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侧重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史、政治经济史,中共党史;历史学新书、新刊、论文;中央地方文献资源;以及很少有我们找不到的电子书。总之,专业是中国近现代史当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广网  ·  重庆将建迪士尼?官方回应→ ·  昨天  
央广网  ·  重庆将建迪士尼?官方回应→ ·  昨天  
比亚迪汽车  ·  不止智驾 全面进化 | ... ·  2 天前  
泉安安海在线  ·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最新通告 ·  2 天前  
泉安安海在线  ·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最新通告 ·  2 天前  
厦门市消保委  ·  酒店擅自分装洗发水、沐浴露?涉嫌违法! ·  3 天前  
厦门市消保委  ·  酒店擅自分装洗发水、沐浴露?涉嫌违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博士论文:《民國初期戀愛觀念的建構》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 公众号  ·  · 2019-04-03 13:14

正文

研究生: 劉緯道
研究生(外文): LIU WEI TAO
論文名稱: 民國初期戀愛觀念的建構
論文名稱(外文): The Construction of Lov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指導教授: 楊維真
口試委員: 林能士 呂芳上 劉維開 楊維真 柯惠玲
口試日期: 2014-06-25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 歷史研究所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歷史學類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7
中文關鍵詞: 戀愛、愛情、社交自由、婚姻、五四運動、廣告
外文關鍵詞: Love、Marriage、Advertisement、May Fourth Movement

摘要


近代中國受到內憂外患的壓迫,因而興起一連串改革的呼籲,其中傳統婚姻被視為貶抑女性的根源,故倍受批判,但在揚棄婚制的論點中,卻讓人思考到若無決定男女結合的標準,則與亂交無異。因此,戀愛這種人自然的本性便浮上檯面,在清末民初之際逐漸成為新舊份子爭議的焦點。五四運動破舊立新的標準,使西方學說成為現代的模範,並源源不絕的進入中國,各種探討感情的學理成為中國戀愛言論的根基,甚至連「戀」與「愛」兩字聯用都由日本而來,一種新的戀愛概念與模式逐漸成形,並援引為批判傳統、改革文化的工具。如強調自由社交在於打破男女隔離,強調自由結婚與離婚在打破傳統婚制,而性的自主則是反對傳統貞操觀念。這些訴求全概括於戀愛底下,似乎成為中國救亡圖存的良藥秘方,一時之間「戀愛神聖」、「戀愛至上」的言論響徹雲霄,是五四運動中相當特殊的景象。戀愛熱潮興起,大眾開始追尋戀愛,卻發現實際上的行為與理論差異甚大,因而產生許多問題,如過火、仇殺、情殺、欺騙、拋棄等,戀愛因此受到批判;且在數年言論發展下,理論性的建構逐漸疲乏,使知識份子開始反思戀愛改革的正當性。平心而論,戀愛的確是吸引人的議題,可使人重視改革的訴求,但若要擔負救亡的任務則是太過,因此,反省的言論不斷出現,知識份子開始將戀愛視為正常的情感,且不再神聖至上。同時,1920年代中期革命浪潮席捲一切,在群體意識之下戀愛成為個人享樂的象徵,理當轉而配合革命才是。種種因素之下,戀愛走下改革的神壇,但卻成為自然的情感象徵,繼續著旺盛的生命力戀愛言論的熱潮有助於打破傳統氛圍,當空間中男女隔離的界線逐漸消失後,戀愛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且民國時期環境的變化,更使戀愛能蓬勃發展。如女子納入學校教育之中,使學校成為異性長期相處所在,戀愛故事自然不少。在城市擴張與30年代消費文化興盛之下,新式職業與商業需求同樣帶動戀愛發展,如女演員或百貨中的女職員,都帶有以情色吸引人的意味;另大量出現的新式娛樂場所如電影院、咖啡館、舞廳、西餐館等,更是男女邂逅與製造約會回憶的最佳場所。戀愛如此受歡迎,廣告運用來吸引顧客也屬自然,因此無論時實際空間與虛擬空間中,身體與影像不斷展示著戀愛,雖不再擔負改革的任務,但民國時期的戀愛仍展現了絕佳的活力。



目录

章節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知識份子「談」戀愛
第一節 清末民初的戀愛討論
第二節 五四時期的戀愛建構
第三節 新戀愛、新問題

