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假装在纽约
世界的广阔和美好,内心的浩瀚与宁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佛仙人  ·  图拉斯救了我的苹果全家桶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创近10年新低,国足年终排名出炉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极越员工获“n+1”赔偿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死刑!余华英拐卖儿童案重审二审宣判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假装在纽约

每年的春天一来,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

假装在纽约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2-03 22:03

正文


1、


今天是立春,又是节后上班的第一天,这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


每年立春这一天,《立春》这部电影都会被无数人从记忆里翻出来,在朋友圈和微博上一次次念叨。以至于有人嘲讽说,没想到立春这个大IP,被顾长卫独占了。


电影里那段经典的台词,“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的心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有发生”,像是一个预言,预示和总结了许多人的一生。


去年的立春,我曾经写过这部电影。那时我说,很多人谈起这部电影时虽然带着戏谑的语气,但这么多人对这部电影如此念念不忘,恰恰说明了它击中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一根敏感的神经。


那根神经,是对于离开的渴望,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呼吸更自由的空气。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那根神经也是对于改变的渴望。所谓离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缘由,但所有的回答最后都归于同一个母题,那就是要寻找更好的生活,或者至少是,要给自己内心那个想要改变现状的顽固愿望一个交代。


2、


说个故事吧。我有三个朋友,姑且叫他们小A,小B和小C。


三个人背景相仿,都是好学校毕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年纪也差不多,都是26、27岁。在这个年龄,他们都面临一样的困惑:在工作了几年之后,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继续沿着原来的轨迹前进,当然可以安安稳稳,但他们都不甘心就这样四平八稳地过一眼可以望穿的人生,所以渴望能够有一些突破。


眼看着30岁的关口就要到来,来自时间的焦虑感和来自同龄人的peer pressure都与日俱增。


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出国读书这条很多人都会选择的道路,但他们的态度又有微妙的不同。


小A是三个人里出国念头最坚决的一个,他制定了详尽的出国计划,报英语培训班、考托福GRE、选择学校、准备申请材料,一切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


小C则在深思熟虑之后放弃了出国的想法,转而坚定了在国内继续事业发展的决心。他一边更加卖力地投入工作,一边开始寻找合适的跳槽机会。


小B的情况则介于两者之间。他曾经信誓旦旦一定要站在纽约时代广场过新年,但一旦开始考虑细节,又生出了巨大的犹豫和恐惧:要出国,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别人眼中的高薪职位和大好前途,踏上一条不知道去向何方的旅程。


前一天他刚刚说服自己安心地留在北京,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受了点委屈,就又悄悄地翻出红宝书开始背单词。


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路途,分道扬镳。


几年以后我再次碰到他们的时候,三个人的命运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小A顺利地去了美国,上了自己梦想的学校,毕业以后留在美国工作。小C则跳到了另一家更大的公司,当上了部门主管,还贷款买了两套房——后来北京房价飞涨,坐拥两套房子的他早早地实现了财务自由。


只有小B还在纠结,到底是出国好还是留在国内好?那几年,他一直处在这样的状态之中。而且因为一直没有想好要不要离开北京,所以他也就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去买房。


就这样,小A和小C都已经跑出去很远,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更好的生活”,只有小B还一直留在原地。


3、


十几年前,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门口,常年聚集着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每天巴巴地等着被导演慧眼选中拍电影。“北漂”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后来,《新周刊》做了一个封面专题,叫做“飘一代”,把“漂”这个词演绎成了“飘”。


北京王府井东方新天地的楼下,曾经立着一尊黑色雕像,是一个巨大的人,张开翅膀,做出飞翔的姿势。这是艺术家米丘的作品,同样起名叫《飘》。



不管是“飘”还是“漂”,在大众的语境里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状态,指那些离开家乡到大城市生活的人。


