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100人」是36氪品牌全面向新商业升级而制作的一个栏目。
中国的商业新革命,发端于1980年,但在过去的10年,信息革命取得的成果是最为惊人的。放眼,人类历史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此刻,信息与数据正在以指数形式增长。没有任何公司将免于这场巨变。
36氪将持续关注那些推动中国商业创新的人,并乐于传播他们的思考和经验。在此基础上,36氪也想找到同样关注商业创新的你。
在每次「新商业100人」推文后,我们都会选出 5 名对该行业有关注、有思考、有洞见的读者。最终,我们将组建出一个 500 人的读者群,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各行业的商业信息、结识到各行业的精英人才。扫描文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期待你的加入。
文 | 方婷
导演陈可辛跟著名学者戴锦华起了点小争执,在一个主题为“工匠精神”的论坛上。陈可辛属于那拨在电影节上孜孜不倦谈论网剧的人,从去年开始,得过两届金像奖的他开始坚定地认为网络将是电影的出路。
“一旦我们丧失了影院,我们就丧失了电影。到那时候可以宣布电影死亡了。”戴锦华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电影人拍网剧,某种程度上是种堕落。陈可辛反驳说内容比载体更加重要,问题迅速扩大到“我们不能拿我们这一代人的逻辑强迫下一代”上。
所幸这个议题不需要现在就有答案。电影到底会不会消亡,以及什么时候消亡,答案由时间说了算。
很多人觉得陈可辛属于上一代人,《甜蜜蜜》、《投名状》、《中国合伙人》,怎么都不像是现在年轻人的趣味。他也承认自己更像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如今却在叛逆这条路上走得够远,不仅要拍网剧,合作对象还是papi酱。
形式重要还是内容重要?答案想都不用想,陈可辛之所以是陈可辛,从来是因为作品。
起码在过去,陈可辛一直是那个先发现风向的人。经历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黄金时期之后,香港电影人西去好莱坞,北上内地,他是变革中的活跃分子。离开香港的他仍然是个好导演,《中国合伙人》和《亲爱的》口碑票房都不错。他还是个不错的监制,《七月与安生》和《喜欢你》的品质与他的把控不无关系。
时代在变,以前陈可辛觉得电影的迷人之处在于观众用脚投票,但现在他觉得电影变成了to B的生意。观众都跑到了网络上,于是他打算跟着转移,他迷恋的是观众用时间和金钱来投票的感觉。直接对观众负责,而不是只对投资方,对平台交代,这让他感觉更加自由。也许在明年,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的网剧。
不出意料的,他的决定遭到了团队反对,阻力还不小,好在他才是那个拍板做决定的人。
我们跟陈可辛聊了聊未来,有关网剧,有关跟papi酱的合作,有关那些可能还不被所有人理解的决定。
以下是访谈部分(经过36氪编辑整理):
为什么非得是网剧?
36氪:听说你打算做网剧的时候,团队里的编剧和年轻导演其实很反对?
陈可辛:他们觉得自己刚拍电影,就要去拍网剧,网剧又没有金像奖,又没有金牌。你都拿过了,当然可以去拍网剧了。大家还是对网剧有一种歧视,觉得网剧低一等。但是我过去这一年,看的美剧绝对比院线上映的电影要多。
36氪:不止是年轻导演,其实很多得过奖的大导演也看不上网剧,觉得手机的小屏幕会折损很多画面语言,演员的调度上也没办法像电影那么自如,就像他们也看不上电视剧一样。
陈可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你要是拍徐克那些特效的片子,当然有分别。但对我来说没分别,我就是拍人的故事。我要拍的网剧跟我要拍的电影是一模一样的,除了《投名状》之外,我不觉得我导的任何一部电影,比如《亲爱的》,《中国合伙人》,以前的《甜蜜蜜》,《金枝玉叶》,在网上看和在电影院看有什么区别。
36氪:很多人无法舍弃电影的理由还有电影院的仪式感,灯光一暗下来,大家就都放下手头的事,特别专注地进入剧情。
陈可辛:五分钟不看回来还看得懂,那就是电视剧,电影你五秒不看就可能错过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所以我们跟观众的关系在电影院里面是全神贯注的。也因为这种全神贯注,我们就迷恋了大银幕,就觉得不是大银幕很难专注,其实不是。现在大家用的手机,戴着耳机,一戴着耳机,这个世界不见了,就只有这个屏幕。
36氪:为什么一定要是网剧?你认为网剧、电影、电视剧的区别是什么?