第三章 戀愛觀念的轉化與修正
第一節 《新女性》中的戀愛討論
第二節 戀愛觀念的批評與修正
第三節 革命思潮下的戀愛討論

第四章 摩登戀愛的空間性
第一節 學校場域與戀愛
第二節 城市文化與戀愛…
第三節 廣告中的戀愛

第五章 結論

徵引書目

参考文献

徵引書目

一、史料
1.上海社會科學經濟研究所,《南洋兄弟菸草公司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2.王少岑,《戀愛的藝術》,上海:群學書店,民國36年。
3.王定九,〈戀愛的門徑〉,《上海門徑》,上海:上海中央書局,民國21年。
4.卡本特著、郭昭熙譯,《愛的成年》,上海:大江書舖,1930。
5.本間久雄著、章錫琛譯,《婦女問題十講》,上海:開明書店,1930。
6.生田長江、本間久雄著,周佛海譯,《社會問題概論》上海:中華書局,1920。
7.米田庄太郎,《戀愛和人間愛》,京都市:弘文堂,1924。
8.吳鐵聲、朱勝愉編,《廣告學》,上海:中華書局,民國30年。
9.呂誠之,《中國婚姻制度史》,上海:龍虎書店,民國24年。
10.沈蘇約,《戀愛與文學》,上海市:群學社,民國19年。
11.周建人輯譯,《進化與退化》,上海:光華書局,1930。
12.周建人譯作,《性與人生》,上海:上海開明書店,1927。
13.東方雜誌社編輯,《進化論與善種學》,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2年。
14.林眾可,《色的社會問題》,上海:上海華通書局,民國19年。
15.金天翮著、陳雁編校,《女界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6.長連寬,《戀愛的精神》,東京市:文學同志會本部,1902。
17.青柳有美,《戀愛讀本》,東京市:成光館出版部,1927。
18.胡寄塵,《戀愛之神》,上海:廣益,民國28年。
19.原雋段,《婦女生活》,上海:上海世界書局,民國20年。
20.孫起孟、孫蘊,《戀愛觀與戀愛藝術》,上海:上海雜誌公司,民國38年。
21.徐進等,《戀愛新論》,上海:求知出版社,民國29年。
22.康有為,《康有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3.張有德,《馬振華女士自殺記》,上海:會新聞社,1928。
24.張若谷,《珈啡座談》,上海:真善美書店,1929。
25.章錫琛編,《新性道德討論集》,上海:開明書店,1926年增補再版。
26.愛德華加本特著、樊仲雲譯,《戀愛論》,上海市:開明書店,1927。
27.劉王立明,《中國婦女運動》,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3年。
28.廚川白村著,任白濤譯,《戀愛論》,上海市:啟智書局,民國23年。
29.潘光旦,《中國家庭問題》,上海:上海書局。1926年。
30.魯迅,《兩地書:深情》,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
31.魯迅,《兩地書:慕情》,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
32.魯迅,《兩地書:鑄情》,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
33.羅敦偉,《中國之婚姻問題》,上海:大東書局,民國20年。
34.譚紉就,《中國離婚的研究》,上海: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全國協會,民國21年。
35.蘇雪林,《李義山戀愛事蹟》,上海:北新書局,民國16年。


二、雜誌
1.《几水聲》,收錄於陳湛綺編輯《民國珍稀短刊斷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
獻縮微複製中心出版,2006。
2.《女子月刊》,女子月刊社,1933-1937。
3.《女子世界》,女子世界月刊社,1904-1905。
4.《女學界》,雲南省立女子師範中學,1923-1924。
5.《中華婦女界》,中華婦女界社,1915-1916。
6.《文友》,收錄於陳湛綺編輯《民國珍稀短刊斷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
獻縮微複製中心出版,2006。
7.《安琪兒》,收錄於陳湛綺編輯《民國珍稀短刊斷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
獻縮微複製中心出版,2006。
8.《紅葉週刊》,收錄於陳湛綺編輯《民國珍稀短刊斷刊》,北京:全國圖書館
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出版,2006。
9.《婦女文化》,婦女文化月刊社,1936-1937。
10.《婦女月報》,上海婦女教育館,1935-1937。
11.《婦女生活》,上海婦女生活圖畫雜誌社,1932。
12.《婦女共鳴》,上海婦女共鳴社,1929-1944。
13.《婦女旬刊》,杭州婦女學社,1925-1926。
14.《婦女時報》,婦女時報社,1911-1917。
15.《婦女雜誌》,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1931。
16.《婦女鑑》,成都婦女鑑社,1923-1924。
17.《現代評論》,岳麓書社,1924-1928。
18.《新女性》,上海民立女子中學學生自治會,1935-1937。
19.《新女性》,上海開明書店,1927-1929。
20.《新青年》,上海書店,1915-1924。
21.《新婦女》,上海新婦女雜誌社,1920-1924。
22.《新婦女》,北京新婦女社,1939。
23.《新學生》,上海光華書局,1931。


