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艾儿天空  ·  阅文2024年会将于2月28号在新加坡圣淘沙 ... ·  19 小时前  
航空工业  ·  奉剑海天 “新”火相传 | ... ·  昨天  
航空工业  ·  外场日志:与AC332共成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教学研究 | 王德金:历史教学立意的结构化梳理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06-09 00:03

正文

教学立意是教学的“魂”,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目标导向,是解决“教什么”的关键所在。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思考,以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诸侯争霸与变法运动》为例梳理一下如何确定教学立意。

第一步:看课标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课标解读:课标罗列了三个学习任务:理解变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及意义,感觉还是很散,找不到立意所在,不明确最终的落脚点在哪里。


第二步:看标题

标题是编者对教材内容的概括,往往是重要史实、重要概念或编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也往往是编者的“立意之处”。

本课标题:《诸侯争霸与变法运动》

标题解读:诸侯争霸与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历史现象,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在诸侯争霸的背景下,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而变法运动也直接服务于争霸事业。但是教学立意好像还是不明确。


第三步:看课内结构


本课一共四个子目分别对应了课标的三个学习任务;“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两个子目解读“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孔子和老子”子目帮助“了解老子、孔子学说”;“百家争鸣”子目解读“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其中“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子目与课标相比增加了文化认同的内容,但解读至此,依然看不出本课到底要表达什么主题或者说什么立意。


四、看学习聚焦

【学习聚焦】置于每一目的标题旁,以精练的文字概括本目的基本内容或要点。


第一子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的学习聚焦落脚点在“华夏族发展壮大”。

第二子目“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的学习聚焦落脚点在“变”,分别为经济发展、阶级变化、上层建筑变革。

第三子目和第四子目可以合并考虑,重点在“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将四个子目的内容综合起来看,都指向一个“变”,包括政治上的纷争、华夏族的壮大、经济的发展、上层建筑变革、思想领域的争鸣,那么本课的立意是“变”吗?立意是个观点和一种认识,显然“变”还不够。


五、看单元结构


从单元结构来看,《诸侯争霸与变法运动》位于“早期国家”与“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之间,那么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由“早期国家”向“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转型期,或者说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奠基时期。至此本课的教学立意最终确定下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