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数字力场
抵抗熵增,打捞有趣。你的内心,就是力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岛新闻网  ·  一地明确:生三孩奖3万 ·  昨天  
湖北经视  ·  2025“中华美食荟”亮点抢先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数字力场

姜萍不抄袭都对不起那些阴谋论患者了

数字力场  · 公众号  ·  · 2024-06-18 16:59

正文

别的不说,就说这黑板上的知识,是抄袭就能抄会的吗?

















文 | 佘宗明



再美好的事情,在习惯了撕、怼、喷、杠的氛围里,都免不了被糟蹋。


所以,这是个「正能量过剩,但佳话稀缺」的时代:盲信和不信总在「有疑处不疑,无疑处有疑」中呈现出错置局面。


这类错置,在「后真相」气流的助势下,动辄掀起飓风般的舆论风暴。


17 岁女孩姜萍,如今就被推到了舆论风暴眼上。


「质疑 - 理解 - 成为」三部曲落到姜萍身上,激起的是群际撕裂的回响:有人想成为她,认定她就是天才,有人在质疑她,笃定她涉嫌作弊。


▲问题是,你的道歉,能挽回对他人名誉造成的损伤吗?


毫无疑问,继郭有才后,姜萍也进入了「捧杀 - 棒杀」互搏游戏的瞄准范围里。


捧杀通向的是造神,棒杀通向的是毁神。二者看似迥异,但在极端性上往往如出一辙。


中专生, 17 岁,女生,全球数学竞赛,预赛第 12 名……这些关键词的「同框」,的确让姜萍演绎的黑马故事充满了戏剧性。


在此事上,赞誉与质疑都很正常,不正常的是,它们顺着「理不直气也壮」的梯子分别滑向造神和毁神两个极端。


姜萍大概率承受不起那些极端话语之重。现在看,「天才少女」跟「潜在抄袭者」两个标签的复杂沉重,跟姜萍的简单履历之间是严重失衡的。


很多人没意识到,嚷着「怎样才能诞生更多的姜萍」的他们打着赞许名义对其捧杀或打着质疑旗号对其棒杀时,他们都是在走向自己的反面——那本就是在扼杀姜萍。


在一群人在「毁掉姜萍」游戏里扮演起红白脸的环境里,是很难诞生更多姜萍的,就算偶然冒出几个,也容易被毁掉。




01

不是说姜萍不能赞许,但「天才说」未尝不是给她招黑。


姜萍光是自学全英文《偏微分方程》这点,就当得起很多赞誉了。


但将她奉为「天才少女」,也许是害她。


说姜萍是天才,可能是对她兴趣加勤奋的抹杀。


蔡依林有首歌叫「地才」。地才跟天才相对,意指靠兴趣 + 勤奋而非单靠天赋成才的人。


从姜萍早前的数学成绩单看,她未必是什么学神级人物。


但她兴许是地才:没有爱好数学 + 遇到「伯乐」 + 终日苦学,她估计很难走到今天。


简单的「天才」定性,恰恰容易让人忽略其逆袭故事中兴趣加努力的部分。


事实上,那种造神式的天才遴选机制,也大多以伤仲永告终。


当年的少年班里,很多所谓天才最终都泯然众人。没必要把姜萍拽入「天才魔咒」。


更何况,按照考据派「破破的桥」的分析, 阿里全球数学竞赛预赛不是用来筛出天才的,而是用来筛掉玩票者的。


▲北京大学计算机博士「破破的桥」老师如是分析。


预赛排第 12 名,不等于她的实力排在第 12 名,因为决赛才是许多数学大神完全发力的时刻——首届金奖得主韦东奕,预赛只考了 84 岁,这不影响他决赛夺冠。


当然了,能入围决赛表明姜萍非同小可,只是说,她未必比排在她后面的所有入围者更厉害。


姜萍恩师王闰秋呼吁,不要再给姜萍贴「天才少女」标签,兴许才是真的对她好。



02

也不是说姜萍不能质疑,但质疑不该是硬扛。


爽文般剧情跟开卷考试形式结合,确实容易催生「事出反常必有妖」的想象。目前看,有些人以不排除另一种可能性的态度谨慎采信,也在情理之中。


但仅凭臆测的抄袭结论,不必急着先下。


不是所有质疑都在阴谋论范畴,但有些断言确实是阴谋论的催生物。


姜萍恩师王闰秋在背后操纵,赛事举办方在趁机炒作,是质疑者常见的说法。


言下之意是,几方各怀心思,所以联手导演了一场大戏,戏中的「天才少女」姜萍就是个提线木偶,线掌握在幕后主使手中。


具体操作方式是:王闰秋在暗中相助 (要不就是找同门帮助) ;赛事举办方提前泄题给姜萍。


要依据?很简单:网络截图显示,姜萍之前数学成绩也曾一般过;还有人说,她板书中的余元公式里,Σ写的像「 /2 」,字母Γ写的像 T ;有网传消息说,王闰秋要考博或做数学培训,需要借机抬高身价;现在的媒体报道,多是单一信源、并无更多求证。