三、報紙
1.《上海新報》,1862-1919
2.《大公報》(天津),1902-1937
3.《大公報》(長沙),1915-1947
4.《中央日報》(上海),1928-1948
5.《中央日報》(南京),1929-1949
6.《中央夜報》,1932-1934
7.《少年中國晨報》,1911-1937
8.《北平晨報》,1930-1937
9.《北京日報》,1906-1935
10.《申報》(上海、漢口、南京),1882-1949
11.《京話日報》,1904-1923
12.《采風報》,1898-1900
13.《長沙日報》,1905-1917
14.《時報》,1907-1939
15.《益世報》(北京),1875-1948
16.《笑林報》,1902-1910
17.《寓言報》,1901-1905
18.《新報》,1876-1888
19.《新聞報》,1893-1944
20.《遊戲報》,1897-1908
21.《廣州民國日報》,1923-1936



四、日記、回憶錄、訪談紀錄
1.毛彥文:《往事》,臺北:永裕印刷場,1989。
2.王映霞,《王映霞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79年。
3.柳無忌、柳無非編,《柳亞子文集》:自傳、年譜、日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胡國台訪問、郭瑋瑋紀錄,《劉真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2年。
5.胡適,《胡適日記全集》,臺北:聯經,民國93年。
6.郁達夫,《郁達夫日記集》,臺南:大行出版社,民國78年。
7.張邦梅著、譚家瑜譯,《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臺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2006。
8.張朋園、楊翠華、沈松橋訪問,《任以都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2年
9.張緒諤,《亂世風華:20世紀40年代上海生活娛樂回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0.陳碧蘭,《我的回憶》,香港:十月書屋,1994。
11.曾寶蓀,《曾寶蓀回憶錄》,臺北:龍文出版社,1986。
12.游鑑明訪問、黃銘明、鄭麗榕紀錄,《春蠶到死絲方盡:劭夢蘭女士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民國94年。
13.馮友蘭,《三松堂自序》,臺北:古風出版社,1987。
14.楊步偉,《一個女人的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3。
15.廖靜文,《徐悲鴻一生》,臺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
16.趙元任,《趙元任早年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4。
17.劉真,《勞生自述》,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8年。
18.蔣碧微,《蔣碧微回憶錄》,臺北:皇冠雜誌社,1966。
19.謝冰瑩,《一個女兵的自傳》,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20.謝冰瑩,《我的回憶》,臺北:三民書局,1983。
21.羅久蓉、游鑑明、瞿海源訪問,《烽火歲月下的中國婦女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民國93年。
22.蘇雪林,《浮生九四—蘇雪林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1994。


