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矛盾纠纷化解“多头跑”到“只进一扇门”,从“人反复跑”到“数据跑腿”,湖南各地综治中心因地制宜,深入开展规范化建设,推动矛盾纠纷化解资源从“物理整合”向“化学反应”跃升,全面提升实战实用能力,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平安就在身边”。这场社会治理的深刻变革,正在三湘大地展开。
走进衡阳市石鼓区综治中心,“五中心合一”的集成化平台令人耳目一新。这里整合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接待、网格化服务管理等职能,群众只需进一扇门,就能享受全流程服务。“过去群众办事要跑五六个部门,现在窗口分类受理,矛盾化解效率提升三成以上。”石鼓区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怀化市鹤城区,类似的场景同样出现:公安、法院、司法行政、信访、人社、住建、自然资源、妇联等力量以“常驻+轮驻”模式协同办公,形成“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快速响应体系,成功化解多起积压多年的征地补偿纠纷。
长沙县则将“一站式”服务推向纵深。县综治中心整合20多个职能部门入驻办公,全面落实“进一扇门,解万家难”理念,让该县信访总量、治安警情量等关键指标全面下降,公众安全感跃居全市首位。
湘阴县乡级综治中心在规范化建设中,将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公安派驻三个核心功能前置,群众“只进一门”即可完成事项登记、分流办理;株洲石峰区依托信访接待中心,增设群众接待窗口,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力量集中入驻,形成“前端受理—中端分流—后端处置”的闭环链条。
“整合不是简单的场所叠加,而是打破部门壁垒,催生治理效能质变,打造矛盾化解终点站。”湖南省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强调。
所有这些实践印证着,当治理资源从“物理整合”转向“化学反应”,群众的获得感便有了坚实依托。
“原以为要打持久战,没想到1小时就解决了!”近日,在长沙市雨花区综治中心,劳务纠纷当事人罗先生感慨道。金牌调解员汤敏芝用“拆分工作量+对照行业标准”的“算账法”,让僵持两个月的矛盾迎刃而解。
长沙市雨花区综治中心依托“调解优先、诉讼断后”分层过滤体系,2024年分流案件1487件,调解成功率超90%。正如汤敏芝所言:“化解矛盾的关键,在于平衡情、理、法的艺术。”
机制创新的智慧在基层实践中不断迸发。株洲市石峰区综治中心面对物业招标纠纷,通过“职能部门+业委会+业主代表”多轮协商,将对立情绪转化为解决方案;韶山市综治中心设立“法律咨询服务室”,政法单位法制人员、律师轮值坐班,半个月成功调解5起复杂矛盾纠纷,破解群众“无力维权”困境。湘潭市雨湖区直击矛盾根源,推动分析研判机制迭代,统筹协调能力升级。在每月的平安形势分析会议上,区乡两级群策群力,发布平安形势分析专报,对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条分缕析,再由区综治中心组织相关部门,“常态化+专项”开展联合整治行动。2024年,成功化解历史遗留“老大难”问题和信访积案60余件。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是让群众成为治理主角。衡南县“屋场恳谈会”将议事厅搬到田间地头,干部与村民围坐化解矛盾;耒阳市“湾村明白人”发动乡贤能人参与调解,把法治力量注入乡村肌理。
岳阳市湘阴县综治中心推行“13710”工作法(即工作要当天研究部署;3天内反馈办理情况;一般性工作原则上7天内要落实解决;重大问题包括一些复杂问题要在1个月内落实解决,确实解决不了的,要拿出解决的时间期限和具体措施方案;所有事项都要跟踪到底、销号清零),要求简单问题7天内解决;常德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建立“平安指数”讲评工作机制,推动补齐短板弱项……这些创新实践背后,是湖南对社会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当机制创新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基层治理便有了源头活水。
记者在南岳区综治中心指挥室看到,这里汇聚各类社会治安数据,景区人流、校园安防、重点人员轨迹尽在掌握,盗窃案件破案率、警务满意率均达100%。
“过去靠腿跑,现在靠数转。”值班人员展示着智能巡防系统说,AI算法自动识别异常行为,民警接警后3分钟即可抵达现场。科技赋能的治理变革,正在重塑湖南的平安底色。
信息化手段让矛盾化解突破时空限制。新晃侗族自治县“五溪解纷”小程序上线后,群众扫码即可提交诉求,系统自动分流至责任部门,建立“1、3、30”处置机制——简单纠纷1天办结,复杂问题3天响应,重大风险30天攻坚。该平台运行以来,重复纠纷警情下降44.2%。而郴州“百姓解忧站”打通199个部门数据壁垒,群众“指尖下单”,部门“在线接单”,实现矛盾纠纷“云上消融”。
数据不仅是工具,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溆浦县将综治平台接入“智慧溆浦”,7858万条社会治安数据支撑风险画像、预测预警;衡阳县岣嵝乡整合“数字乡村”平台,监控耕地保护、防溺水等重点领域,并与“村村响”联通,网格员通过大喇叭实时提醒危险行为。
“当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平安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可触的生活温度。”省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感慨道,从湘江之滨到雪峰山下,湖南综治中心建设的创新实践,诠释着“平安就在身边”的深层逻辑,湖南正以综治中心为支点,撬动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设,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