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简单介绍一下LZ的基本情况:15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专业是能源动力系统,但是GPA极低,大概只有2.5多一点的样子,后来到香港城市大学进行能源与环境方面学习,16年MSc毕业,今年的秋天前往奥克兰大学去读PhD,专业EE。
写起来三句话就概括的经历,其实一路走来还是有不少坎坷。在申请季基本结束之际,想把我的一些想法和经验分享给大家。不敢称为经验贴,我更愿意通过帖子讲一讲我的故事,
讲一讲我是如何通过在香港MSc的经历弥补了本科的不足申到PhD的
。我的经历可能不具有复制性,或者说不是适用于所有人,但是如果我从本科毕业一个彻头彻尾小学渣,到慢慢接触科研,再到后来申请到PhD的故事,能给即将或准备升学的学弟学妹一些鼓励或努力的方向的话,我想我的这个帖子就没有白写。
以下的内容我打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叙述,同时尽量按照时间顺序,让大家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时间概念。
2014年9月底,也就是大四的第一个学期刚刚开始,当时准备复习考研的LZ得了阑尾炎,做个手术前前后后耽误了一个月,本就不想读研的我也就有了不考研的理由,但是家里十分想让我拿一个硕士学位,思量再三后,决定试一试香港的学校,然后也就有了我要讲的这些故事。这里插一句,决定申请香港或者其他地方院校的学弟学妹,最好是提前准备,能自己做就自己做,有些中介真的是要多坑有多坑。像当年我实在是没时间去一点点了解申请的细节,当时决定申请已经是11月中上旬了,所以就找了武汉的一家中介,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坑啊,文书做得像屎一般,也没什么服务可言。其实当时我是比较想去PolyU的,可惜电话面试之后院里推研,到研究生院因为我GPA太低把我给拒绝了,这个情况中介竟然都不知道,还是我找人帮我打听到的,要不是我去找中介说了中介还在那让我等呢,最后就是没去上PolyU,有点不情不愿之下来到了CityU搞能源与环境方面的学科,现在想来也算是机缘巧合吧。
在没到香港之前,我内心的想法就是混个学位然后回去上班,但是到了香港之后,“混”的想法慢慢就没有了。
我当时分析了一下,主要是有两点原因:一是心疼钱,LZ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家庭,来香港读一年花20多万都能买个不错的车了,觉得不能混,咋的也得好好学一下;二是不得不承认,香港的高校从设施到氛围再到管理上,都是比内地好多高校都要强不少的,很直观的一点就是本科进图书馆的次数用两只手都数得过来的我,在CityU的图书馆里真的可以一坐坐一天(比如Wi-Fi快啊,座位宽松啊,吃饭时候电脑什么的放下就走也不用担心)。这两点其实是很重要的,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有的就是心态,这也是我把心态这一点放在第一个的原因。来读MSc后心态的变化让我有意识地去寻找各方面发展的更多机会。
说到资源这一点,最为突出的还是,香港的高校能给你带来一个更广阔的眼界。这里指的真的是各方各面:从人文环境到学术前沿、从思维到做事的方法,好多事情潜移默化就会影响到你。这里LZ就不讲太多,我只能说,
学校能够提供给你的资源,完全超乎你的想象,尤其是学术上的,学弟学妹们如果想从事科研的话真的要好好利用。
香港的MSc,主要模式就是授课,但是会给你接触科研的机会。
在CityU,除了各种专业课以外,MSc会有dissertation给你选,所做的方向是五花八门,你想做什么,就去联系那个方向的教授,如果教授愿意指导你的话,那么你就会在两个学期内,去完成一篇研究性质的论文。想以香港高校做一个过渡,去从事科研的话,这个dissertation是一个很不错的机会。我挺走运的,遇到一个刚来不久EE方面的教授,不嫌弃我本科学渣而且完全不懂要做的领域的知识,愿意带我去做这个论文,而这个dissertation就是我做PhD即将要做的方向。
从选定了dissertation的方向之后,除了日常的上课以及作业,就是查阅大量的文献和恶补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年里,除了睡觉和吃饭,可以说我80%的时间都泡在了图书馆和实验室。当然了,我不会讲粤语,所以潜意识里有点不太愿意出去玩了,而且香港这资本主义社会,搞不好出去玩一下连裤衩子都要穿不起了 。
其实这个dissertation是你在授课型这种模式下,能与学术圈产生良性互动的一个桥梁。
这一年里导师有机会充分了解你,这样的话其实对以后无论是搞学术还是工作,都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在跟着导师学习的阶段,可能是我比较用功,导师在我快毕业的时候提出了想让我读他PhD的想法,当时说实话确实是挺动心,因为这样基本上就是走一个流程就入学了,但是LZ内心其实是想再往外走一走看一看的。后来我就想,既然我可以努力得到这个机会,为什么不再努力一点,让自己的选择更多呢?而且做了将近一年的科研(其实挺水的,但是我觉得还是可以称为科研的),我也觉得这种生活还挺舒服的,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出国读PhD的想法就在我脑海中扎根了。
16年6月份,我带着3.94/4.3的GPA,和一篇dissertation写成的SCI(水货期刊,影响因子就2点出头,还挂名了一篇会议)从CityU毕业了。到这里为止,在CityU的MSc经历就算结束了。我也阴差阳错的没有在MSc导师那里做RA,反倒去了另外一个实验室开始做大气环境检测方面的工作(我自己都觉得挺奇葩的,不过在这里我要感谢现在的老板收留我,让我在gap year能有些收入,而且还能享受到学校的各种资源)。关于MSc写到这里就差不多了,下面是一些申请PhD时候的经验,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往下看看哦!