五、專書
1.丁言昭,《愛路跋涉蕭紅傳》,臺北:業強出版,1991。
2.孔令芝,《從玲瓏雜誌看1930年代上海現代女性形象的塑造》,臺北:稻香出版社,民國100年。
3.毛立平,《清代嫁妝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民國92年。
5.王炳根,《冰心新傳》,臺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6.王飛仙,《期刊、出版與社會文化變遷—五四前後的商務印書館與學生雜誌》,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
史學系,民國93年。
7.王寧編,《易卜生與現代性:西方與中國》,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8.王爾敏,《明清庶民文化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5年。
9.王爾敏,《近代文化生態及其變遷》,南昌:百花州文藝出版社,2002。
10.王躍升,《清代中期婚姻衝突透析》,北京:新華書店,2003。
11.王躍生,《十八世紀中國婚姻家庭研究:建立在1781~1791年個案基礎上的分析》,北京:法律出版
社,2000。
12.白馥蘭著,江湄、鄧京力譯,《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
13.伊沛霞,《內闈—宋代婦女的婚姻和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14.吉爾伯特‧羅滋曼著,《中國的現代化》,南京:江蘇人民初版社,2003。
15.朱喬森,《親愛的—朱自清愛情書信手跡》,臺北:未來書城股份有限公司,2003。
16.江勇振,《星星月亮太陽:胡適的感情世界》,臺北:聯經,2007。
17.艾梅蘭,《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
18.艾華著、施施譯,《中國的女性與性相:1949年以來的性別話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19.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臺北:稻香出版社,民國91年。
20.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
21.余安邦,《情、欲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92年。
22.余英時,《人文與理性中國》,臺北:聯經,民國97年。
23.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24.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25.余華林,《女性的重塑—民國城市婦女婚姻問題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6.吳作橋、吳東範、吳虹賢編,《再談魯迅—魯迅私下談話錄》,長春:時代文藝,2005。
27.吳湘湘、劉紹唐主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60年。
28.呂芳上主編,《回眸世紀路—建國百年歷史講座》,臺北:國史館,2012年。
29.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2年。
30.巫仁恕,《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閒消費與空間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
102年。
31.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慾望與生活》,臺北:一方,2002。
32.李怡,《近代中國無政府主義思潮與中國傳統文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33.李明偉,《清末民初中國城市社會階層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4.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09。
35.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增定版。
36.李歐梵編,《新感覺派小說選》,臺北:允晨,民國77年。
37.杜贊奇著,王福明譯,《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4。
38.沈從文等,《小情書:民國才子才女情書選》,四川: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
39.沈雲龍主編,《新世紀》,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
40.佟新,《社會性別研究導論—兩性不平等的社會研究機制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1.孟悅、戴錦華合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993。
42.林毓生著、穆善培議,《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8。
43.金耀基,《中國政治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44.胡平生,《抗戰前十年間上海的上海娛樂社會(1927~1937)—以影劇為中心的探索》,臺北:臺灣
學生書局,2002。
45.胡申生主編,《女性與戀愛》,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6.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7.孫石月,《中國近代女子留學史》,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5。
48.徐安琪主編,《社會文化變遷中的性別研究》,上海:新華書店,2005。
49.徐敏,《女性主義的中國道路》,北京:新華書店,2006。
50.海倫費雪著、刁筱華譯,《愛慾:婚姻、外遇與離婚的自然史》,臺北:時報文化,1994。
51.益斌;柳又明、甘振虎,《老上海廣告》,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1995。
52.馬蹄疾,《我可以愛—魯迅的情戀世界》,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5。
53.曼素恩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5。
54.婁子匡主編,《民俗叢書.家範篇》,臺北:東方文化書局,民68年。
55.張勇,《摩登主義:1927-1937上海文化與文學研究》,台北:人間出版社,2010。
56.張春興,《現代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
57.張英進,《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空間、時間與性別構形》,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7。
58.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0年。
59.張競生,《性史》,臺北:大辣出版,2005。
60.張灝,《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2004年。
61.梁啟超,《新民說》,臺北:臺灣中華,民國48年。
62.許慧琦,《故都新貌:遷都後到抗站前的北平城市消費(1928-1937)》,臺北:臺北學生書局,
2008年。
63.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初版、2002再版。
64.陳姃湲,《從東亞看近代中國婦女教育—知識份子對「賢妻良母」的改造》,臺北:稻香出版社,民國
94年。
65.陳弱水,〈中國歷史上「公」的觀念及其現代變形〉,《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臺北:聯經,2005
年。
66.彭小妍,《海上說情欲:從張資平到劉吶鷗》,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史哲籌備處,民國90年。
67.游鑑明、羅梅君、史明主編,《共和國時代的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7。
68.焦杰,《性別視角下的易、禮、詩婦女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69.程郁,《清至民國蓄妾習俗之變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0.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上海:上海書店,民國79年。
71.費俠莉,《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72.須藤瑞代著、姚毅譯,《中國女權概念的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73.馮客著、揚立華譯,《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74.黃克武,《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整》,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9年。
75.黃俊傑主編,《公私領域新探:東亞與西方觀點之比較》,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76.隗瀛濤編,《中國近代不同類型城市綜合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
77.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
78.熊秉真、呂妙芬編輯,《禮教與情欲: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民國86年。
79.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義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民國
92年。
80.趙琛,《中國近代廣告文化》,臺北:大計文化,2002。
81.劉真,《勞生自述》,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8年。
82.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北京:新華書店,2008。
83.劉仰東,《那些年,民國名人的私人生活》,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2。
84.劉師復,《劉師復文集》,台北:帕米爾書店,民國69年。
85.蔡惠頻,《不純情羅曼史》,臺北:博雅書屋有限公司,2011。
86.鄧偉志、胡申生,《上海婚俗》,上海:文匯出版社,2007。
87.盧燕貞,《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史》,臺北:文史哲,民國78年。
88.鮑家麟,《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2000。
89.鮑曉蘭主編,《西方女性研究評介》,北京:新華書店,1995。
90.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民國93年。
91.羅鋼、王中忱主編《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92.Goody,Jack著、楊惠君譯,《飲食與愛情》:東方與西方文化史,臺北:聯經,2004。
93.McDowell,Linda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06。


