了一张大饼,要把这里发展成为足以睥睨硅谷的高科技中心,后来,他们确实把它建成了“中心”,只不过,数码港原本定位的“高科技中心”神不知鬼不觉的成了“地产中心”!

后来上海张江向张汝京抛来橄榄枝,成就了日后大名鼎鼎的中芯国际。

而香港,依然是李家的城……

03
香港的未来

你问我香港的未来是什么?

坦率说:我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当香港人只是把原因对准外面,而丝毫不检讨自己时,我不知道香港的未来在哪里!

当年轻人因失业而焦虑,却不愿意将目光扫向内地,来内地寻找机会时,我不知道香港的未来在哪里!

当新一代香港人,口口声声把自由当饭吃,沉醉于上街的行动中而不自知时,我不知道香港的未来在哪里!

当繁华不盛,而高内地人一等的心理犹在,宁可闭上眼睛也不去内地看看眼前之景时,我不知道香港的未来在哪里! 

香港再无董建华。或许,这正是让人们感慨万千的原因。

港灿求贤访逐臣,董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廉居数码案,不问苍生问豪绅。

不问苍生问豪绅——这是今天这群港灿的悲剧所在,遗憾的是,他们依然沉浸在其中并不知道错在哪里,这才是香港年轻人最最悲哀的地方!


1976年8月26日晚9时45分,重病在身的毛泽东突然要秘书去找一部《容斋随笔》来。此时,离毛泽东去世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可是,毛泽东还向秘书索要该书。秘书很快从北京图书馆把书借来了。

8月30日,《容斋随笔》大字本又印出,31日送到了中南海。9月8日,也就是毛泽东去世的前一天,还由别人为他代读《容斋随笔》37分钟,实践了他“活到老,学到老”的诺言。

到9月9日逝世,毛泽东再也没有看过任何一部书。可以说,《容斋随笔》是一部陪伴他走到人生终点的书。

宋代笔记之冠
  大有来头的作者注定此书不凡

《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字景庐,号容斋。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

洪迈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洪皓,在担任南宋礼部尚书的时候,出使金国,被金国扣留在荒漠十五年,但他坚贞不屈,艰苦备尝,全节而归,被誉为历史上第二个苏武《宋史》评价说:“皓留北十五年,忠节尤著,高宗谓苏武不能过,诚哉。”洪皓生八子:尤以洪适、洪遵、洪迈闻名天下,世有“三洪”之称,与北宋“三苏”齐名

长子洪适,榜眼,官至右丞相;次子洪遵,状元及第,官右丞相、同知枢密院事;三子洪迈曾任翰林大学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皆为正一品,因此世传“一门三丞相四学士”之美誉。

洪迈生活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从小跟随兄长饱读诗书,他的记忆力不同寻常,每天读书数千言,看一遍就不会忘记。他还博览群书,即使是小说野史,也没有不涉猎的。而且,他读书还养成了作笔记的习惯。读书之际,每有心得,便随手记下来,集40余年的成果,形成了《容斋随笔》5集,凡74卷。可以说,容斋随笔》是其读千百部书,集腋成裘的成果,其历时之长,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由于《容斋随笔》是文言文,对于大众来说,略有难度。1993年,我们便组织力量将此书翻译成白话文,出版了《文白对照全译容斋随笔》,该书甫一问世,就成为当年畅销书,一时洛阳纸贵。

这部白话翻译本《容斋随笔》的主编王兴亚教授,是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曾经担任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河南人才史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参与注译的,都是有着深厚功底的文史学者,几十年的长销不衰,证明此书实为古籍白话的精品。

近三十年过去,我们此次将此书再版,后出转精,校订了其中的一些不当之处,重新分为五册出版,依照洪迈编订的次第,更加适宜阅读。全书设计古朴大方,字体考究,采用高品质的胶版纸,印刷精良,是一套适合阅读、更适合收藏的古籍今译精品读物。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读史,让人心旷神怡,让人性情豪放。这部让伟人长期带在身边的经典著作,其中魅力,想必也能带给你无穷的思考和益处。

珍藏本《容斋随笔》
文白对照全译本

原价256元

限时特价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