这里我要讲一句,其实我不算是申请很成功,所以大家就当看个故事吧。
有了出国读PhD的想法之后,自然是做了一番功课。其实理工科读PhD的最理想去处,目前来看还是美国,这也是LZ当时的想法。所以LZ定了一个策略,把重心放在美国,同时也试一试其他的地方。确立了大方向,申请的工作就开始了。
第一肯定是准备各种考试了,GRE和TOEFL。回想起来那两三个月背GRE单词的日子还是很酸爽的,不过靠着自己的一点毅力还是把3000拿下来了。我也不是宣传,只是提一下我用的背单词的app叫“墨墨背单词”,其实背单词这种事情,能坚持下来的话什么app都一样。总之大概就是每天过三四百个单词,整整两个月,把3000全背下来了。然后又趁着团购magoosh买了六个月的账号(但是只用了一个多月T_T),练了练题,就去考试了。当时成绩出来是153+170+3.0,想了想也就没再考了。这里要说一点就是作文,其实是要花大功夫准备的,当时LZ也不知道咋想的,考前一周才开始看,结果真的看完之后慌了手忙脚乱,最后考场上果然是题都没看懂写了个跑题,得了个3.0。
TOEFL的话就没怎么准备,毕竟也是背过GRE,也在香港呆过一年的人,考前一周做了几个tpo的听力阅读,就直接上了。最后L28+R27+W24+S23总分102,感觉还可以也就没有再去考了。我个人是不建议把战线拉得太长,GRE这种的给自己两三个月去准备,就可以上了,大不了再考。一鼓作气再而衰,时间长了反而会把斗志消磨掉。GRE和TOEFL成绩出来,这时已经是16年10月初了。
在一边工作一边准备GT的时候,我还做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寻找课题组。
在这我其实是一个策略——找一些方向很吻合的课题组,这一点对于GPA有硬伤的同学其实是很重要的。
试想一下,假如有一个竞争者,科研经历文章和你条件相似,但是GPA比你高很多,你说教授或者委员会会选谁?这时候你想逆袭的话,只有靠着你的经验与要申请的课题组方向很贴合,说得俗点就是去了就tm能干活。
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既要找到研究方向比较吻合的,还要考虑到自身实际的情况,尽量避开那些硬性规定了本科GPA的学校。
最后陆陆续续得出了一个十几条的名单,就开始了下一个步骤——套瓷。
套瓷其实运气成分蛮大,我也没啥经验,只讲讲我是怎么写吧。开篇直接交代叫什么名字,从哪哪毕业,想在你们组从事一下什么什么方面的研究,第一段结束。第二段稍微详细点,写一写从哪里得知课题组,在吻合研究方向上自己有什么经验和想法。然后第三段写一下感谢导师抽出时间阅读邮件啊,期待收到回复什么的。邮件附上CV,或者个人主页的链接。
整个邮件最长也不要超过一个屏幕,能多简洁就多简洁,什么你得过多少奖啊、GPA多少啊,全都不要在邮件里写,详细内容都放在简历里。
发出去之后就可以坐等回复了,一般来讲,用edu邮箱发的邮件教授都会看得到。
这里我建议如果有那种特别想去的组,一开始可以尝试一下学术套,好的教授都对自己的文章很负责任,你如果发邮件交流问题,得到回复的机会很大,前提是问题如果深刻一些的话。
对于一周都没回复的,实在想去的就再发一个邮件,再没收到的就死了心吧。我根据名单发了十几封,一半没有回复,几个回复说没钱或者没位置,剩下的基本就是说你来申请吧。有一两个还蛮积极的回复,看到我GPA之后给了我一些申请上的建议。
也有一个教授直接就要求skype聊一聊,和这个教授skype通话过三次,每次都要我去做一些很费时费力的事情,比如做个project啊这种的,说自己不愿意承担招过来学生结果不行的风险。
这里我得吐槽一下,我一开始还能理解,给我的第一个题目我真的很仔细研究了一两周,结果说还不放心,想给我另外一个题目再让我做。
大哥啊我也是有工作的人啊,你一句不放心让我忙活半个月,我tm还不放心你呢,万一我去了你是个变态老板我不是也有风险?所以第三次skype时还让我做东西,我直接就把他给拒绝了。
就这样,从有回复的学校里,我这里先是按照方向的契合度和教授的学术水平文章产出来挑选学校,之后又根据学科排名均匀地从50-100里面选出了4所美国学校,和一所加拿大的学校。
接下来就是提交申请,等等等等,这里CV、SOP这种东西我就不说怎么写的了,我写的水平很一般,而且我认为文书这方面能把故事讲出来就可以了,推荐信是找了三个CityU的老师帮忙写的,没有大牛,都是Assistant Professor。前前后后大概一个月,到16年12月中下旬,资料就都已经寄出了,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了。
我把时间线整理一下,怕大家看着迷糊。2016年6月-8月,准备语言考试;8月-9月,准备考试,同时物色课题组;10月,开始套瓷,查找文书写作经验;11月,基本确定目标,开始写文书,也陆续把该交的材料准备好;11月底-12月,提交申请;12月以后,往地上一躺,到此时申请的工作也就基本结束了。
看到这可能有些观众该骂了,你前边的新西兰PhD你跟我在这bb一堆美国的申请经验,不是跟我们扯犊子吗?