六、學術論文
(一)、學位論文
1.邱妙娟,〈《紅樓夢》的愛情描寫及愛情觀〉,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2.張世瑛,〈清末民初的變局與身體〉,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民國95年。
3.梁雯晶,〈成為「新國民」--近代中國兒童形象的建構(1895-1937)〉,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
所碩士論文,民國100年。
4.陳尹嬿,〈西餐館與上海摩登〉,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民國97年
5.藍承菊,〈五四新思潮衝擊下的婚姻觀(1915-192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
文,民國82年。

(二)期刊論文
1.牛道慧,〈二十世紀二0年代上海報紙廣告之研究-以1921申報廣告為對象的探討〉,《龍華科技大學
學報》第29期,桃園:龍華科技大學,民國99年6月。
2.江勇振,〈男人是「人」、女人只是「他者」:《婦女雜誌》的性別論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12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3年12月。
3.衣若蘭,〈《後漢書》的書寫女性:兼論傳統中國性史之建構〉《暨大學報》四卷一期,南投:國立暨
南大學,民國89年3月。
4.呂芳上,〈法理與私情:五四時期羅素、勃拉克相偕來華引發婚姻問題討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
究》第9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0年8月。
5.洪喜美,〈近代中國廢婚主義的討論(1890-1920)〉《近代中國》第150期,臺北:近代中國雜誌
社,民國91年8月。
6.許慧琦,〈《婦女雜誌》所反映的自由離婚及其實踐—從性別差異談起〉,《近代婦女史研究》第12
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3年12月。
7.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改變(1900s~1930s)〉,《近代中國婦女史研
究》第10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1年12月。
8.許慧琦,〈1920年代的戀愛與新性道德論述—從章錫琛參與的三次論戰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
究》,第9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0年8月。
9.陳進金,〈從「愛記」看蔣、宋情愛〉,《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民國92年12月。
10.彭小妍,〈「新女性」與上海都市文化—新感覺派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0期,臺北:中央
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國86年3月。
11.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越界:新感覺派作品中的性別、語言與漫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8
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國95年3月。
12.黃克武,〈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近代史研究期刊》第17期,臺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7年12月。
13.鄭仁佳,〈徐悲鴻的三妻及其子女〉,《傳記文學》第五十八卷第三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
80年3月。
14.羅久蓉,〈近代中國女性自傳書寫中的愛情、婚姻與政治〉,《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期,,臺
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6年12月。
15.顧德曼,〈向公眾呼籲:1920年代中國報紙對情感的展示和評判〉,《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4
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5年12月。

(三)專書論文
1.呂芳上,〈兒女情短、英雄氣長:辛亥革命時期的性別與革命〉,收錄於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
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義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民國92年。
2.汪榮祖〈胡適、吳宓和愛情—兼論私情與公論〉,《欲掩彌張: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
義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民國92年。
3.連玲玲,〈女性消費與消費女性:以近代上海百貨公司為中心〉,《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臺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9年。
4.郭松義,〈情理法的矛盾:清乾隆朝婦女奔逃案件中的情欲因素〉收錄於熊秉真、張壽安合編《情欲明
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

七、外文書目
(一)、英文書目
1.Carpenter, Edward, The intermediate sex,Middlesex : Echo Library, 2007.
2.Key, Ellen, Love and Marriage, Source Book Press, 1970.
3.Key, Ellen,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 Fairfield, IA: 1 World Library,
2005.
4.Lee, Haiyan, Revolution of the Heart : A Genealogy of Love in China,
1900-195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5.Cohen, Paul A.,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un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c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
6.Sheila, Rowbothon, Edward Carpenter : a life of liberty and love, London
: Verso, 2008.


(二)、日文書目
1.鶴見和子監修,《女と男の時空-日本女性史再考》,東京都:藤原書店,2000年。
2.小原國芳,《結婚論》,町田:玉川大學出版社,大正八年。
3.山口美黛子編,《明治啟蒙期の婦人問題論爭の周邊》,東京都:ドメス出版,1989年。
4.日本文學協會新.フェミニズム批評の會編,《『青鞜』を讀む》,東京都:學藝書林,1998年。
5.服部早苗編,《戀愛と性愛》,東京都:早稻田大學出版部,2002年。
6.福沢諭吉,《福沢諭吉家族論集》,東京:岩波書店,1999年。
7.與謝野晶子,《雑記帳》,東京都:金尾文淵堂,1915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