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专题:
1、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破解“市场失灵”的中国方案
张新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2、全劳动生产率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增长方程
荣兆梓;李亚平;
3、收入分配理论创新:缘由·方法·突破点
王朝科;王宝珠;冒佩华;
4、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思想演进与制度变迁研究
刘文勇;
5、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困境与中国破解方案
严金强;夏碧英;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6、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公平竞争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洪功翔;黄月;
7、减税效应、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来自长三角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陈明艺;庞保庆;王璐璐;
8、高铁运营推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孙文浩;张杰;
新型经济全球化研究:
9、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野下的“一带一路”研究
姜安印;刘博;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研究:
10、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经济建设外债研究
孙迪;
1、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
破解“市场失灵”的中国方案
张新宁
复旦大学
摘要: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不同制度解决政府和市场关系、破解"市场失灵"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现代经济运行体制中,"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痼疾。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中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最终提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组合方案。"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能够破解"市场失灵"的奥秘在于,一是强调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二是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三是强调要坚持"两点论"、辩证法。
关键词:
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市场失灵;中国方案;
2、全劳动生产率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增长方程
荣兆梓;李亚平
安徽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生产率范畴的讨论切入,先提出包括商品生产的活劳动投入和物化劳动消耗在内的全劳动生产率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函数和经济增长方程,在与新古典增长方程全面比较的基础上展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增长方程性质与特点的讨论。并且运用这一方程对中国1978-2017年的经济增长作初步核算,发现在四十年增长中,全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为65%,全部劳动消耗(包括活劳动消耗与物化劳动消耗)的贡献率为35%。因此说,中国经济的高积累高投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始终相伴而行。那种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是低效率的投资拉动的判断具有片面性,并不能很好解释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
关键词:
全劳动生产率;生产函数;马克思主义基本增长方程;中国经济增长核算;贡献率;
3、收入分配理论创新:缘由·方法·突破点
王朝科;王宝珠;冒佩华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了"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论断,"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个政策命题映射到经济生活实践中就转化为"分配制度如何、何以能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实践性命题。实践结果与政策主张之间的巨大落差使我们不得不聚焦分配理论创新这一基础性问题。贫富分化抑或两极分化的历史性、普遍性、必然性以及中国贫富差距持续拉大是分配理论创新的实践需要,从抽象到具体是收入分配理论创新的方法论,科学的逻辑起点(元范畴)是收入分配理论创新的突破口,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分配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是分配理论创新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配理论;分配制度;方法论;突破点;
4、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思想演进与制度变迁研究
刘文勇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工业大学)
摘要:
收入分配制度及其思想渊源博大,梳理与总结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脉络,为新时代习近平收入分配论述的据典创新探究内生逻辑;分阶段刻画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实践演化,在制度变迁的时间线索中明晰新时代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新格局、新特征与新经验。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时代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融合了工业化、市场化与法治化建设的"三位一体"需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分配关系范式,推进了国家、社会与企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变迁;新时代;共享共治;
5、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困境
与中国破解方案
严金强;夏碧英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
市场经济是当今世界各国的主流经济理念,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市场内外部失灵的双重制度困境,难以实现持续性效率。外部失灵是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承认的由于外部条件难以满足有效市场要求而带来的市场失灵,内部失灵则是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主体不平等、市场边界泛化和经济虚拟化倾向等问题所带来的市场失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我国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机制,具有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市场参与机制、以政府为指导的市场调节机制和以现代化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特质与制度特征。可以通过科学设置政府的经济功能、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等制度性安排有效破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内外部失灵。
关键词:
市场经济;外部失灵;内部失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
6、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公平竞争指标体系
的构建
与评价
洪功翔;黄月
安徽工业大学
摘要:
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既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针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存在不公平竞争的争论,本文以2013-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要素获得、竞争参与两个维度构建了企业公平竞争指标体系以分析竞争环境状况。实证研究表明,无论从单个指标还是综合水平层面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均不存在"一边倒"的显著差异。利用BlinderOaxaca回归分解显示,其差异主要源于企业禀赋差异而非所有制歧视,其中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结构等企业禀赋特征贡献较大。文章认为中小微企业在要素获取、竞争参与等方面处于非常不利地位,这是由中小微企业的特质所决定的,与"所有制歧视"是无关的。由此推演出三点政策启示:真正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持之以恒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要有紧迫感。
关键词: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公平竞争;指标体系;所有制;
7、减税效应、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
来自长三角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陈明艺;庞保庆;王璐璐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分公司
摘要:
税收负担如何影响产业转型升级一直是学界研究关注的核心议题。理论上减税降费政策将使流转税税负、所得税税负下降,会促使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本文以2012-2017年长三角地区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检验税负调整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技术创新方面,所得税税负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总税负和流转税税负无影响;在劳动生产率和专业化分工方面,总税负、流转税税负、所得税税负对劳动生产率、专业化分工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最后,根据检验结果提出相关税收政策建议。
关键词:
微观税负;技术创新;制造业;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
8、高铁运营推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孙文浩;张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摘要:
研究高铁运营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对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研究使用1999-2018年城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并结合有效工具变量,研究高铁运营对城市TFP的影响和内在机制。主要发现为:第一,高铁运营对沿线城市TFP存在显著促进效应,平均增加约20.07%。第二,高铁运营推动沿线城市绿色发展。这主要体现在,高铁运营引发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促使劳动力要素向沿线城市集聚,提升城市TFP水平,并且这种机制在中国东部地区更加明显。第三,对于高TFP城市,高铁运营对其城市TFP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低TFP城市;对于劳动力要素集聚较高的城市,高铁运营对其TFP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低劳动力要素集聚的城市。本文结论为政府如何借助高铁运营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并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了经验数据的参考和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高铁运营;PM2.5;劳动力要素;全要素生产率;绿色发展;
9、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野下的
“一带一路”研究
姜安印;刘博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兰州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中心
摘要:
厘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一带一路"的关系,无论是对深刻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内涵,还是对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都具有现实意义。由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一带一路"都处于一个建构性认知的过程中,把握二者的关系首先需要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深刻认知。一个科学认知框架需要科学阐释三个问题,即何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后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着重围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问题的本质,提出大变局是世界呈现的一种客观变化状态,其本质是一个集体认知准备和行动准备的过程。"一带一路"建设至少在三个方面与大变局存紧密关系。持续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必然将增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积极因素,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构一个利好的预期。
关键词:
世界百年大变局;全球化;“一带一路”;
10、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经济建设外债研究
孙迪
上海商学院商务经济学院
摘要:
本文分阶段研究国民政府1927-1949年经济建设外债的债务规模、债权国以及经济建设外债用途的变化和特点。经济建设外债规模并没有因抗战的爆发而骤减。经济建设外债债权国趋向集中,从战前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转向战时反法西斯主要同盟国再到战后以美国为主。因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殊地位,战时经济建设外债借款和还款方式相比战前对中国更加有利。经济建设外债用途趋向集中,从战前的铁路、航空、航运、通讯、电气、电政、实业、水利等,到战时的交通、实业和金融,再到战后只有交通和实业。其投向也随着战时工厂内迁运动和大后方建设逐渐从战前的东南沿海地区转向西南西北地区。
关键词:
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交通建设;经济建设外债;外债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