但我觉得,“飘”和“漂”更应该用来形容一种心理状态,是那种飘在空中无所依附的虚无感。


小A和小C,都不能算是飘,他们有了一个决心,找到了一个方向,就坚定地走了下去。他们都不能算是飘,因为无论生活在哪里,他们的双脚都踏在坚实的大地之上。


只有小B,一直没有找到方向,一直虚无缥缈地漂在云端。


4、


对于现状的不满似乎是年轻的一个特征。当你内心不再有这样的念头,也就意味着青春的彻底终结。


不管你生活在什么地方,是北上广还是省城县城或者乡村,不管你是王彩玲、北影厂门口的北漂群众演员还是小A、小B或小C,每个人都苦苦渴望着更好的生活。


在王彩玲生活的那个保守封闭的北方小县城,一定也有许多的年轻人和她一样,渴望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可是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安于命运,把不满深藏于心底,早早地放弃了抵抗,早早地对命运投降。


但王彩玲触动我们的,不只是她对现状的不满,而是她的挣扎——虽然,因为力量的弱小,这种挣扎带上了注定失败的悲剧色彩。


王彩玲为什么想要离开家乡,想去北京?因为在她的想象里,北京能够给她提供成为歌剧演员的工作机会,能够帮她搭上“唱到巴黎歌剧院去”的桥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她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光明磊落,不被嘲笑,不被指手画脚。这是一个县城女青年所能想到的,中国版的“更好的生活”。


虽然在电影的结尾,王彩玲最终选择了与命运和解。她不再唱歌剧,走进婚介所,去福利院抱养了女婴,在菜市场卖猪肉。她收起所有曾经拼尽一切的张牙舞爪,开始过在旁人眼里属于正常人的生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展现了强大的执行力和行动力,生生地为自己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搭建出了一张关系网。


但她曾经孤注一掷不计代价的挣扎,足以让她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所以,我们把王彩玲视为隐秘的精神偶像,在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时候,年复一年地许下宏愿。


5、


我的身边,有很多像小A和小C这样的朋友,他们身上都有王彩玲的影子。


同样,也有很多像小B这样的朋友,空有王彩玲的心气,却没有王彩玲的勇敢和斗志。


每年他们都许下一个个心愿,立下一个个决心,然后等到第二年再重复一遍。


但是,他们犹豫,纠结,举棋不定。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现状的不满,因为没有强大的执行力作为支撑,最后都变成了可笑和无用的抱怨。


就像高晓松曾经说过的一段话,“那些声称被应试教育毁了的人,不应试也会自毁;那些抱怨婚姻磨灭理想的,不结婚也成不了居里夫人;那些天天唠叨这个体制捆绑下无法创作伟大作品的,去了瑞士也找不到灵魂的自由。大家面对同样的时代,却找出不同的借口。每个人都在窗前看这个世界,有些人看见的只是镜子,有些人伸手不见五指。”


站在北上广的高楼看出去,同样的万家灯火,有人看到雄心万丈,有人看到儿女情长。


有人想纵横四海,看遍人世繁华,也有人贪图安逸,只想坐坐旋转木马。


这些都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你可以选择任何一条路,但你不可能选择每一条路。有选择,就必然要有放弃。


就像是英语里有一句话说的,“You can be anything, but you can’t be everything.” 


不敢放弃,不敢冒险,导致患得患失,作茧自缚,就只能徒劳地在两个路口之间不停地奔跑,最终永远地停留在原地。


归根结底,还是不够勇敢。


6、


过了年,好时节就要接踵而来。二月大地回春。三月桃红柳绿。四月草长莺飞。五月夏风沉醉。六月槐花开。七月流火。八月冲浪。九月桂花香。十月枫叶红。每一天,都将是最好的时光。


这是适合许下心愿、下定决心,踏上新征程的时节。


但是,在许下愿望、选定方向之后,请一定坚定、一定勇敢地走下去。


就像凯迪拉克的广告语说的,“所有的伟大,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新的一年,勇敢开始。


不恋过往,不困于今。


请你,就这样开始,奔赴你的远大前程。


[提示] 你可以点击本页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写下自己在2017年的心愿,创造属于自己的2017勇敢开始大片。




没关注的朋友长按二维码点点关注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