▲在这类事件上,知乎上总有一堆「懂事帝」曝出各种信源不明的内幕。


有意思的是,这些「内幕说」跟「内幕说」还会形成相互支撑的闭环,用曹林老师的话说,就是「茧房闭环强化」。


你说要是姜萍这样的家庭还能靠谁,他说是背靠王润秋这颗大树乘凉。


你说那为什么姜萍名次比王润秋还高,他说这是王润秋故意设计。


你说王润秋就能确保姜萍考出第 12 名的成绩吗,他说这是阿里达摩院在里应外合……


▲又是所谓知情人士的匿名爆料。


反正不能「一切责任在于美×」,那就一切因由在于开卷。


循此逻辑,质疑可以无限循环下去,谁也破不了——


姜萍预赛考得好,他们会质疑:她决赛还能考得这么好吗?


姜萍若是决赛表现一般,他们可以说:怎么样,被我说中了吧?


姜萍若是决赛也发挥得好,他们可以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是阿里达摩院对她泄题以便把戏演到底?


姜萍要是若干年后泯然众人,他们可以说:就说当年是抄的吧?


姜萍要是被哈佛斯坦福录取了,他们可以说……即便没法质疑其实力,也可以骂她不爱国。



03

诸如此类的「质疑」,只能是让人唏嘘: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那群键盘侠的。


他们因为中专生成黑马「反常」就断言这违反常识,恰恰是罔顾了更多常识。


姜萍会凭着比赛是开卷就走捷径吗?


名义上讲,谁也不能没证据的情况下排除这样的可能,就像没法排除其他参赛者作弊的可能那样。


方舟子们将举证责任倒置要求姜萍自证没作弊时,她注定是无法自证的:她就算能证明自己有进决赛的实力,就算能重写预赛时的解题思路,也没法证明自己在预赛环节没有作弊——有能力不等于没做过,这是个死结。


在疑者恒疑的逻辑闭环里,她永远都无法证明自己,别说是她,韦神韦东奕都没法证明自己——除非他能把他参赛时的全过程监控拿出来,不对,即便能拿出来,也有人可能质疑监控有剪辑、视频能造假。


▲某大V也一五一十地怀疑这里面必有蹊跷。


但正如有些人凭着「常识」认定姜萍抄袭那样,我凭着常识认定她自己凭实力的可能性远高于她作弊的可能性。


我笃定的几点常识是:


1, 王闰秋跟赛事主办方合谋舞弊的成本太高。


一处造假容易,处处造假很难,处处造假还想纸包住火难上加难。他们难道是开天眼了,预测到收益惊人才冒着这么大风险作弊?


2, 如果说哪门学科开卷也能检验真实力,那数学当在其列。


有网友就说,自己爷爷是大学数学教授,可爷爷再怎么给自己补课,他都从来没有及格过。 这次有些同场 PK 的数学博士也发声,认为数学竞赛中的题目没法简单抄作业。


对我而言,你即便把答案全给我,我也抄不会。


耐人寻味的是,这次出来质疑的人群里,也没几个数学专业的。


3, 如果姜萍能作弊,那第 12 名哪轮得到她?


还记得 15 名北邮研究生举报导师逼迫他们为自己女儿做中小学生创新赛课题一事吗?


▲上海青创赛中的一等奖获奖项目。


当时有很多人扒出,京沪青创赛中,参赛中小学生研究的课题包括低轨卫星应用、微波多普勒效应、神经网络、大模型等,以至于很多人调侃:快把卡脖子的光刻机难题交给他们「会诊」。


要是开卷就能抄进预赛前 12 ,那海淀中小学生的竞争力会比家境平平的姜萍弱?哪轮到她来当黑马?



04

在当下,总有些人把杠精的爱好误解为行使自己质疑的权利。


依照他们的说法,姜萍不抄袭都对不起那些「强行反转爱好者」了。


姜萍夺得预赛第 12 名,未必是「事出反常必有妖」,但很多人的反应,确实是「加戏太多必有妖孽」——无论是那些跑到姜萍家秀存在感的,还是那些嚷着「要是姜萍在预赛中证明了自己,我愿意道歉」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