陈可辛:曾经电影跟电视剧最大的分别,票房是电影主要的收入,这使得我们跟观众关系很直接。但是电视剧不是,几个电视台的高层决定观众的看法。它的盈利模式是做量。每一集多少钱是死的,你做得越多,钱就赚得越多。但是电影不是,电影是越多人看,你才赚得越多。所以大家的模式跟心态,以及工作的方式完全不一样。
现在电影面临很大的冲击,观众越来年轻,大部分的电影,在全世界,不只是中国,不是超级英雄片就是卡通片。成熟的观众已经不去电影院了。我们做电影,做完之后要供给观众,中间的渠道从发行到排片,到院线,大家被很多资本绑架,物业很贵,地产很贵,包括电水人力物力工资等等,所以电影院也有很大的压力,要让每一个座位,从白天的场次到晚上都要坐得最满最好。排片就只能向一种类型的电影倾斜,而且他们还用了大数据,出来的结果就把电影变成跟电视台很像的情况,电影已经不再是to C的盈利模式。
决定要做网剧绝对不是今天一天的事情,已经一年多了。对我来讲这个想法甚至已经孕育了30年,从我70年代喜欢看美国的迷你剧,六集八集的迷你剧,小说改编的,我当时甚至比很多大电影都更喜欢那些迷你剧。要拍网剧的原因就是想拍,自己喜欢拍,而且我觉得自由度会比电影大,不是靠大明星,不是靠大IP,就是靠剪。
我在不同年代都一直是等今天,能去做这种比两个小时长的电影,就是一个该12个小时就12个小时,该8个小时就8个小时,该4个小时4个小时,因为我们很多电影其实是3个小时硬剪成2个小时。
像企业家那样说话,却又抗拒资本
36氪:目前的网剧跟你所描述的那种网剧似乎差距很大,你要拍的更确切来说应该是电影手法的迷你剧?毕竟我们现在看到的网剧多半是五毛钱特效。
陈可辛:需要大量的电影导演加入到这个行业去,也不是我一个人,要很多导演都去做这个事情,而且还要用正确的心态去做,有远见,做长线,这心态才行。我觉得现在再说要做网剧的,不敢说大部分的,起码一半以上都是觉得这个是可以捞一笔的事情。
36氪:你有已经确定合作的平台吗?是跟爱奇艺,还是优酷、腾讯合作?他们愿意在多大预算力度上支持你的想法?
陈可辛:我们跟几个平台都聊过,我觉得从我一年前开始谈到现在,(预算)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不是要赚钱,只是看预算够不够紧。我知道我们拍网剧会很困难,因为不希望拍出来,观众觉得不又是电视剧吗?要拍个片是很容易的,我们弄剧本,找电视剧团队来拍,那太简单了,肯定会赚钱。但是我们希望拍完就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网上看到比电影更精致的东西。
36氪:有时间表吗?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看得到这样的网剧?
陈可辛:我们是希望明年会有东西出来,我们不是一家大公司,有些公司的时间表要很准的。我们也没有资本运作在后面,讲了那么多商业的东西,说到底我还是个创作者。那我说的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居安思危,要知道我必须对市场敏感才能生存,所以我还不是一个企业家的心态,但是我虽然说了很像企业家的话。但那些都是为了保护我的创作,我的电影,我的作品。时间点最好是今年拍,要是做不了,明年拍也没所谓。
36氪:如果你的网剧上线的话,肯定会是首先提供给付费用户,你觉得互联网付费用户跟这么多年以来电影院里的观众有什么区别吗?
陈可辛:我觉得到最后是有区别的,现在的区别有多大,我还没有做太好的研究。但我还是乐观地觉得,当你做了之后你的观众就会来的。
36氪:现在的网剧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台找好题材,投一笔钱,制作方就是一个承制的角色,还有一种就是制作方自己找好题材,拍完了卖给平台,你的网剧会倾向于哪种?