其实这个故事可以说是非常神奇了。
当时说到以美国为重心,其他国家的相关课题组也试试,当时我第一个就想到了新西兰的这个组,这个组实力是蛮厉害的,在领域里算是比较出名,而且早在16年8月初我的第一封套瓷邮件就是发给了这里的教授。为什么第一个发呢?其实我是觉得希望不大,所以准备把这封邮件练练手,看看自己的套瓷邮件写得怎么样,当时意料之中的是这封邮件没有被回复,所以我也就没再想。然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在邮件发出整整两个月后,收到了教授的回复,说自己之前一直在海外开会,没有时间回复,并且要了我的硕士论文,和三个推荐人的邮箱。
接下来的事情异常顺利,中间断断续续有来往邮件,在12月初的时候,教授告诉我说他已经完成了对我的评估,同意接收我做他的学生,希望我开始进行官方的申请流程。就这样我又提交了奥克兰大学PhD的申请。
2017年1月底,美国其中一所大学的教授给我口头offer,应该是RA,每个月1500刀,可能有fellowship,我也没怎么考虑就婉拒了。虽然当时还一个offer没收到,但是我觉得不想去就直接说,假装答应其实是想留下当备胎真的是很不好的行为。2月初,另外一所大学教授跟我skype聊了一下,说他没办法左右申请,告诉我三月份等结果(尼玛结果等来了拒信)。2月底,另外一所大学发来了拒信。除了奥克兰大学,还有两所没有结果,但是我估计应该是悲剧了。这其实是意料之中,因为决定去新西兰之后就没有再follow up美国的这些学校,本来本科条件就不好,再一偷懒基本就血崩了。
2月底,收到了奥克兰大学的offer。但可惜的是,学校的博士奖学金没有拿到,这个奖学金优先给本地学生,每年200个名额,想拿这个奖的建议6-10月份申请,因为这时申请的本地学生少些。跟教授联系了之后,教授说想想办法从别的地方找钱,就算不是全额,相信也能解决不少的一部分。4月初,
终于拿到奥克兰大学的全奖,老板给的,虽然原本希望能拿学校的,但总归也是心中的石头落地了。
从一个小学渣到申到PhD,可能过程比我描述的会更艰难。This doesn't happen over night。
我的战略战术是:提高master阶段GPA——入门科研——弥补基础知识,提高水平——找准目标(方向贴合)——考好GT——整一堆学校瞎B申。
故事讲到这里就基本上讲完了。零零碎碎写了5000字,但是感觉还是有好多地方没有说到。我呢,不是什么牛逼的人,论坛里卧虎藏龙,实在是觉得有些献丑。写这么一个东西,主要是想把我的经历分享出来,希望能够帮助到有同样想法的学弟学妹,另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个交代吧,总结一下这一年半以来走过的一些路。
从一个学渣,到PhD candidate,两年以前的我是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我会有如此改变。
求学路上难免会感到迷茫,如果我的经历能给学弟学妹在迷茫的时候带来一些启发,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其实有点小梦想小目标还是好的,万一哪天就实现了呢?
在最后,感谢大家眼睛都快看花了看完我的这些啰里啰嗦的文字,想到哪写到哪可能会有些杂乱,高中毕业这么多年感觉语文水平下降了很多。在这里祝愿大家学业有成、事业高升,同时也祈祷自己funding能够快快落实。如果你觉得还有点用的话,欢迎回复顶顶帖让更多人看到。同时我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关注这篇帖子,有问题的同学欢迎点击
“阅读原文”
留言,有时间我会一一回复。谢谢大家!
PS:提一句题外话,大家在忙于学业事业时,千万记得保重好身体,多运动多锻炼,合理作息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