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在电机、传感器、减速机构、电池、冷却系统、轴承、芯片等部件上是相通的。车企有深厚的硬件供应链资源,以及较强的成本管控能力、质量管控能力,因此在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快速整合形成量产方案方面,有明显优势。
关注机器人产业的投资人陈飞表示,人形机器人用到的轴承,许多已经在汽车上应用。
还是以特斯拉为例,Optimus每个(共14个)旋转关节使用2个角接触球轴承、1个交叉滚子轴承;每个(共14个)线性关节使用1个四点接触轴承、1个滚珠轴承。这4种轴承在汽车产业已经广泛使用。
此外,从传感到融合、再到充电管理等,Optimus都借鉴了特斯拉在汽车设计方面的经验,还采用了与汽车相同的芯片,支持Wi-Fi、LTE连接和音频交流。
应用场景上,车企自家的汽车工厂,天然适合人形机器人落地。
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前提是有场景。汽车车间因为工作重复、标准化程度高且存在一定危险,被认为是最适合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场景。
机器人领域的创业者林新举例说,场景包括搬运重物;完成发动机、变速箱的精确组装;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和视觉系统对汽车零部件和整车进行质量检测;有的人形机器人还能进行金属加工(焊接、切割等)。
“相比其它领域的玩家,车企更了解人形机器人的应用痛点。”林新说。
但是,车企想造人形机器人是一回事,能造又是另一回事。之所以这么多车企入局,还因为有两个特斯拉、英伟达两个外部“推手”。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量产在即,技术路线逐渐清晰。
英伟达的入局,直接提供了算力支持。2024年3月起,英伟达推出了一系列服务、模型和计算平台,给机器人制造商、软件制造商使用,用于开发、训练和构建人形机器人。这其中包括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Project GR00T、基于NVIDIA Thor系统级芯片(SoC)的新型人形机器人开发套件Jetson Thor,以及AI小模型HOVER。
总的来说,因为技术共通,供应链共享,车企造人形机器人“熟门熟路”,同时又因为特斯拉和英伟达的布局,让车企看到,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进度超出预期,有希望在商业化场景中逐步应用。