陈可辛:一定是要跟平台拍之前就谈好合约,我们也需要这个费用去拍,但是我们一定会保持版权。
36氪:既然需要钱的话,你的公司“我们制作”有考虑过融资吗?相信肯定会有很多投资方找过你们了。
陈可辛:这方面我一向是非常非常克制的。我觉得资本运作太多对电影创作是伤害。资本必须看眼前的钱,把利益最大化。给你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要是我背后是一个上市公司,我拍完《中国合伙人》之后,不可能拍其他的,所有身边的合作伙伴都说你干嘛去拍《亲爱的》,应该把《中国合伙人》接着拍下去。又比如我做监制的《喜欢你》,从一个IP开始,那我早拍完早一年上映,可能都会比现在的票房高一倍。结果我们因为要把它拍好,拍到现在出来,它对我的品牌是赚的,但对资本来说其实是赚的不多的。《中国合伙人》是一块赚五块的那种作品,《亲爱的》就是一块赚五毛,虽然还是赚钱,但是资本不觉得赚钱就对,它需要增长率,需要这一部要赚更多倍数。我知道我一定要对资本负责,不亏钱,但是我不能跟它一样去追利润。
36氪:也有很多公司融资除了用在项目上,还用在培养新导演。你也有一些合作的年轻导演和编剧,有了钱是不是也可以扶持他们的项目?
陈可辛:我经过了那个阶段,这种什么新导演计划之类的,我年轻的时候就做过,就觉得我不能这样子。一是没那么多人,说了半天,结果就两部最多。幸运的话有两部出来,有很多只公布了片单,一部都拍不成。而且我想找的新导演,他们两个(指《七月与安生》的导演曾国祥以及《喜欢你》的导演许宏宇)都是,虽然是年轻,但其实都是团队里跟我合作过很多次的。不是我们在赌年轻导演,而是我们都知道他们的产品怎么样,才知道他能不能胜任。
发现papi酱
36氪:当这些新导演拍出代表作之后,肯定会有很多公司想要招揽他们。你怎么保证这些人拍出作品之后还愿意待在你的团队里?
陈可辛:我不相信合约这回事,也不需要怎么样去签约,把任何人绑得死。价值观一致的都会留下来,做的时候大家都很开心,我们团队那么多年很少做完就离开的。外面有很多诱惑,现在资金那么多,但是确实到最后大家还是在这里。团队是越来越大,尤其这两三年,开始有更多内地的编剧。那么编剧也好,制作人也好,开始聚集到这里,因为我们也必须要知道内地的一些社会的或者老百姓的心态,接地气的东西。
当你人员越多,保护网会越来越大,在这里大家觉得安全。知道面对很多商业的压力,会有人去顶住,那些其实是导演创作很不喜欢去面对的东西。人多了,量多了,口碑好了,成绩好了,我才有话语权去面对资本的裹挟,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其实每个人都是别人也能请,都不是说不能出去工作,(我)有项目的时候可能人多,突然间大家在别的地方拍戏,可能也没人了。但是我通常都是会,不管这个戏跟他们有没有关系,我需要意见,就召大家回来,大家基本上就回来,核心的大概有十五六个人。
36氪:一个小道消息,听说papi酱也拍了你的新电影?
陈可辛:还没拍完,我们团队开发的电影。
36氪:你是很喜欢她在短视频里的表现吗?
陈可辛:其实我更想跟她做网剧,想跟她聊,但是也是一直在忙。我是比较七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趣味),但是她是更现代,更接地气的。
36氪:现在 papi酱的影响力已经没有去年年初那么大,你不担心对观众来说,等到看到电影时,已经不买papi酱的帐了吗?
陈可辛:我不是一直都这样吗?没关系,到最后还是看口碑,金子是亮的,还是会发光的,你的东西真的好,就算时间不对,可能没有做到最高的利益,但是结果还是会好的。
问:你是把她当成一个网红,还是看成一个有电影可能性的创作者?
陈可辛:就是内容,就算她不做短视频,哪怕当编剧,我们还是会找到她的。
◆
我们为新商业100人栏目的读者
准备了一个有门槛的交流群
这里每个人都是各个行业的深度学习者
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学习,也可以进一步勾搭合作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认真填写入群表单
等待氪君拉你入群哦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