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吕雄
恶性胸腔积液(MPE)是指胸膜原发恶性肿瘤或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至胸膜引起的胸腔积液,胸腔积液样本或胸膜活检组织证实存在恶性肿瘤细胞可确诊。常见病因包括肺癌、乳腺癌、血液系统肿瘤、胃肠道肿瘤、妇科恶性肿瘤以及恶性胸膜间皮瘤等,
其中肺癌和乳腺癌相关的MPE占总数的50%以上
[1]
。
本文特此梳理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相关内容,从
发病机制、分级规则、处理流程、用药方案
等方面综合整理,以飨读者。
肺癌是MPE最主要的原发疾病之一,肺癌合并MPE的机制可分为直接机制和间接机制。
▌
直接机制
指肿瘤直接累及胸膜,
包括肿瘤直接侵犯、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引流播散到胸膜壁层。
此外,肿瘤及胸腔积液中的癌细胞侵犯胸膜也会引起局部炎性反应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促进胸腔积液形成。
▌
间接机制
包括肿瘤压迫引起的静脉回流受阻、淋巴回流阻滞,脉管内静水压升高导致胸膜腔积液,与胸膜的直接侵犯无关,间接机制引起的胸腔积液又称类MPE。
肿瘤或肿大纵隔淋巴结压迫所致的静脉回流受阻是小细胞肺癌合并MPE的主要病因。
■
分级规则
临床上按积液量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将MPE分为
少量、中量、大量
3个级别。
常用影像学检查手段是CT(患者取仰卧位)。
少量MPE
表现为积液最高位置通常在第4后肋间水平以下,积液量一般在500ml以下;
中量MPE
表现为积液最高位置通常在第4后肋间与第2后肋间之间水平,积液量一般在500-1000ml;
大量MPE
表现为积液最高位置通常超过第2后肋间或积液已达肺门以上,积液量一般超过1000ml
[2]
。
■
处理流程
肺癌合并MPE的治疗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
全身治疗
即通过积极治疗肺癌原发疾病从而缓解MPE,是治疗肺癌合并MPE的基石。临床上需根据驱动基因的表达状态以及免疫分型对肺癌合并MPE患者给予相应的全身治疗。
局部治疗
是针对原发性肺癌引起MPE的治疗手段,主要目的是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对于症状明显、合并较大量MPE的患者建议先选择局部治疗缓解症状。
图源:恶性胸腔积液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胸腔内抗肿瘤药物治疗不仅能减少胸腔积液渗出,还可以协同全身抗肿瘤作用。目前胸腔内抗肿瘤药物治疗主要包括:
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生物制剂、免疫治疗、中药等。
▎
化疗
化疗药物可以直接杀灭肿瘤细胞,减少胸腔积液生成,同时还可以刺激化学性胸膜炎形成,导致胸膜粘连,起到胸膜固定术的作用。
铂类是恶性胸腔积液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洛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